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促進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

2019-10-07     北方新農村

9月27日,國務院促進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工作推進會在河北邢台召開。強調農民合作社在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新中國成立之後,引導農民走過了發展互助組、初級社階段,經歷了生產、供銷、信用為主的「三大合作社」時期。

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開展生產經營合作的意願不斷增強。

2007年7月1日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正式頒布實施,自此我國農民合作社走上了依法發展的快車道。



四大優勢

數量多覆蓋面廣。到2019年7月底,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達220.7萬家。農民合作社通過共同出資、共創品牌、共享利益,組建1萬多家聯合社。通過國家、省、市、縣級示範社四級聯創,目前縣級以上示範社18萬家,國家示範社近8500家。

對普通農戶的帶動能力強。農民合作社輻射帶動全國近一半的農戶。普通農戶分別占農民合作社成員的98.2%和農民合作社理事長的91.2%。



一二三產業都有分布。農民合作社產業涵蓋糧棉油、肉蛋奶、果蔬茶等主要產品生產,並由種養業向農產品加工、休閒觀光旅遊農業、民間工藝製作和服務業延伸,其中種植業約占54.7%,養殖業25.8%,服務業7.7%,林業和其他產業占11.8%。



向多要素合作轉變。能夠提供產加銷一體化服務的農民合作社占比53.4%。8.7萬家農民合作社擁有註冊商標,4.6萬家農民合作社通過了「三品一標」農產品質量認證。一些地方探索了信用合作、互助保險、土地股份等合作模式,由單一要素向資金、技術、土地、閒置農房等多要素合作轉變。

三大作用

成為組織服務小農戶的重要載體。農民合作社成員以農民為主體,為成員提供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組織小農戶「抱團」闖市場,幫助小農戶克服勢單力薄、分散經營的不足,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經營,引領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成為激活農村資源要素的重要平台。通過整合土地、閒置農房、資金、技術等資源要素,形成集聚效應。大學畢業生、返鄉農民工、各類回鄉人士、工商資本等,通過參社辦社進行創業創新,全國有3.5萬家農民合作社創辦加工企業等經濟實體,2萬家發展農村電子商務,7300多家進軍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



成為維護農民權益的重要力量。通過引導成員多種形式出資獲取分紅,擴大了農民財產性收入來源。農民合作社特有的「一人一票」治理機制,在鄉村治理中推進了農村民主管理。農民合作社為每個成員平均返還盈餘1402.5元。全國有385.1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入農民合作社。

三大體系

一是農民合作社法律法規體系。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有關規定,國務院制定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管理條例,有關部門制定了農民合作社示範章程、財務會計、登記辦法等規章制度,20個省份出台了地方性法規,15個省份制定了推動農民合作社規範發展的具體意見,逐步形成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為核心、地方性法規為支撐、規章制度相配套的法律法規體系。新修訂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經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由第八十三號主席令公布,自2018年7月1日起施行。



二是多層級指導服務體系。201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原農業部會同8部門和單位建立了全國農民合作社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形成了依法推進農民合作社發展的強大合力。大多數地方陸續建立了領導小組、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農民合作社的指導。各地打造了農民合作社輔導員隊伍,開展多種形式的結對幫扶。



三是扶持政策體系。依法為農民合作社的組織建設、登記註冊、稅務管理提供指導服務。2017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進一步系統構建了支持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政策體系。

來源:農業農村部網站,農視網

由北方新農村整理髮布

部分圖片與內容來自於網絡

版權屬於原作者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kQipG0BMH2_cNUgaiO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