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賢老集鎮

2019-04-25   看懂上海

一說起奉賢區,可能很多人會想起南橋鎮、奉城鎮之類的知名地名,但是你知道嗎,除了這兩個鎮之外,早在清雍正年間設立奉賢縣之前,這片土地上已經有眾多自古就形成的極富江南濱海地區特色的地名,且大多留傳至今。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些老集鎮和習稱地名,通過她們各自的發展歷程和趣聞,來窺看奉賢區的人文歷史。

西渡

20世紀80年代西渡車輛輪渡站

位於滬杭公路黃浦江渡口,是本區北境咽喉。原名敏航渡。據記載有「秦皇馳道,秦時觀海而築,南起柘林,北達嘉定,中絕黃浦處設敏航渡以濟之,來往繁劇,率至留滯」。橫涇港東,原亦有渡口,稱為東渡口,與浦北春申閣遙望(1958年停運)。該地原系南匯縣插花地帶。滬閔南柘公路修築之前,渡口葦塘連片,戶少人稀。1933年後,滬閔南柘長途汽車運輸公司在客渡東側建造車輛輪渡並設置汽車站,漸成市集。1949年後,西渡的交通、運輸、建材、倉儲業不斷發展,已形成沿浦狹長的工業地帶。

蕭塘

20世紀80年代蕭塘中街

位於區境西北部,曾為蕭塘鄉、西渡鎮人民政府機關駐地。曾稱秦塘,又名蕭溪。相傳春秋戰國時,有學識淵博的蕭姓學者,避亂隱居於此,在塘西農村中教授學生。幾年後,人才輩出,慕名求學者絡繹不絕,漸成市集。後人為紀念他,故取名蕭塘。秦始皇南巡時,改稱秦塘。明代稱鎮。清代中葉商業繁盛。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至初三是傳統地方節,至期各方商賈雲集,熱鬧非常。

鄔家橋

20世紀90年代鄔橋匯中路舊貌

地處區境西北部之主要集鎮,距黃浦江2公里。光緒《重修奉賢縣誌》載:「鄔家橋即匯安橋」。明代中期,已成為當地棉花貿易的集散地。清末民初,里人與蘇、浙、皖人士共謀經商。近臨浦江,商船易集,貨物輻輳,商貿活躍,商業、手工業和交通運輸業日趨昌盛,各業興隆。集鎮呈窄長形,南北長1.5公里,原傍老沙港兩側,匯安橋跨鎮中,連東西兩街。港西鎮中橫貫東西小市河1條(民國初填廢),形成河南、河北和河東三街,河北街為商業鬧市。1958年沙港疏浚改道,鎮傍新沙港西側。現河南、河北合為一街,並新建南北街為商業區,呈丁字形。

莊家行

20世紀70年代莊行東街古韻至今猶存

莊家行,現簡稱為莊行,位於區境西部。元代,莊行東市捎一帶有盛姓族聚,故曰盛家厙。明代初,有南橋之東北莊氏遷入,開設花米行。莊家行也由此而得名。明嘉靖二年(1523年),工部郎中林文沛開浚南橋塘後,店鋪興盛,集鎮逐漸形成。清乾隆年間,鎮市繁榮,居民稠密。莊行鎮市場起始以花米行出名。到抗戰期間,花米行發展到24爿之多。鎮狹長,呈帶形,東西一條街延綿1.56公里,有混堂弄、油車弄、名園弄、露胥堂弄、四德堂弄、丁字街、石皮弄、小河灘等,南橋塘市河貫穿莊行鎮。1980年起,剖老街腹部建南北新街。西街東段為老街熱鬧區,南北新街為新興商業區。該鎮有著光榮的革命鬥爭歷史。1929年春,莊行農民暴動震驚了國民黨反動當局。

潘店(潘墊)

