曾子說:「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
與人為善,就算福報一時還沒到來,災禍卻已經離你遠去了。
日行三善:心存善念,口吐善言,身行善事,必得善果。
心存善念
孟子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人們看見小孩要掉到井裡,都會馬上伸出援手,而不會去考慮他是不是有錢人的兒子,或者他的父親是否與自己有仇。
《史記·秦本紀》記載了秦穆公「善有善報」的故事。
一次,秦穆公巡察時,丟失了一匹愛馬,沒想到馬竟被一群野人吃了。
秦軍抓住野人,本想嚴懲,卻被秦穆公制止了:「他們是餓了才吃我的馬。」
他聽說吃馬肉而不飲酒對身體不好,還賞賜酒給野人。
多年後,秦晉交戰,秦穆公身陷晉軍重重包圍,身負重傷,眼看就殞命沙場。
300名勇士突然衝出來勇猛殺敵,救了秦穆公。他們正是當年秦穆公沒有殺掉的那些野人。
人心像顆樹,善念灌溉結善果,惡念灌溉得惡果。
每日動一個善念,一年365個善念,任誰都是大善人。
口吐善言
有個國王,下令殺死一個俘虜。絕望時刻,俘虜大罵國王。
國王沒聽清,便問大臣:「他說什麼?」
一個心地善良的大臣說:「他在誦念經書里的句子:敬畏的人,在康樂時施捨,在艱難時施捨,且能抑怒,又能恕人。」
於是,國王赦免了俘虜的死罪。
語言的力量,大到超乎你的想像。
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醫生有三大法寶,第一是語言,第二是藥物,第三是手術刀。」面對患者,醫生的語言甚至勝過藥物和手術刀。
言為心聲,心念的善惡決定了話語的溫度。
良言一句暖三冬,惡語傷人六月寒。
不要再說我並無惡意,出發點是好的;不要再用「刀子嘴,豆腐心」為自己的惡語找藉口。真正心存善念的人,又怎麼會口含利刃去傷人?
知人不必言盡,責人不必苛盡,得理不必爭盡。謹言慎行,三思後再開口。
身行善事
古語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每天行一小善,積累多了,便成大善;每日行一小惡,不知悔改,早晚釀成大禍。
繼重慶公交車事件之後,全國多地又接連發生數起乘客與公交車司機發生爭執,甚至搶奪方向盤的事件。
而絕大多數事件的起因都是坐過站、交費、停車地點距離車站稍遠等雞毛蒜皮的小事。
13人遇難2人失聯,一條條活生生的人命,竟然還是沒能阻止那些伸向司機的「毒手」。
也許,搶方向盤的人會說:「我沒想到會造成這麼嚴重的後果。」
但是要知道,不注意檢點自己的日常行為,點滴惡行不去糾正,遲早會釀成驚天大錯。
一個每天行善之人,斷然不會為了芝麻小事,去動生命的方向盤。
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心存善良,行善多一點,福氣才會厚一分。
曾子教會我們「吾日三省吾身」。
與人為善,也應「一日三省吾身」。
每天晚上反省一下自己:我今天動過什麼惡念嗎?我今天有說話尖銳、刺耳嗎?我今天有什麼做的不對之處嗎?
有則改之,直到做到日行三善:心存善念,口吐善言,身行善事。
這不僅僅關乎自己的幸福,更關乎子孫福報、家庭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