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江山並不安穩,這個年輕的天子時刻面臨來自藩王的威脅)
明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在臣子們的擁立下登基,是為建文帝。
(爺爺朱元璋足足冊封了25個藩王!不少藩王實力雄厚,是當地的土皇帝)
儘管榮登大寶,享有四海,但年輕皇帝的臉上卻充滿了擔憂。從洪武三年開始,他的爺爺朱元璋為了保證明王朝的長治久安,把他的叔叔們封為藩王並駐紮在帝國的邊境和戰略要地。作為當地的一把手,藩王們不但在封地設衙建府,而且還享有親王護衛指揮使司,轄軍三護衛等軍事權,各個王爺們手頭掌握的甲兵之士少者3000人,多者可以達到數萬。而駐紮在北方的九位藩王(遼、寧、燕、谷、代、晉、秦、慶、肅)因為還肩負抵禦蒙古的重任,所以麾下兵馬尤多。佼佼者以燕王和寧王為首,燕王朱棣擁軍十萬,雄踞北疆,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他們在邊塞築城屯田、訓將練兵,必要的時候親上戰場與元人交鋒,多年來戰功卓著,所以朱元璋對這哥倆十分看重,不但軍中大將皆受其節制,甚至還給了他們小事自斷,大事向朝廷彙報的特權。
(藩王權力過大一定會出亂子,漢和晉已經給後世提供了慘痛教訓)
在儒生的教導下,從小建文帝就熟讀史書,他很清楚藩王力量過於強大的後果(歷史上的「八王之亂」、「七國之亂」都證明了宗室尾大不掉必定有野心家試圖渾水摸魚),但他的爺爺給了叔叔們太多的權力,他們都是土皇帝,仗著山高皇帝遠在封地作威作福。朱元璋若在,藩王們不敢有所動作,現在皇帝是建文帝,一個二十幾歲沒有政治威望的青年,這些囂張慣了的叔叔會把他放在眼裡?很快朱允炆的憂慮就成了現實,建文元年,燕王朱棣派遣長史葛誠入朝奏事,朱允炆就問起了自己這個四叔的相關信息,葛誠把朱棣廣蓄兵馬,野心勃勃的事兒盡數告知,這就堅定了朱允炆削藩的決心。 這些藩王不除,國無寧日!
削藩有必要麼?很有必要,不管這些王爺究竟想不想謀反,他們手上的軍隊就是對帝國的巨大威脅,削減他們的權力甚至限制人生自由,對帝國的平安運轉只有好處。
(在齊泰和黃子澄的支持下,建文帝決定削藩,但手段實在太過粗暴)
但朱允炆犯了一個錯誤,按理說削藩應當是先拉攏弱者,爭取苦寒之地藩王的支持,至少也要讓他們保持中立。再加上都是老朱家自己人,叔叔侄子的還有啥不能好好解決?這樣輕柔的處置手段最起碼也能讓其他藩王稍微安心,不會視削藩為洪水猛獸。但在齊泰、黃子澄的建議下,朱允炆迫不及待的宣布削藩,其手段之強硬,時間之迅速打得諸侯王們人仰馬翻,不到一年時間內周王朱橚被流放,湘王朱柏畏罪闔家自焚,齊王朱榑、代王朱桂被廢為庶人,岷王朱楩封地被沒收,被流放到漳州受苦。
王爺們恐懼了,他們更憤怒了!面對朱允炆如此殘忍而無情的手段,他們默默詛咒但又噤若寒蟬,生怕自己說錯了話成了建文帝的下一個靶子,看來建文帝的削藩是要成功了?
(有野心,有兵權的朱棣在北平扯起反旗,宣稱「靖難」)
這個時候朱棣站了出來,他不想被削藩,自己在北京有權有兵,品嘗過了權力後誰願意去當一頭被皇帝圈養的豬崽呢?更何況朱棣本來就是個野心勃勃的人,平日裡的一些所作所為未必不是為謀反做準備,眼看建文帝步步緊逼,刀子馬上就要降臨到自己腦袋上了,是默默忍受還是反抗?