今日潘墊村牌樓

潘墊俗呼潘店,位於區境西部,茜舍塘畔,冷涇西側,距莊行鎮3公里。唐朝末年,這裡已有潘姓居住,形成村落。據清光緒《重修奉賢縣誌》載,五代十國時,前蜀潘葛丞相及其妻李氏墓葬於潘店之東。原鎮東西、南北大街,店鋪、油坊、茶館、貨攤處處皆是。東與西兩爿典當,生意興隆,由唐氏開設。鎮內,廟宇頗多,香燭甚旺,東有茜舍廟、西有關帝廟、北有靜心庵、鎮中紅蓮寺,規模為最大。清乾隆年間,由於紅蓮寺僧侶在佛前裝設機關,奸擄進香美女,被松江白鵲寺禪師發現,一把火燒毀,有名「火燒紅蓮寺」傳至今日。到咸豐十一年(1861年),潘墊再次被毀。抗日戰爭時期,已十分敗落,淒淒涼涼。現潘墊老鎮廢除,與農村連成一片,形成了新的農村集鎮,為「花米莊行」風景區核心所在地。

常興廟

位於區境西部,距莊行集鎮4公里。晉初,文學家陸機、陸雲兩兄弟出生於松江之北機山下的華亭谷平原村,後陸氏家族向華亭東南部遷徙,常興廟一帶就有陸姓居住。明代,金氏密集於此,集成南北兩大金家宅,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為便於南北交通,修建永秀橋。道光十年(1830年),這裡已初具小鎮規模,並日趨繁榮。鎮中常興廟,建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單層重檐結構,廟旁古木參天。抗日戰爭時期,市場衰落。至1945年,常興廟小鎮已經破敗。今兩堍石建永秀橋尚在。

法華橋

法華橋近貌

位於本區西南部。南距胡橋集鎮約3公里。歷史悠久。法華禪院建於宋代,元至正廿二年(1362年)於鎮東側建升真道院。明天啟年間建法華橋(又名環龍橋),橋身橫跨下橫涇,清乾隆元年維修。清代至民國年間,法華寺香火旺盛,每逢廟會,鄉人云集,熱鬧非凡。清末民初,法華鎮有南北大街,市中心與東西街交叉成丁字形,商賈眾多,市面昌盛。午后街上人群熙攘,店員售貨應接不暇,工商業繁榮。鎮有東西一條大街,長750米左右。現為村集,存有古井一口、石碑一方。

迎龍廟

迎龍廟老鎮遺存——迎龍村老宅

位於本區西南部,在胡橋集鎮西2公里,鎮跨上橫涇南北兩岸。迎龍廟廟宇建於明崇禎年間,系曹家駒建,香火旺盛,鄉民陸續集居,逐漸成鎮,以廟得名。抗戰前夕,堪稱鼎盛時期,市面超過法華鎮,河中木排長達里余,每日午、夜兩市,尤以夜市為盛。1938年1月,日寇來鎮騷擾,縱火焚燒迎龍廟鎮,大部店鋪,付之一炬,從此該鎮一蹶不振。現為居民村落。

胡家橋

胡橋老街現狀

簡稱胡橋,位於區境西南部,地處古岡身西側,成陸年代較早。晉朝起,奉賢西部沿海地區居民漸趨稠密。唐代,於姓在胡橋定居後建塔,塔毀建廟名於塔廟。宋代,浙江金華胡姓氏族移居胡橋,明代曾建一石橋,橋址在鎮老街西石皮弄得意樓茶館南面,跨上橫涇,橋名胡家橋,鎮名由此而得。清代,胡橋鎮稍有發展,曾設官辦蒙學所。清末民初,鎮上工商業戶已不下50家。民國初期,胡橋鎮人吳仲華在鎮西河南開設發電廠,以直流電機夜晚發電,供商店夜市及路燈照明之用。日寇入侵後,人心惶惶,工商業頓挫受抑,間有閉門停業者,故市容一度蕭條。舊鎮呈窄長形,東傍沙港,西至典當橋西堍,老街原為商業區。1981年闢築新街,成為現今商業中心。胡橋集市貿易市場交易活躍,沿海特產海鮮較多,市場繁榮。

