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的不測風雲——因為堵奶引起的發燒還沒見輕。
這兩天我逮著機會就按著DD吃吃吃~
奶結基本要吸開了,趁著燒退的時間,趕緊把積木的團購文改完了,這周咱們沒預告,沒看過的可以看一眼。
本來想著繼續請天假,但躺在床上一歪頭,我就看到了床頭柜上的,我的新書!
嘿!
請啥假,我在新書里摘錄一篇不就好了?
媽耶!我是不是一不小心發現了一個偷懶小技巧?
這篇節選自我的新書《家長好脾氣,才有好教育》。(我不同章節挑著撿著節選的,完整章節……那是另外的價錢,哈哈哈。)
很多人都說娃有自己的花期,父母能做的就是靜待花開,但是我想說,小樹在砍,孩子在管。
熊孩子是慣出來的,好孩子是管出來的!
別只看到「靜待花開」,忽略背後的「默默耕耘」。
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所說:「孩子3-6歲,一定要性格培養到位。而所謂性格培養,就是給孩子立規矩。」
很多媽媽都十分發愁給孩子立規矩的這件事。
管得重了,怕孩子有啥心理陰影,管得輕了,又怕孩子變成真的熊孩子。
所以,新書里有整整一章的內容,都是關於 為什麼要立規矩、該怎麼立規矩、失敗的原因、以及正確的套路。掰開了、揉碎了,給大家喂到嘴邊了~
看完你會發現,如果你覺得管孩子難,一定是因為沒用對方法。
孩子熊、規矩無法執行的原因,其實大多是因為規則設置的不合理。
給孩子制定一套好的規矩,你真的會嗎?
01你制定的規則,真的合理嗎?
首先,我們要明白,給孩子立規矩最重要目的是: 讓孩子明白,做一些事情的後果。
幫助孩子用好的行為,取代不好的行為。
常見的後果,分為兩種:自然後果和邏輯後果。
自然後果:
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有其自然結果:
晚飯不好好吃,夜裡就會餓;
天氣很冷,出門不穿外套,就會凍著;
- 自行車玩「漂移」,就會摔倒等等…
孩子只要真正經歷過了,就會明白這件事的後果,也就有了經驗。
不想晚上挨餓,晚上就會吃飽;
不想受凍,出門就會穿上外套;
不想挨摔,就要降低運動風險。
對於這類行為,你不需要苦口婆心講大道理、立規矩。只需要提前跟孩子說清楚可能的後果。
如果他堅決不聽,就讓他試試吧。
看著孩子明知故犯對父母而言很煎熬,但這就是孩子成長的路徑。
雖然你吃過的鹽比娃吃過的米多,但孩子不齁過幾次,怎麼明白什麼是咸?
有些事情只需要多經歷幾次,孩子就能記住。
邏輯後果:
不過,有些事情,後果沒有那麼明顯,或者承擔後果的代價是巨大的:
玩完玩具不收拾,沒什麼直接後果,但會養成懶惰的壞習慣。
孩子不刷牙,直接後果是齲齒,我們不可能等著它發生。
這些就需要大人的參與,制定一些 「邏輯後果」來限制孩子,給他們更合適的選擇來代替糟糕的行為。
這才是立規矩的重點,也是管教孩子的盲區。
但是,大部分時候被娃氣到原地爆炸時,你很難保持冷靜和理智,脫口而出的規則,大多也是報復性的。
所以立規則要牢記這兩點(書里有4點,篇幅問題,節選最重要的兩點):
1、因果要相關
如果設立的規矩,和相應的後果不相關,那娃就會感覺莫名其妙,所以悔改性就差。
比如CC不好好寫作業,那麼延長她的寫作業時間,減少她完成作業後的玩耍時間就是相關的。但如果不好好寫,今天就不允許看電視就是不相關的。
比如孩子不收玩具,那麼就沒收他一個比較喜歡的玩具幾天,反抗就告訴他,因為你沒幫它們回家,所以走丟了一個,這就是相關的。但如果不收玩具,一會兒就不帶你出去玩,這就是不相關的典型操作。
事實上我們經常一時衝動放這類狠話,好在,娃天天搗亂不止,咱們也有得是機會修正。
下次,不妨先想好,再開口管教。
2、懲罰要合理
有的媽媽為了讓規矩看起來「夠嚇人」,往往會設計 不成比例的後果。
今天要不吃晚飯,一周都不許看電視了;
玩完玩具不收拾,以後再也不給你買玩具了。
首先,這麼嚴厲的的剝奪和懲罰很容易讓娃出現嚴重的抵抗心理。
其次,同志們,夸這麼大海口,最後打臉的是咱自己啊。
試問,你真的能做到嗎?
