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與血液分配無關,解決不了組織器官因血少和血多引發的不適!

2020-07-06     張小龍說生活

原標題:吃喝與血液分配無關,解決不了組織器官因血少和血多引發的不適!

吃喝,就是飲食。食物在口腔由牙齒嚼碎、混入唾液入胃,與喝入胃的水一起攪拌變成食糜,一部分營養經胃壁的毛細血管網進入到門靜脈。食糜進入小腸,大部分營養又經小腸的毛細血管網進入到門靜脈。門靜脈把營養物質運送到肝臟,在肝臟過濾,雜質變成膽汁輸送到膽囊,送回十二指腸。而濾過後的營養物質與靜脈血一起流入右心房,進入血循環。

富有營養物質的靜脈血通過右心房,進入右心室,壓到肺動脈,在肺泡處進行氣體交換,排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氣,流入左心房,從左心房進入左心室,並由左心室射入到主動脈,於是,富含營養和氧氣的血液便通過體循環運送到全身的每一個細胞。

選擇食物,顯然就是保健康的第一道關卡。如果是吃了有毒食物,或者是致敏食物,人體就會中毒或者過敏。以喝酒為例,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是化學物質,細胞並不需要它。因此喝酒過多,不但傷胃、還傷肝、傷害全身的數十萬億細胞,嚴重時人還有生命危險。

如果體循環正常,人體數十萬億細胞代謝就正常。體循環異常,數十萬億細胞中的一部分代謝就異常。然而,體循環又並非像人想像的那樣正常。原因是血液既受環境溫度影響,還受地球引力影響,也受肌肉張力影響,又受微循環血管收縮力影響。

如氣候過冷或者過熱,血管和血液就會熱脹冷縮,並影響血循環。血液受地球引力影響,無論是什麼體姿,都會出現高位的組織血少和低位的組織血多。以橫臥的睡眠體姿為例,人在睡覺時的不斷翻身,就是在改變高位血少和低位血多問題,進而改變血液分布,消除疲勞和累感。

人又是直立動物,人每天都有16小時直立,甚至更多。這樣,頭部血少和下肢與下腔血多就是人的常態。可是,頭部血少,腦血管又會變細,下腔和下肢血多,血管又會變粗。於是,多年之後腦血管就會硬化,並失去彈性。

有了動脈硬化,血液中的脂類物質就會附壁,這又是動脈粥樣硬化。相反,在下肢和下腔血多,組織細胞就會因營養過剩而「肥胖」,這又是宮頸肥大、前列腺肥大、痔瘡、腎小球增生和靜脈曲張的理。

人又是情感豐富動物,不論是情緒激動還是生氣,微循環血管都會收縮。人生氣時的面色蒼白,就是微循環血管收縮的結果。人生氣還會出現諸多的不適,這也是微循環血管收縮的果。

需要注意的是:人白天直立和久坐頭部血少,夜晚又用枕頭把頭墊高,似這樣,人的頭一年365天都在高位,又都血少,於是,多年後生白髮、變花眼、生耳鳴、變耳聾、壞牙齒和腦萎縮就不可避免。可是,又有很多人試圖用改變吃、改變喝的方式改變腦供血不足,這能有效嗎?同樣,用改變吃喝的方法改變下肢和下腔血多,這能實現嗎?

吃喝不過是解決營養問題,它既解決不了腦供血不足,也不能解決下肢和下腔的血液過剩,更解決不了因血供不足和血供過剩而引發的不適。人只有變失諧體姿為和諧體姿,變失諧心態為和諧心態,即讓血少的組織器官變成血多,讓血多的組織器官變成血少,讓異常的細胞代謝轉為正常,不適才能緩解,直至自愈。

本人的試驗已經證明:人只要改變了習慣的體姿和心態,任何不適才能緩解,直至消失,這是不是科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mhDJHMBiuFnsJQVHMO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