孫家橋

孫家橋鎮又名孫橋,位於本區西南部,在胡橋鎮直東2公里,鎮成一條街。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於孫家橋鎮建莫蘇庵。明洪武六年(1374年)於庵前建莫蘇庵橋。鎮東永安橋為明萬曆年間所建,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重建,現存平橋。清代,孫家橋鎮秀才馬光裘著有詩文《長笛書樓集》9卷。其子馬祖臨天資聰明,13歲中秀才,乾隆甲寅(1794年)中舉,歷任山東濰陽壽張知縣、德州知州,官居五品。孫家橋由馬姓後裔興業開店,遂成鎮。解放前夕,市容蕭條。1969年開闢新胡機耕路後,孫橋遂成僻角。

柘林

清光緒年間柘林城圖

位於杭州灣畔,上海市正南,區境西南部。鎮因古時其地接連柘山,山上柘樹成林,故名。唐咸通六年(865年),蔡贊在柘林建造方廣寺。此時起,柘林聚成村落漸成集市,至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柘林始設專理鹽務機構,名曰袁部場。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曾被倭寇占據,作為侵擾東南沿海「根據地」。倭患平息後,於嘉靖三十六年始築柘林城堡。嗣後,柘林便為海陸要衝,成了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清同治元年,太平軍和英法聯軍洋槍隊激戰於柘林。敵軍入城,大肆搶掠後縱火焚毀全鎮房屋,百姓殉難,存者無幾,古鎮柘林從此衰落。後在西門1里外又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柘林鎮,民間稱西門鎮。老街僅一條,古而狹窄,鎮東窄西寬,似三角形,東西長460餘米。鎮中有報恩橋,據清光緒《重修奉賢縣誌》載,在華奉交界處,橋垮上橫涇,建於明代初期,原為單孔石拱橋。鎮西公路旁有明初栽的銀杏1棵。鎮西南有柘林古文化遺址。

西新市(新寺)

20世紀90年代新寺老街

地處上海市正南,區境西南部,滬杭公路南北貫穿鎮之西市。鎮由明代新禪寺得名,明末清初形成集市。後因有別於本縣東鄉新市,習稱西新市。1922年南柘(南橋至柘林)公路築成後,商業漸趨繁榮。鎮區南為老街,北為新街,新老街平行,緊靠下橫涇,水陸交通甚為方便。

道院

道院老街現狀

位於區境西南部,西距新寺集鎮3公里,為本地東半部城鄉物資集散要地,鎮近似長方形,清水港南北穿過鎮中,道院港橫貫全鎮東西。鎮以元代建有上真道院而名。清乾隆年間形成集鎮。同治年間,林玉相在市河東建屋多幢,市況漸興。光緒末、宣統初,市集向河西擴展。民國初期,道院鎮正值鼎盛時期。抗戰期間,道院鎮商業強於日軍擾亂的新寺、柘林兩鎮。

三官堂(光明)

光明集鎮三官街

光明,原名三官堂,位於區境中部,為原光明鄉、鎮所在地。宋代初,該地已有移民流徙和漁民居住,自成村落。漳泉港與和尚塘分別從村南和村東而過。元末,村南原有三官廟1所,後遷至漳泉港北側,名漳泉寺,內有三官殿,設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同坐一堂。香火極盛,常有商販前來設攤叫賣。時有王姓在此造南北街(今三官街北段),名王邊鎮。鑄鐵業時已出現,集鎮初具規模。明代初,王姓衰敗,由蔡、朱、阮三姓聯合把持,以元代三官廟名鎮。街道向南擴伸到漳泉港北岸,並增建西街,形成丁字形街道。東受小河阻隔,發展東街受其影響。北街時為熱鬧地段,漁業、鹽業、百貨、肉莊、茶園等店鋪已林立街頭。清末民初,集鎮市況較繁榮,街道熱鬧,生意興隆。1925年,道南中學(今光明中學)創辦於鎮西。1949年後,該鎮一直是鄉鎮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1968年改名光明鎮,沿用至今。現有勝跡仁壽橋等古蹟,三官堂豆腐較為出名。