管他呢,男子漢大丈夫,博就博了!
(清君側,原本是為了防止皇帝被權臣架空,結果反而成了朱棣造反的理由)
於是朱棣在北京豎起了反叛朝廷的大旗,按理來說,燕王朱棣這樣的行為是赤裸裸的謀反,沒有任何的政治公信力,但這點您不用擔心,又是老爹朱元璋給了朱棣神助攻。由於害怕日後有權臣篡權,朱元璋在分封諸子為王時就規定藩王們有清君側、除奸臣的權力,也就是說同為老朱家人,如果有人敢在朝中架空天子,玩弄權術,藩王們共誅之!不僅如此,老朱還在《皇明祖訓》白紙黑字為朱棣的作亂提供了書面依據,正無所謂「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巧了,齊泰、黃子澄就是奸臣!他們挾持君上,離間骨肉,廢黜藩王,罪不可赦!現在本王要「清君側,靖國難」。
但朱元璋給藩王們「清君側」名義的同時,還規定要皇帝先召喚藩王,藩王才能起兵。在剷除奸臣後藩王五日內必須離京,不過後面這些內容被朱棣自動過濾了,有「靖難」這個名號即可!
用來應付權臣的手段反而成了兒子造反的憑證,如果朱元璋地下有知是該哭還是該笑?不過好歹皇帝都是老朱家人當,太祖您也算能瞑目了吧。
而朱允炆也品嘗到削藩手段太過強硬所帶來的苦果,諸侯王們要不就吃瓜看戲,要不就暗暗給朱棣鼓勁,等到朱棣半騙半搶的把寧王朱權的兵馬拿到手,朝廷已經奈何不得實力大漲的朱棣了。儘管文官們在各種檄文、奏摺中把朱棣噴得狗血淋頭,聲稱他是亂臣賊子,但沒有多少藩王跳出來為皇帝發聲,大家都在看好戲。讓你沒事想著削藩,現在好了吧,老四被你給逼反了,看你怎麼辦!
(對比戰鬥經驗豐富的朱棣,朱允炆實在是太年輕了,南京被攻破,朱允炆不知所蹤)
同樣拜朱元璋末年屠戮功臣所賜,到了建文帝一朝根本就沒有拿得出手的武將來抵禦朱棣大軍。建文元年七月,朱棣在北平正式造反,短短三年時間內拿下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蹤,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朱棣從受害者搖身一變成了壓迫者,而且手段比建文帝要陰狠得多)
不說朱棣如何志得意滿,各地的藩王們可高興壞了,為啥?朱允炆這個不識相的小子把自己作死了,老四可和我們一樣都是受害者,同病相憐,現在他當了皇帝肯定會更照顧我們這些兄弟,這該死的削藩肯定能免了呀!王爺們想的倒是挺好,朱棣登基後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呢?說來也好笑,繼承建文帝的遺志,繼續削藩!
(朱棣內心獨白:允炆啊,你就安心的去吧,你的遺志我會繼承的!)
