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郭曄旻
考量通貨膨脹因素,按1928年價格統計,納粹德國的外貿一直處於逆差狀態。這就耗盡了德國的外匯儲備。從1933年到1939年德國的外匯儲備從未超過8000萬帝國馬克——這個數字只相當於1925年到1929年間擁有外匯的約4%。幸運的是,在兼并奧地利(1938年)後,納粹當局沒收了總計約有4億5千萬先令的黃金和外匯,並依靠這筆不義之財支付了1938年夏天進口商品的款項。面對這種瀕於破產的貿易形勢,希特勒在1939年初向國會絕望地宣布:「我們必須出口,不然就要滅亡。」然而,當時的德國除了武器是拿不出什麼東西出口創匯的。
另一方面,即使就德國國內經濟而言,納粹德國擴大政府開支的規模也日趨失控。自1937年4月開始,德國國家債務比財政收入增加得更快。1938—1939年度,債務的增加額為財政收入增加額的3倍多,幾乎等於財政總收入的68 %。更為嚴重的是,1938年國家債務增加的數額竟高於國民收入增加的數額(該年國民收入增加69億帝國馬克)。
大約半個世紀後,當代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哈耶克於1983年6月在英國《經濟學家》雜誌上撰文指出,凱恩斯的學說「打開了通貨膨脹閘門」。他說:「在人們普遍看到通過信貸擴張而取得了就業方面的暫時收穫之後,通貨膨脹肆虐是個必然要付出的代價,在更晚的階段,其代價成了甚至更為嚴重的失業。」據他說,凱恩斯在他的晚年也已「充分領悟到不斷增長的貨幣需求有退化成漸進式通貨膨脹的危險」。
德國法蘭克福,阿道夫·希特勒為即將修建的高速公路鏟土
納粹德國的情況正是如此,擴軍備戰導致納粹當局的財政需求急驟擴張。為此不得不開足馬力進行印鈔。光是在1935年底至1936年底,流通量增加了7億帝國馬克,相當於前3年增加的總和。1936年10月至1937年10月,增加5億多;下一年又增加15億;1938年10月至1939年10月,增加33億左右,相當於1932年整個德國的紙幣流通量。
顯然,納粹德國正是藉助通貨膨脹才得以為保持工業設備運轉所需的巨額開支籌集到了資金的。儘管納粹當局凍結了工資與物價,又容許民眾在市鎮從事以貨易貨的交易來減輕對貨幣的壓力,但是毫無疑問,濫發紙幣這種做法最終只能導致貨幣和金融體系土崩瓦解——就像魏瑪德國經歷過的超級通貨膨脹那樣。
實際上,希特勒統治集團對於實行「凱恩斯主義」的後果也有著清醒的認識。第三帝國第二把手赫爾曼·戈林就曾說過,「目前還不能預見擴充軍備的終結。在這裡起決定性作用的只是勝利或滅亡。如果我們取得勝利,經濟將會得到充分的補償……我們現在下的是最大賭注。」
這個「賭注」,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