齊賢橋

20世紀80年代齊賢主街

在區境中部。俗呼徐里橋,自清同治元年後成市。明代為徐姓聚居故名。成市後鎮上以高、尤、張3姓為主,高姓系齊賢首富,創設東半鎮,西街以張姓為主,尤氏世居益家港河南。老鎮成工字形,以后街為主。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鹽民南來北往,為奉賢最大鹽市場之一。清末齊賢鎮已初具規模,各業漸全。1978年因開掘新金匯港拆除老鎮,向東另建新鎮。新鎮樓房相峙,中間街道寬平,水陸交通方便,南航、齊金公路在新鎮交匯。

劉港

劉港舊名劉家行,在區境北部,金匯鎮西1.5公里處,柘瀝港將全鎮一分為二。舊時,有劉姓大族居此,並開館設行,稱之為劉家行。傳說有一木行老闆,將寶山劉家行俞姓大財主的一批木排誤發至該地余姓財主家,事發後官府出面調停,並告示奉賢的劉家行改稱劉港。抗日戰爭前,其地店鋪林立,有6條航船定期往來於閔行、上海之間,商客絡繹,頗為興旺。抗日戰爭期間,日偽騷擾,村民不寧,店鋪漸閉,市貿遂萎。現有銀杏樹1株,為祇園庵遺址。

金匯橋

1985年建成的金匯鐘樓

位於區境北部,金匯港東岸,距黃浦江出口2.5公里。原名金匯橋,以金姓聚族建橋而得名,鎮成於南宋間。光緒《重修奉賢縣誌》記載:「金匯橋(鎮)在金匯塘東,距治三十里。花市最繁盛」。1938年1月,金匯鎮被侵華日軍放火焚燒,昔日鬧市,竟成焦土。1949年後一改解放前萎靡不振之狀。1978年始開挖金匯港,規模宏大,從黃浦江到杭州灣筆直相通,老鎮大部分在新規劃的河道中。因此,除老金匯港以西的街道外,其餘房屋基本上都拆遷,金匯鎮重新興建,在原址以東形成正方形的新聚落,主街呈十字形,新建有鐘樓,令過往人們印象深刻。

泰日橋

泰日老街中石橋

在區境北部,跨運鹽河(後改道而名小閘)兩岸,古名鹽溪,俗呼塌石橋。集鎮始於明朝,盛自清代。乾隆年間雅化改稱泰日。泰日在清初以錢姓為主(明代刑部右侍郎錢士貴後裔),曾稱「錢半鎮」,繼以周、朱為盛。周姓系清初從灣周遷來,朱姓旋由浙江湖州遷來。清乾隆七年(1742年),第一次開小閘港時,泰日鎮已初具規模,後各業漸全,成為奉賢東北巨鎮。清末民初鹽市極盛。1949年後成為泰日區區治所在,現後為鄉鎮人民政府駐地。現在人民街(老街)南端往東闢建新街,兩旁高樓相峙,街道寬平,街心綠樹紅花,相映成趣。

梁店(梁典)

在區境北部,西距泰日鎮5公里。約於明末清初形成市集,乾隆年間以梁姓在此開設典當鋪而得名。集鎮面水成市,古名梁溪,東西長500米,南北寬50米。解放前一直是梁典鄉公所駐地。1949年冬起是梁典村駐地。過去梁典許洽興鐵店的鐮刀、梁典港的大蟹,均享有盛譽。

