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知道現在的年輕人已經越來越懶了,但我還是被前兩天新聞里「1億人在假裝健身」這件事情震驚了。
顧名思義,所謂的「假裝健身」指的就是那些辦了健身卡,卻一年也去不了幾次的人。
看到朋友圈裡那些已經辦了5、6張健身卡的朋友,卻突然對「假裝健身」產生了共鳴,這倒還挺讓人意外的。
在那之前,翻一翻自己的社交網絡,很輕易就能找到大家各式各樣的「健身打卡」。
也有人每天痴迷於刷微信步數,曬出自己的跑步路線圖;
如果有人在朋友圈秀出自己胸肌、馬甲線,或者發一張在健身房裡大汗淋漓的自拍,無疑會得到最多的評論和點贊。
一位男子為了給妻子慶生,跑出了一朵玫瑰
隨著曬健身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健身的觀念看似也更深入人心了。
當健身房與理髮店、房屋中介一樣,成為上班族在早晚高峰地鐵站的「三大攔路虎」。如今即使沒有鍛鍊習慣,你也多少被路邊「游泳健身了解一下」的宣傳小哥,按頭科普過一些健身界的詞彙:
體脂率、基礎代謝、升糖指數……
如果現在還有女生在網上提問「跑步會不會讓自己練成肌肉腿」,一定會遭到無情的嘲笑。
如今網際網路上最大的網紅,已經從萌寵萌娃,變成了公園硬核健身大爺。
對運動的推崇,顯然與現代人的健康焦慮密切相關。很多人都發現,跟父輩相比,我們這一代人的體能似乎越來越差了。
為了「不像新聞里說的一樣猝死」,有些人選擇雙十二囤了上千塊保健品,而有些人則選擇一遍又一遍地告訴自己「邁開腿」。
一個更典型的例子,是馬拉松熱。
如今馬拉松早已從「中產階級的廣場舞」,降維成了朋友圈的標配。所有的馬拉松比賽基本上都是一票難求,大多需要搖號才能報名。
雖然很多人可能平時從不鍛鍊,參加比賽的唯一目的,只是在朋友圈曬曬衣服上的號碼牌。
在「所有人都在變健康」的熱潮下,很少有人不會被偶爾瞥見的熱血雞湯打動。
路過家樓下,已經是今年第五家新開業的健身房,「充5000送3000」更是常規操作,讓你算下來仿佛不要錢,頭腦一熱就辦了卡。
健身教練熱情似火,當你買了他的課後,還會隔三岔五接到電話轟炸,讓你覺得不去上課都對不起他,「和健身教練鬥智斗勇」的網絡段子簡直是三天一個。
但你以為這屆年輕人就能堅持下來了嗎?那也太高估大家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們實在太忙了。
除非你所謂的健身只是網上那種「十分鐘肩頸放鬆」的白領式運動法,否則,對於如今不僅上班996、通勤2小時的社畜來說,僅僅是到健身房打個卡,都已經侵占寶貴的休息時間了。
有一位網友因為平時下班很晚,特意在家門口24小時營業的健身房辦了會員。
每天早上6點半起床,在天不亮的時候去健身房舉一個小時鐵,再回家吃了飯坐地鐵去上班。
讓他堅持鍛鍊的唯一動力,就是想像這種晨練能成為一種習慣。
但是幾周後的一個早上,他終於任由鬧鐘響了半個小時而雷打不動。之後,又重回了8點起床的生活,那張健身卡自然也吃灰了。
微博上有人這樣解釋自己不去健身房的原因
你可能曾無數次地下決心,試圖改變自己肥宅的生活方式。偶爾在App上刷到健身達人,他們也會突然想起柜子里的健身卡,然後重燃鬥志為自己制定一個「半年健身計劃」。
開始健身的第一天,你換上在某寶網購的運動服,在健身房的跑步機上揮汗如雨半個小時,然後拿出手機對著鏡子拍上一張自拍,並下決心在未來的1個月內減掉8斤/練出馬甲線/練出背肌。
新鮮勁兒過了幾天,「半年計劃」就縮減成了「一周計劃」;再做了幾天硬拉後,「一周計劃」又成了「堅持三天我真的很不錯」。
因為不喜歡,所以很容易半途而廢。空氣不好、沒洗頭、小區的狗不夠友善都能成為不運動的藉口。
每一個試圖逼著自己去健身房的年輕人,都是優秀的退堂鼓表演藝術家。
手裡花了大幾千辦的健身卡,除了在家裡停水的時候去洗個澡,其餘時間別無用處。
還有些人在健身房大業宣告失敗後,決定曲線救國。
看到新垣結衣代言了健身類遊戲心動不已,試圖用對遊戲的熱愛培養自己的運動習慣,順手以此藉口買了一個switch。
但往往遊戲機玩的歡,健身遊戲的卡帶卻早早吃灰。最後,唯一的運動也只有在網上沖衝浪了。
「去健身房的第三天,我就拉傷了」
但那些真正克服了自己惰性,堅持一周去三次健身房的人,就真的能獲得健康嗎?
