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的價值之高超乎你的想像,除了製作食物以外還用來製作「咸人」

2020-06-05     惜文說科技

原標題:鹽的價值之高超乎你的想像,除了製作食物以外還用來製作「咸人」

中華美食甲天下,除了外星人不在我們的食譜內其它基本包羅萬象。

在我們的食譜中總少不了一些風味獨特味道鮮美的「咸雞」、「咸鴨」、「鹹魚」之類的腌制食品,說到腌制食品就必須要說說最重要的調味品「鹽」,沒有鹽我們無從享用各種美食。

鹽不光是處在五味之首的調味品,而且還是重要的工業原材料,對鹽的迫切需求並非是人類的專利,事實上縱觀整個地球生態環境中每一種生物都離不開鹽,從動物到各種植物都是如此,只不過是所獲取的途徑和方式不同而已。

鹽的生成

鹽的生成有幾種理論,一種是由陸地進入海洋的說法,另一種是源於海底火山噴發被溶入進海水中,還有一種理論被認為是跟隨海水一起來自地外。

鹽的生成年限大約在地球形成後的10---15億年之間,海洋已經形成,地球的大氣環境初見雛形,海水在太陽照射下蒸發形成水汽 ,這些水汽在高氣壓的作用下向陸地低氣壓帶進發形成了降雨,雨水沖刷了陸地上的含鹽可溶性物質並彙集流向了海洋,日積月累的幾十億年下來,海水的鹽分變得越來越高直到今天的樣子。

第二種理論認為是海底火山噴發將含鹽可溶性物質由地下帶入海水中,在地球剛剛形成後的幾十億年里,海洋形成後陸地是處於被淹沒狀態,火山和地震是造成了大陸崛起的直接因素,在造陸期間火山地震頻繁,而海水中的鹽分則是海底火山噴發作用下的副產品。

鹽在生物進化中的意義

海洋是一個含有豐富化學元素的大礦物池,其中含量最大的要數占比3.5%的鹽,而生命的起源就產生於這個大礦池,顯然生命構成的因素跟鹽是無法分開的,試想海水中的大部分魚如果養在淡水裡基本都會死去。

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體單細胞生物大概產生於30億年前,在接下來的20幾億年內單細胞生物體一直生活在海洋里,直到5.7億年前的古生代才開始出現生命大爆發,海洋生物開始向陸地進發演化。

生物的生存因為長期依賴海洋的適應環境,在走向陸地的動物同樣沒有失去對鹽的依賴性,雖然進化路線千差萬別,但在陸地上能夠生存的生物幾乎都發明了自己對鹽的獨特索取方式。事實上生物在進化進程中逐漸的降低了對海水和鹽的依賴性,但並沒有因此在陸地上完全與鹽脫離,尤其是動物的生理機制依然需要不同量值的鹽分來維持其新陳代謝及其它系統性的功能。

我們人類和一些哺乳動物的生理特徵就是如此,鹽分(以鈉離子和鉀離子形式存在)在體內構成一個維持生理平衡的環境,一旦失去鹽分生命體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障礙性反應,所以無論是哺乳動物還是冷血動物,其生理機制下必然會需要一定數量的鹽分來維持正常的運轉,當然各自的獲取渠道截然不同,但相對於碳氫水化合物構成的基本物質,鹽是必需品。

那麼相對於我們人類是如何產生對鹽的需求信號呢?我們的祖先是從海里來到陸地上,這或許沒錯,但我們畢竟是不需要生活在海洋里,我們一樣通過多種渠道獲取自己所需要的鹽分。當我們在飢餓時產生了食慾,假設食物中沒有適量的鹽分或者過量,我們的大腦就會對食物發出排斥的反射條件,我們的味覺正是這一需求的捍衛者,它會把食物中的鹽分信息傳給大腦,由大腦來判斷食物中鹽分的含量,味覺掌握著我們人體獲取鹽分的數量標準。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生活中烹制菜肴製作食品都離不開鹽的地方,一方面是因為鹽本身可以做到對某些食材去異味增加鮮味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我們人體的生理需要。

所以我們看地球上只要是生命有機體都必須需要鹽,沒有鹽也可以說就沒有生命的存在和延續,這就是說鹽在生命進化進程中有著無可替代的關鍵作用,人類對鹽的需求甚至超過了所有的有機體,這就催化了人類文明進程的加速。