打臉太快的後果就是,娃一邊覺得你不近人情,一邊不把你立下的規矩當回事。
我們給娃立規矩,一定要在孩子能接受的範圍內,也要在自己可執行的範圍內。
我們的目的是為了幫他們養成好習慣,而不是懲罰孩子。
哪怕是孩子自己說出「這是最後一個了,我以後再也不買了……」「我保證以後每天都刷」這類承諾,你也不能真的就納入規則條款。
大多數孩子對自己能力預估都不準確,他腦門子一熱就答應,只是他「以為」自己能做到。
做為成年人,一定要更理性的思考,這個規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02當孩子觸碰規則後該怎麼辦?
要執行後果,也要溫柔以待!
《全腦養育法》中提到,是什麼塑造了我們的大腦?經驗!
孩子任何經歷都需要重複學習才能在大腦中建立聯繫。
孩子總是不聽話、明知故犯、不長記性,都是因為那個理性思考能力還不成熟的大腦,他還不具備對某件事的執行能力,他還沒有足夠的經驗積累。
所以生氣和批評毫無意義。
我們只需要心平氣和地告訴他,他觸碰了規矩里的哪一條,所以要接受什麼樣的後果。
我們需要告訴孩子多少遍?
答案是:一遍又一遍。
如果孩子反抗,你只需要溫柔而堅定的堅持,通過共情幫助他一起度過。
「我知道把你抱下桌子你很生氣,但勺子是用來吃飯的,不可以亂扔,如果你可以做到,我們就回去吃飯,如果不能,媽媽就陪你直到冷靜下來。」
03管教結束後,最重要的復盤你做了嗎?
很多媽媽都怕給娃立規矩,怕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就跟孩子生了嫌隙,怕娃開始討厭自己。
這個擔憂也並非空穴來風。
我們成功制止不良行為後,就算孩子明白規則是對的,自己是錯的,也難以消除對執行者(也就是老母親我們)的仇恨和對立。
所以,C媽的親身經歷告訴你, 做好一個「甩鍋俠」,也是心機老母親必備技能之一。
所以,復盤很重要,我們可以通過復盤整個事件 進一步讓孩子明確規則,並商議 下次如何做得更好。在這一點上,就可以順利植入「我是盟友」環節,讓娃相信,咱不是惡人。
是的,黑鍋都讓規矩來背,這事兒跟我沒關係。
「睡前刷完牙就不能再吃東西了,要麼吃完就再刷一次。你看你又不想刷兩次,那今天就不能再吃蘋果了,但有時候確實刷牙又想吃,不如我們想想下次怎麼避免呢?
不如下次刷牙之前,你先想一下還有什麼想吃的沒有?媽媽刷之前也可以再提醒,香蕉、蘋果、獼猴桃統統問一遍怎麼樣?」
通過一起找辦法解決問題,無形之中,你就從孩子的對立面,站到了他的同一陣營。
你不是針對他在立規矩,而是,規矩就在那裡,你是幫他一起有效的遵守,我們是一國的,同仇敵愾!
C媽說
既想要溫和,又想要立規矩,並非不能兼得。
一開始可能會很難,因為比起揍兩巴掌讓娃屈服,或者撂下一句「老娘說不行就是不行」讓娃哭到妥協,你需要更多的耐心,但是,這種付出絕對是值得的。
太過強硬換來的只是一時的屈服,但需要你沒完沒了的監督,而且,敵對關係也不會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
如果每次給娃立規矩,都能按這幾步操作,慢慢的就會把它內化成一種習慣,幫助你保持冷靜,實現溫柔!試一試吧!
PS:
出版社編輯昨天告訴我,新書噹噹書香節5折的活動,到30號(明天)就結束了,過了今、明兩天,價格就不會這麼低了。
5折搶新書,最後2天
《7年磨一劍,養娃7年掏心掏肺的經驗,都在這兒了! 》 (點擊查看簡介)
雖然是我自己的書,我也不想讓大家當冤大頭、花更貴的價錢買,想買的趁這兩天吧。
也趁機表個白,我可能不經常說,但是,我真的好愛你們!
經常在後台收到致謝:
但我沒說的是,如果不是你們,我也許早就停止、或者放慢學習的腳步了。
如果我沒有開公號,我不會碰到越來越多的問題、了解越來越多的孩子,也不可能啃過的書籍越來越厚,涉及的知識越來越全。
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真的幫大家解決了問題,但其實最終它們也成為了我自己的知識武裝, 我們之間,到底誰是索取方,誰是給予方,早已分不清楚……
許是這兩天身體虛弱了,情緒也多愁善感了。
不說了, 感謝大家的支持,不管是精神層面的,還是行動層面的。
輸不起的孩子,就該讓他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