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話梅的媽媽(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
時下熊孩子到處可見,餐廳里隨意跑鬧,地鐵上大喊大叫,熊孩子令父母很頭疼,也為他人帶來了困擾。其實熊孩子並不都是天生的,這和父母的管教方式大有關係。父母們對孩子過分的溺愛,這勢必會造成孩子的行為缺少規範。
前段時間在網絡上看到一段視頻,視頻中一家三口非常的和諧。媽媽在一家女裝店裡試衣服,爸爸大包小包的提著已經購買的物品,小女孩穿著的也非常可愛。不多一會兒,有一個賣氣球的商販經過,小女孩想要媽媽給自己買氣球,但是因為媽媽正在忙著試衣服就沒有理會。小女孩很生氣,眼看著賣氣球的就要走遠了,小女孩氣急之下用腳狠狠地踢了媽媽三下。
媽媽被踢後僅僅是用另一隻腿阻擋,並沒有訓斥。這時一直在一旁的爸爸看不下去了,上去就要踢孩子一腳。媽媽趕緊阻攔,但是孩子還是被踢到了,一屁股坐在地上。看到爸爸踢自己了,小女孩和委屈的撲到了媽媽的懷裡。
看到這段視頻的網友紛紛表示,如果都像視頻中爸爸這樣的做法,熊孩子就會少很多!也有網友表示,爸爸做得太對了,熊孩子不聽話,揍一頓就好了!可見,社會對於熊孩子的容忍度越來越低。視頻中父親的做法可以說是對孩子有一定的提醒和懲罰作用,不過這位父親的做法真的完全是正確的嗎?孩子們犯錯了,家長應該如何對待?
教會孩子正確表達想法的方式。當孩子有一些不當的行為表達時,比如說攻擊性行為,家長們職責和批評的管教方式並不適宜。保持理智地和孩子溝通,引導孩子學會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有話好好說」才能夠較少孩子「情急」之下的行為偏差。
讓孩子明白自身的問題所在。在孩子的成長中,犯錯是很常見的行為,這時候很多家長會採用懲罰的方式來教育引導孩子,但是對於孩子本身來說,受到懲罰後,孩子並不明白自身犯錯的原因,這樣懲罰的效果就被極大地削弱了。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父母們對孩子過度寵溺就會造成孩子同理心的缺失,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感受。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可以極大地減少孩子自身的攻擊性行為。孩子會因為可以感受到自身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傷害而有所收斂。
在孩子的行為習慣養成階段,父母們對孩子的言行有所關注可以有助於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這對於孩子產生的積極影響遠遠大於讓孩子掌握一門技能更加重要。
大家對視頻中父親的做法是怎樣看待的呢?對於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是怎樣教育引導的呢?
------------------------------
關注、轉發、分享【話梅的媽媽】文章,話梅擅長嬰幼兒成長知識、兒童教育注意事項、幼兒成長過程中棘手問題等所有的育兒問題都會在這裡為您解答,給您最專業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