青村港

青村老街

位於區境中部,地跨青村港老市河兩側,是南奉公路線上的一個主要集鎮。原名青溪,唐初成陸。宋初有移民流徙和漁(鹽)民居住,漸成村莊。溪水穿村而過,通大海,兩岸蘆葦茂密蔥綠,故稱青溪。宋元豐元年(1078年),附近東皋(即高橋)創立青墩鹽場(後改為青村鹽場),青溪食鹽已有名氣。元末明初,西北陶宅鎮鼎盛時期,青溪受其影響得以發展,遂成海濱小集市,屬青村(奉城)千戶所陶宅巡檢司管轄,設營汛以抵禦倭寇。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縣令舒慕芬引南橋塘水經益村壩通奉城城壕,稱青村港,青溪鎮為港畔唯一之集鎮,故易名青村港鎮。嘉慶年間,鎮日趨繁榮。此間,鎮上又建不少橋樑,如中市中和橋、廣濟橋,東市青龍橋,西市文星橋、廣福橋,南市旺家橋等。清末民初,鎮商業、手工業、交通運輸業較發達,市面興旺,店鋪、酒肆、茶館、作坊和攤販,應有盡有。抗戰期間商市一度蕭條冷落。現青村港鎮呈梭子形,東西長,南北窄,兩頭尖,中間寬。長約2.3公里。老街東西,新街南北,商業區呈丁字形。特產有青村港大蒜。

錢家橋

20世紀90年代錢橋老街

位於區境中部偏南,里護塘北側。錢家橋以橋名鎮。鎮本南北隔水,後人建橋以通。相傳張堰東錢氏圩錢姓徙遷於此所建,故有錢家橋。據清光緒《重修奉賢縣誌》載,「咸豐九年,里人唐慶延重建,勒石興福橋」。「唐氏聚族居此成市」。清宣統元年,商務未興,但殷富頗多。因地近海塘,頗多魚蝦海鮮特產。鹽業極盛,鎮後設有官辦鹽廒,抗戰期間毀於日軍。民國年間,市況興盛,設有南北雜貨店、京廣百貨店、小押當、藥材店、豆腐麵坊、茶館酒肆等大小商店80餘家。歷來是鄉、公社黨政機關所在地。鎮呈梯形,東西老街長而窄,南端臨近公路,南北新街短而寬。鎮南、鎮西有西星、奉柘兩條公路穿過,鎮東公社中心河與金匯港會流,水陸交通便利。

高橋

20世紀80年代高橋石拱橋

高橋鎮,亦叫南高橋,位於區境東部,奉城西1.5公里。原名東皋。成陸時為東海邊高亢地,故名。北宋元豐年間,地設青墩(後改青村)鹽場署。此後,鹽民、漁民陸續群居是地,東皋漸成集鎮。明永樂六年(1408年),里人陳宜捐款環形石橋1座,取名高橋。從此,鎮以橋名,東皋僅作別名。元代到明初,東皋已發展到相當規模。據明正德《金山衛志》記載:「高橋市獨盛,海漁者得魚悉於此鬻」。說明當時鹽業和漁業均很發達,由此而帶來了商業的繁榮。青村(奉城)設縣治後,高橋的經濟活動開始向縣城轉移。民國初年,高橋開始出現榨油工業。商業亦再度繁榮,商店發展到四五十家。每逢四月半廟會,遠近商販雲集,鎮上人山人海,商品琳琅滿目,熱鬧異常。鎮南長北短,呈鑰匙形。聞名遐邇的地方特產高橋天花粉,始於光緒初,盛於民國初,為民國採挖野生栝樓根加工而成的滋補佳品。

頭橋

20世紀90年代頭橋老街

位於區境東北部。古名頭梁,後以元代在鎮西有一古老小石橋,故易今名。中市有拱際橋,建於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是南來北往必經之路,清代初期日趨繁榮,吸引著外地客商前來投資設店,有典當、酒坊、醬園等店鋪、作坊。清末民初,頭橋已有機器軋花、碾米等新興工業,經濟日益活躍。頭橋鎮自清代至解放,向為奉賢東鄉政治、經濟的重要集鎮。1968年,建新街闢為商業區,老街改作居民區,鎮北新奉公路兩側、奉新港兩岸為工業區。

