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本網編輯
四川新聞網遂寧12月20日訊(袁方緒)2017年以來,遂寧市安居區將基層社區治理納入全面深化改革,探索推進「社會組織+社區」「社會工作+社區」「網際網路+社區」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三加•一改革」,打好補短補位「組合拳」,破解民政民生服務能力不足、社會組織培育發展不快、專業社會工作發展不深、公共服務精細化程度不高等瓶頸,加快建立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借力借智 推動社區治理社會化
針對社區居民「低關注度、低參與度、高依賴感、高焦慮感」問題,用好用活社會資源,推動社區由「大包大攬」轉為社區搭台、社會組織唱戲,優化社區管理和服務。
購買服務引主體。通過編制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專項目錄、加強社會工作項目設計和落實購買社會工作服務不低於社會事務服務項目總量30%比例等措施,優化完善政府購買社會工作相關政策制度和操作流程,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快在兒童福利、老年服務、殯葬服務、殘疾人服務、婚戀服務、企業服務、農村服務等領域社會工作專業應用。截至目前,引入成都、瀘州等地社會組織3家,實行委託建設運營模式,投資160萬元建成城市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2個,為城市社區困難家庭失能老人和80周歲以上高齡老人開展居家與社區養老服務。
項目合作促運轉。以項目合作招引成熟社會組織,堅持以社區居民需求為導向為核心,改變「政府點單、社區供給、居民接受」的社會服務供給模式,推動社會組織+項目,最大限度釋放基層服務治理活力。截至目前,成都益康參與居家養老服務項目,四川光華參與「合力共築•和樂安居」項目,遂寧藝寧參與親青家園困境兒童關愛項目,遂寧社工協會參與專業社工精準扶貧項目等,「關愛留守•助力脫貧」「心手相牽•快樂成長」等主題活動,服務群眾5000餘人次,增強了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管理服務的主動性和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
培育孵化補短板。堅持量質提升,完善培育社會服務組織孵化機制,加快培育各行業社會組織培育,逐步補齊社會服務組織發展短板,不斷增強基層服務力量和專業能力。截至目前,孵化培育「博愛」「睦鄰」「仁和」「眾益善」4個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和鼎衡居民經濟狀況核算評估服務中心,促進禁毒、學校、司法矯正、醫務、扶貧、救災、優撫安置等領域社會工作破冰起步,推動工會、企業、青少年事務、家庭、婦女、殘疾人等領域社會工作規範發展。
明規立矩,推動社區治理法治化
堅持把法治化作為新時代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著力點,通過完善社區治理標準體系,加快構建多主體協同參與的法治社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建立工作規範,確保治理有依託。始終把社區治理標準化、規範化建設擺在首位,建立健全社區治理標準規範。制定《遂寧市安居區加強城鄉社區建設和創新管理服務的實施意見》《遂寧市安居區治理工作導則(試行)》《遂寧市安居區社區用房功能設置指引(試行)》等制度機制,對社區規劃布局、運行機制、設施建設、治理機制、服務支持、隊伍建設、運行保障等進行明確規範。
建立信用體系,確保行為有約束。加強基層信用體系建設,探索將居民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維護公共利益等情況納入社會信用體系,推進積分制、「功分制」,逐步提升社區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意識和能力。探索建立居民終生「道德銀行」,從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四個方面制定積分標準並載入居民公約,將見義勇為、捨己救人、脫貧致富、維護公共設施、清除牛皮癬等行為納入加分項目,將欠帳不還、亂扔垃圾、遺棄子女、不孝順老人等行為納入扣分項目,通過一點一滴引導,推動形成遵規守紀、崇尚文明的風氣,實現村民素質和社區面貌全面提升。全區實名註冊志願者114729名,今年儲蓄時間76347小時。