鹽在化學中的意義

在化學中鹽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可以分為兩個大種類,一個是生活用鹽類另一個是工業用鹽類。

工業鹽按照成分組成分為氯鹽(氯化鈉、氯化鎂、氯化銅)、硫酸鹽(硫酸鈉、硫酸銅)、碳酸鹽(氯酸鹽、鈉鹽、鉀鹽)、硝酸鹽(硝酸鈉)等。

按照離子構成分為正鹽、酸式鹽、鹼式鹽、復鹽。

按照陽離子原子質量大小分為重金屬鹽(原子量大於55)、輕金屬鹽;按照其它分類可分為無機鹽、有機鹽、含碘鹽、精製鹽、粗鹽、海鹽、礦鹽、池鹽、井鹽等。

鹽對於政治、經濟、文化的意義

時至今日人類開採鹽的歷史悠久,通常不外乎有兩種自然開採方式,一種是利用海水蒸餾法獲取,另一種是地下鹽礦開採,無論是哪一種都和海洋有關。

我國是世界上開發食鹽最早的國家,在歷史上可以追朔到春秋戰國時期,後來隨著鹽在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高,逐漸成為國家的戰略性物資。歷史上每一個朝代幾乎都是將鹽牢牢的控制在政府手中,相加各種賦稅在其中然後再分配給百姓生活所用,集權政府因此獲得了大量的財政收入。

在歷代的一些大型工程項目中就可見一斑,很多的項目資金與鹽賦相關,太遠的不說就拿秦始皇修建的長城來說,雖說經歷了多代的延續建設,但幾千公里長的建築項目其中很大一部分資金是源於政府對鹽的稅負徵收。

其實縱觀整個世界史也不難發現,徵收鹽稅壟斷控制是各個國家的普遍做法,無論是早在古羅馬文明還是古埃及文明中都有所體現。在古羅馬時期政府專門為運輸鹽修建道路和設施,專門為鹽實施貿易和建立流通辦法,可見鹽在人類歷史上深受重視的程度如此之高。

由此可以看出鹽對人類文明的延續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歷史上各個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過因為鹽賦苛刻而引發革命戰爭。比如在30年代的印度,甘地以反對苛捐雜稅為由發起了反殖民運動,最後建立主權國家,其中苛刻的鹽稅也是民眾發動革命的重要因素。17世紀的法國大革命也是因為民眾不堪忍受沉重的苛捐雜稅,發動了反對路易十六暴政的革命活動,最終將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台。

公元前1213年的古埃及王朝,法老拉美西斯駕崩,按照埃及人的信仰,法老的屍體必須要保存完好,否則屍體腐爛了法老的靈魂無法得以超度就失去了來生轉世的機會,於是他們發明了用鹽來製作「木乃伊」,基本做法就是將法老的屍體挖出內臟,用鹽把整個屍體進行長時間的腌制,等屍體的水分流失蒸發一定程度後再進行其它的工藝處理。這其實和我國民間腌制「咸雞」、「咸鴨」、「鹹魚」等工藝差不多,古埃及人發現鹽可以殺死一部分細菌,還可以吸收一部分水分,而依靠水分存活的細菌就無法得以生存,所以舉世聞名的「木乃伊」就產生了,當然我們不能稱其為「咸人」。

我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相對於其他國家的餐飲習俗而言,我們的菜譜除了沒有外星人肉以外幾乎都涉及到了,無論是那種烹調方式如蒸、炒、炸、溜、爆、燜、燉、煨、煮、燒、烤、扒、腌、鹵、熏等菜肴做法,都離不開最重要的調料鹽,而其它的一些副食調料也都是以鹽為基礎製作,所以說鹽在烹調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通常我們都把鹽放在五味之首,民間有一個說法就是只要在食材中放進了鹽就等於全材料了。除此之外鹽的意義不僅僅限於調味品,更重要的是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可以用來保存食物,可見我們人類對鹽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是如此之重要。

鹽在經濟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一樣非同小可,在工業品製造中鹽是重要的原材料,涵蓋了很多領域的製造行業,如化工、冶金、紡織、軍工、食品、航天、建材、機械、電子、石油等,其它還有農業、畜牧業、服務業等都不同程度的需要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0_VgXIBiuFnsJQVeZq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