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上,大家記住了《小偷家族》,卻忽略了《何以為家》(原名:《迦百農》)這顆遺珠。
影片講述了12歲男孩Zain的童年經歷,他狀告他的父母,因為父母生下了他,而他卻因為沒有任何身份證明,無法「合法的」生存於世上。
故事開始於一片破敗不堪的居民樓,一群男孩子拿著破木棍和塑料瓶拼湊成的玩具,在塵土飛揚的窄巷裡追逐,嬉戲。
他們臉上開心的笑容,讓人誤以為這是一個愉快的故事。
這裡是迦百農——黎巴嫩的貧困區、難民的聚集地。
阿拉伯語的聖經里,迦百農意為「混亂」,耶穌曾在此顯現神跡,但最終淪為一片廢墟。這裡是交織著希望與絕望,混合著歡笑與哭泣。
在法庭上,出現了文章開頭的對話,瘦瘦小小、卷髮垂眸的男孩Zain第一次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Zain的父母生了很多孩子,他們沒有正式的工作,也沒有體面的生活,家裡唯一能看的家具是一張快要磨爛的髒兮兮的沙發。
對Zain而言,這個「家」更像一個「血汗工廠」,生存是他存在的唯一目的。
為了賺錢,Zain在小賣部幹活,拖著煤氣罐幫忙送貨,甚至製造毒品賣錢。
在這裡,女孩初潮就意味著要嫁人。當Zain發現妹妹薩哈來了初潮,他想帶著妹妹逃離,而他的父親卻把妹妹送給房東的兒子,用她抵了房租。
Zain對這個家心灰意冷,離家出走。
他遇到了單身媽媽拉希爾和她的兒子尤納斯,Zain在這裡感受到了來自家庭和母親的溫暖,卻最終把尤納斯賣給別人換了錢。
他拼盡全力,最終還是活成了和父母一樣的人。
片尾的溫情來自於阿希爾母子的團聚。但在現實里,沒有那麼多好運。
看完電影,深深被小演員的演技折服,而他,本身就是一個敘利亞難民。
我們在螢幕上看到的兩個小時的電影,卻是他每日都在面對的實實在在的人生。
何以為家?
有時候是一棟房子一張床,但更多時候是一群家人一些愛。
何以為愛?
有時候是物質的供給,但更多時候是陪伴與溫暖。
在真實的世界裡,Zain因為拍攝此片,遷居挪威,在那裡他可以有安穩的生活,他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
願世界上所有的Zain都不會無家可歸,都不在顛沛流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