不說王爺們目瞪口呆,朱棣這一手也把我們秀得夠嗆,你自己就是因為反對削藩才謀反的,怎麼當了皇帝以後還學朱允炆呢?其實很簡單,抗議削藩的朱棣是藩王,削藩直接涉及到個人利益他當然要拚死反對,可現在的朱棣可是大明帝國皇帝,他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讓帝國長治久安,而他自己就是起兵坐上皇帝之位,藩王對帝國的危害恐怕沒有人比朱棣更了解,於是這些掌握軍權的兄弟們同樣成了朱棣的眼中釘。
(朱棣首先採用了懷柔的態度麻醉各位藩王)
藩還是要削的,怎麼削就是一門藝術了,朱棣採用的方法是:步步為營,軟硬兼施,溫水煮青蛙。藩王們不能強逼硬削(自己就是最好例子,他當然不會再次給諸侯王們口實讓他們造反),自己上位之初更需要得到兄弟們的支持,所以朱棣先是對諸王一通安撫,恢復了被建文帝削去王號的舊封,就連王爺們那些遭受牽連的部下也都得以復職。《明太宗實錄》說:「文武官員軍民人等連累致罪者,官復原職。已故者,文官優免其家差役,武官子孫承襲。民充軍者,復還原籍為民;軍發邊遠者,仍還原衛。」
除了官復原職,朱棣還對藩王們進行了慷慨的賞賜,比如對周王,一即位就賞賜鈔21000錠,周王生日時又賜給他「通天犀帶一,彩幣三十匹,金香爐、盒各一,玉觀音、金桐佛各一,鈔八千錠,馬四匹,羊十隻,酒百瓶」。《萬曆野獲編》里說他那時對藩王「倍加恩禮」,真如春天般溫暖。
(朱權表示四哥你也太不要臉了,翻臉比翻書還要快啊!)
等到兄弟們放下心來之後就開始軟刀子殺人了,朱棣一面假惺惺的以兄弟們安心養老的名義把他們的封地從邊塞改為內地,比如說谷王的封地本來在河北,朱棣把他調往長沙,遼王從廣寧前往湖北荊州,韓王從開原遷到平涼。當然了,最慘的就是寧王朱權,當年天下未定之時朱棣和他約定「中分天下」,可是朱棣繼位後非但沒有履行這個約定,反而把朱權從邊關大寧遷往了偏僻的南昌,朱權心中憤怒又無計可施,只能乖乖去了南昌,從此整日歌舞相伴、書畫自娛,一代強藩就這樣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而王爺們遷走之後留下的權力真空迅速由國家管理接受,所有邊關都收歸國家,邊關的軍隊、守衛全都歸朝廷統一分配,這樣一來王爺們就沒有了節制武將、軍隊的權力,失去了軍權的藩王們自然也沒有理由保留這麼多護衛,於是朱棣又命令削減王爺們的護衛人數,由原來的三衛被削減為一衛,最少者甚至只有三四十個兵卒,其規模還不如一些豪族大戶。代王、岷王、遼王和周王這幾位最慘,護衛全部被削減,只能靠朝廷的人馬保護,沒了兵權的藩王對皇帝的威脅自然降到了最低點,這時候的他們還不是任朱棣隨意拿捏?
(第一步:將藩王的封地遷往內地,第二步羅織藉口削弱他們的權力)
早在對藩王們假意安撫時,朱棣就在他們身邊密布眼線,嚴密偵測藩王們的一舉一動。這些窩囊廢絕大多數都劣跡斑斑,隨便一扯就是一大通罪過,收拾他們自然輕鬆無比。比如說齊王朱榑偷偷豢養刺客,以私兵據守青州,結果被朱棣貶為庶人。谷王朱穗磔殺王府長史,招匿亡命,造戰艦弓駑器械,意圖不軌,難逃處罰,最終被關押至死。一番折騰下來,勢力極大的藩王封國或廢或削減封地,大傷元氣,勢力小的王爺們戰戰兢兢,夾著尾巴過日子。
(在朝廷的打壓和限制下,藩王們成了只會喝酒享樂的窩囊廢)
既然過日子,那就老實在王府里待著,地方上的軍務和政務就輪不到你們來指手畫腳,要想結交大臣,拉攏將領,發現了就抓!藩王們不能從事士農工商之類的行業,連出城郊遊玩耍都要申請,經批准後才能出門,同時還要有人全程監控。藩王們悲哀的發現,在永樂一朝情況好像更糟糕了,他們被限制了人生自由,剝奪了從政、投軍的權力,朝廷就像關老賊一樣對他們嚴防死守,他們不過只是一些錦衣玉食的高級囚徒而已。一句話,作為特等廢物由國家養起來,讓你啥都不用操心,每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就行了!
於是,明王朝養豬的日子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