建立法律顧問,確保法治有保障。深入推進法治宣傳教育和法治進社區,健全「一社區一法律顧問」制度,通過整合公安、司法力量,為所有社區配備法律顧問。法律顧問通過參與普法宣講、提供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參與矛盾糾紛化解、產業發展合同洽談等涉法事項服務,對產業發展、項目引進、設施建設、土地流轉、專合組織等建立提供「法治體檢」;通過參與「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和特殊人群管理,切實維護社區安全穩定。2017年以來,24個社區法律顧問開展社區法律服務1000餘場次,幫助創建法治示範社區。
科技支撐,推動社區治理智能化
充分利用「天網」「大數據」平台等高科技,加快推進平安社區、智慧社區建設,大力開展「網際網路+」公共服務,以智能化推動社區治理從「手動擋」向「自動擋」升級。
建設智慧平台優服務。建設「1+2+N」智慧服務平台,依託1個指社區綜合信息資料庫,「一窗式」政務辦理和管理決策分析2個平台,社區微信公眾號服務、信息交互展示系統、低保入戶核查系統、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系統等N個應用,統籌社區公共服務資源,聯動供需兩側,為社區提供精準化服務。鳳凰街道陷馬堰社區、黃林社區等推行的「一號、一窗、一網」業務辦理,充分實現 「數據多跑腿、群眾少走路」。建立惠民數據監督平台,錄入惠民資金、惠民項目、政策公示、公職人員信息等24萬餘條,推動形成「大數據+陽光監督」模式,精準治理基層「微腐敗」。
配備關愛手環護老人。建立全區養老服務「雲平台」服務管理系統,錄入老人的社會檔案、健康檔案、需求評估等相關檔案信息10339人次。安居區民政局統一為老人免費配備具有定位功能的「黃手環」,通過「網際網路+」為他們提供24小時的安全監護、緊急呼叫服務。截止目前,共發放「黃手環」100個,通過「黃手環」實現失智和半失能老年人零走丟。
建設雪亮工程保平安。以「雪亮工程」在社區織就一張無形的平安大網,通過對社區主要交叉路口、居民小區、市場商鋪等重點部位進行24小時無死角監控,將「6995」信息互助平台與「雪亮」工程有機結合,形成了「快速發現、快速報警、快速響應、快速處置」機制,有效提升社區治安防控水平。
建強隊伍,推動社區治理專業化
充分發揮黨組織核心作用,強化社區黨建引領功能,加強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確保社區人才聘得起、留得住、可持續,以隊伍專業化促治理專業化,穩步打通了服務「最後一公里」問題。
實施紅色領航工程。在社區推行黨組織「兼職委員」制度,採取聘任、選任或委任方式,吸納駐區單位、物業企業、社會組織等黨組織負責人擔任社區黨組織兼職委員,參與社區事務議事共商;堅持以黨組織為核心,通過嫁接、孵化、引進等方式,重點培育工商經濟類、公益慈善類、社會服務類社會組織,滿足社區多元化服務需求;探索小區黨建「三建三聯」模式,廣泛開展機關與社區黨組織結對共建和「雙聯」「雙報到」活動,推進「黨建引領好、服務管理好、小區品質好、鄰里關係好」示範社區建設。
實施柔性引才工程。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思路,採取「周末名師」「社創夜校」「項目合作」「顧問指導」「購買課程」和外出考察學習等方式,組建安居社區學院。推進學習型社區建設,與西南財大、西南石油大學等高校聯動合作,打通成遂人才合作通道,設立專業督導項目2個,定期跟蹤督導安居基層治理項目。
實施社工倍增工程。推動社區工作者職業化專業化,開發崗位80個,實施「社工百人計劃」「專業社工2021倍增計劃」,通過面向高校遴選、面向社會招考、面向社區培育一批,通過系統業務培訓、專項素質培養轉換一批,並將社會工作納入領導幹部、部門業務和社區工作者接續培訓,鼓勵參加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評考試,鼓勵社區工作者、民政事業單位幹部等參加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已累計培訓「種子」社工150餘名,基本實現每個社區有2-3名專業社工。(安居民政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