一個無奈的事實是,在熱情的服務背後,中國健身教練的專業水平卻令人堪憂。
根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的數據顯示,健身服務已成為2019年上半年消費投訴重災區。健身服務投訴7738件,投訴量同比上漲72.6%。
而對於教練專業能力的投訴,是其中的一大主流。大部分健身房對教練根本沒有門檻要求,只要你敢搭訕、情商高、能賣課就行。
甚至有網友發帖稱,自己在招聘軟體上頻繁收到健身教練相關的職業推送,甚至還有招聘方主動找過來問要不要試一試。
而自己本身「瘦得像個猴一樣」,更是從沒有什麼運動習慣。
沒有資格證也照樣能上崗,沒有運動經驗和相關知識更是無所謂,入職後集體去上海培訓個十幾天,回來個個都是「資深教練」。
沒有知識也沒有能力,跟著這樣的教練,訓練效果可想而知。
有學員在跟著私教練了3個月後,右膝蓋半月板后角二度損害;有人在教練的指揮下錯誤地使用運動器材,反而把旁邊訓練的人砸到胸椎骨折……
對於這樣的健身教練,頭腦發熱辦了卡的年輕人也就只能「一鴿再鴿」了。
更何況,就算你防的了健身教練的套路,也防不了健身房跑路。
如今很多健身房「撈快錢」已經成為常規操作:剛開業低價攬客,賺夠了會員費後火速轉讓,或者乾脆捲款跑路。
比如一位市民鄧女士,她先是在一家叫做東寧健身的健身房辦了卡,結果沒幾個月改叫森寧健身。
改名後由於經營不善,又轉讓給一個外地團隊。沒幾個月的功夫,這個外地團隊就關門跑路了。
鄭州今年來有關健身房跑路的投訴已有500多件
這樣折騰幾次之後,健身房在人們心裡已經快變成無良商家的代名詞。而自己的健身計劃,當然也就徹底夭折了。
有人想不費吹灰之力地完成「健康速成」,有人則盯著這群不切實際的人兜里的錢,試圖在他們三天熱情還沒散去的時候多割一波韭菜。
在正確的健康觀念還未在全社會普及的前提下,跟風盲目追求「健身」,只能讓整個行業越來越良莠不齊。
不過,很多人也並不太在乎真正的成果。
一項調查發現,70、80後健身的訴求是緩解壓力;而對於90後來說,運動則成為社交中重要的一環,年輕人通過曬照、打卡來塑造自己健康的個人形象。
也就是說,練不練並不重要,發自拍才是很多人健身的真正訴求。健身房的大鏡子和瑜伽墊也漸漸被這群「健身5分鐘,拍照一小時」的人霸占。
而當健身在現實生活中的實用性減弱後,它的社交性反而凸顯了出來。
強身健體成為次要,多吃蛋白粉增肌才是王道;動作正確與否無所謂,能做上幾十個負重深蹲就能傲視健身房;而平板支撐更成女孩子的健身必選項目,就是為了快速練出能拍照的馬甲線。
這一代年輕人在學生時代缺乏了對運動興趣和運動能力的培養,成年後卻被迫挾裹進了「全民健身」的浪潮當中。
在全社會功利化的健身氛圍中,真正想要通過健身來增強體能、保持健康的人反而難以尋找到正確的方向。
而當他們自己掙扎在健身房裡學習著並不科學的健身動作,再看著社交媒體上擁有好身材的健身達人,更容易陷入到自我厭棄當中。
x手上的一個草根健身小哥,曾短暫重燃了很多人的運動熱情
於是陷入「健身-放棄-健身」的怪圈裡,反而違背了當初健身的初衷。
當接過健身房的會員卡時,我們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體型優秀、精神強大的人。對待手裡的果蔬汁、蛋白粉,我們就像父母對待茶缸里的枸杞一樣認真。
然而健身並不是萬能的,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假裝健身」更加不是。
與其拚命讓自己踏上「健身」的健康快車,還不如從自身條件出發,先培養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
就比如,對於一些工作繁忙的白領來說,與其在加班到深夜後逼著自己熬夜跑步,還不如先做到按時吃飯,保證充足睡眠,來的更實際一點。
畢竟有種說法稱,熬夜的人群每天會比早睡的人少燃燒52-59卡路里。說不定你辛辛苦苦跑步減掉的脂肪,還沒有熬夜長出來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