東新市

東新市的重建新市橋

在頭橋集鎮東北4.5公里,是本區東北邊遠小集鎮,現東新市村所在地。鎮建於明代,明嘉靖甲辰年(1544年)當地人宋賢中進士後官至御史。隆慶元年(1567年),當地鄉民因離城遠,艱於貿易,請於宋賢,賢利用宅邊空地,設店集商,稱為新市。後因有別於本縣西鄉新寺,習慣稱東新市。現南街有石牌坊1座,上鐫「金榜題名」4個大字。進西街有白虎廟、新市橋(昔名青龍橋),新市河西原有宋賢宅第怡晚堂遺址。

柴場

在區境東部,距四團集鎮3公里。柴場一地,曾經歷600餘年的蘆盪時期,盪內有一高亢地用作堆柴之場地,世稱大場地。因該地臨塘,交通便利,將收割的蘆柴集中一起,柴垛甚多遍遍皆是,故柴場之名由此而得。據光緒《重修奉賢縣誌》記載:「柴場在三團,距城十五里,近海塘,道光成市」。清道光至光緒年間,柴場鎮商業逐漸興盛,其街四出成十字形,磚鋪街道,市河東西橫貫,商鋪開設在河南、河北兩地。清末民初柴場鎮趨於鼎盛。南街有楊社廟,每年農曆十月,有一次廟會,歷時3天,屆時鎮上車水馬龍,非常熱鬧。抗日戰爭時期衰落。現老街舊跡無存,為農村居住地。

四團

1995年四團集鎮鳥瞰

位於區境東北部邊陲。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曾設青墩(今奉城)鹽場,本地屬青墩鹽場第四團故名,原為四團灶聚,故稱四團聚。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築里護塘後,青墩易名為青村鹽場,時鹽民、漁民集居於四團聚成村落,隸屬華亭縣白沙鄉十五保。明初為防禦倭寇沿里護塘築烽火墩,本地為四墩,設營汛守御,隸青村守御千戶所。因別於南匯縣四團倉鎮,故解放前曾一度稱為南四團。集鎮興起於明末清初。光間曾設縣城署。清末民初,全縣劃分1城7鄉,四團鎮為東一鄉自治所,爾後設區、鄉、鎮、公社等機構。鎮舊有章半鎮之稱,清乾隆間章姓由吳江縣肩挑湯糰擔至四團鎮落腳,設攤為業,因用料精細,工技高超,深受群眾喜愛,故生意興隆,遂發家致富。嘉慶年間,章姓先後開設長興布莊、花米行、南北雜貨、藥材、魚行、肉莊等店鋪10餘爿。十字街周圍章姓店房有50餘間,並建有廳堂等第宅。至清末章姓家業衰敗,店鋪大都停業變賣。老鎮街形四出,呈十字形,聚落略呈東西向矩形。

平安泐

20世紀80年代平安集鎮

平安泐,簡稱平安,位於區境東部,南距杭州灣6公里,分新老兩區。老鎮區形成於清末,位於新平安鎮東、圩塘(彭公塘)內3公里。老平安原名偷鴨泐,清光緒年間,有一條泐腳流入海中,兩灘野鴨成群,人們間隙捕獲野鴨於泐內,傳為偷鴨者,故名。到1925年,黃仁齋的孫子黃傳香獨自來偷鴨泐開設鹽廒,嫌偷鴨泐名稱不雅,而改為平安。此時已成為小集鎮,東西坐落,臨四團港,商業清淡。1978年以來,沿街設攤漸多,個體經營大增,各種農副產品應有盡有。由於距海塗和五四農場較近,故較多水產品之類擁進市場,使農貿市場更加活躍。

本文來源:圖溯上海微信公眾號《【上海故事】南橋、奉城......古老奉賢大地上的老集鎮究竟有多少?》一文,作者張淵源。

點擊回顧上海各區縣老照片:

《老早底額浦東新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南市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閘北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楊浦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虹口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黃浦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普陀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長寧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靜安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盧灣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徐匯區 儂還認得伐?》

《那些老上海耳熟能詳的地名》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申請入群(申請時請註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樣)。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

點擊「閱讀原文」還可下載看看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