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拜天:千年風雨話青堆

2019-10-10     智慧封丘

編者按

為講好長壽之鄉故事,傳遞長壽之鄉聲音,展現長壽之鄉魅力,擴大長壽之鄉影響,進一步宣傳弘揚封丘長壽文化,發揮好「中國長壽之鄉」這一金字招牌效應,助力鄉村振興和「四個封丘」建設,以優異的成績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封丘縣長壽之鄉發展辦公室聯合封丘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等單位面向全國舉辦首屆「情牽長壽封丘」主題徵文大賽。現將部分有效稿件選登展示,旨在媒介長壽封丘。

千年風雨話青堆

文\\李拜天

桑樹為落葉喬木或灌木,其樹幹可制器具,枝條可編籮筐,桑皮可作造紙原料,桑椹可供食用、釀酒,桑葉還可養蠶。由於桑樹在農耕時代無與倫比的作用,在遠古時期,它便開始在我國大量栽種。據相關記載,中國種桑養蠶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在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現桑、蠶、絲、帛等字形。到了周代,採桑養蠶成為一項重要的生產活動。據說春秋戰國時期,黃河中下游幾乎凡有人家處皆有鬱鬱蔥蔥的桑樹,其中尤以古濟水流域最甚。那時在古濟水中游有一個村落,家家戶戶皆種桑養蠶,所以那裡桑樹就特別多,放眼望去,桑田連著天,連著水,每逢春夏,到處都是青色,仿佛天地是由青色堆砌出來的,於是村落便有了「青堆」的美名。

「青堆」名字的由來也並非完全是傳說,應該是有依據的。據《隋書·禮儀志》記載,北周(公元557—581年)尊嫘祖為「先蠶」(即始蠶之神)。《通鑑外紀》記載:「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帝之妃,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路史》則稱:「伏羲化蠶,西陵氏始養蠶,故《淮南蠶經》雲『西陵氏勸蠶稼,親蠶始此。」1926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縣西陰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出割得很平整的半隻蠶繭,遂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極大興趣。學界把這半隻蠶繭與「嫘祖始蠶」說互相印證,又推定出古濟水流域養蠶業幾千年前即很興盛,桑海之青在原野里肆意堆積,由此形成「青堆」美景。

幾千年後,古濟水已經在歷史中枯竭,在中原大地桑樹也已鮮有人種植,唯留下青堆的名字,見證著那段久遠的歷史。現代的青堆村位於河南省封丘縣城東15公里處的留光鄉,北臨新長公路,東依省道213線,全村2740人,575戶,耕地面積2950畝。就是這麼一個乍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後來竟然發掘出土了規模宏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此外,由清康熙九年(1670年)封丘知縣王賜魁所立息氏墓碑,還見證著一個流傳了2000多年的愛情故事。看來中原為文化厚重之地,處處見證著歷史——此言並非虛傳。

歷史上的青堆

對於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村莊,幾千年來肯定發生過很多大事,那些對於古青堆人來說重要的大事件,由於年代久遠大多被時間淹沒了,唯有兩件對於這個村莊來說或許並不一定是大事的事件,卻被歷史當成大事流傳了下來,第一件就是青堆遺址的發掘,再一件就是韓憑息氏的愛情故事。

我們先說說關於這個村莊的第一件大事——青堆遺址發現的意義。但關於它是何時發現又是何時開始發掘的?歷史上總計發掘過多少次?從現有的資料我們無法回答這些問題。雖然如此,但關於該遺址的恢弘規模資料卻有準確的記載。據記載青堆遺址高出地面約4米,占地面積竟然達13萬平方米。在以往的數次發掘中,青堆遺址曾發掘出了大量的石器、灰陶(條紋、方格紋)和俑腿。早在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中,青堆遺址就名列其中。在之後的1978年,考古工作者又對青堆遺址進行了一次深入發掘,發掘出了大量的蚌鐮、陶罐、陶瓮等重要文物。

新石器時代,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開始於大約1萬年前,結束於大約5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人類的制陶技術已日漸成熟。在青堆出土的灰陶、陶罐、陶瓮等都是那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通過這些精美的器物,我們可以窺探5000年前古青堆人的勤勞、智慧之一斑。儘管青堆遺址很重要,但卻經常被學界所忽略,不能不說是一種莫大的遺憾。

在青堆出土的灰陶、陶罐、陶瓮是用黏土或陶土經捏製成形後燒制而成的。記得小時候,我曾在青堆附近的村莊親眼看到過燒制這種古老器具的作坊,今年回老家我專門再次去探訪,那地址還在,作坊早已蕩然無存,空留鬱鬱蔥蔥的荒草訴說著那段沒人能聽懂的歷史。這也難怪,這些年中國社會變化之大是難以想像的,很多鄉村早已沒有了傳統鄉村的氣息,何況這種經濟效益低下的制陶作坊呢?

在對青堆遺址的數次發掘中,考古工作者雖然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的大量器物,卻沒有能力發掘出那個時代人們的真實想法和生活,還原出那個時代勞作的精彩場面以及可歌可泣的村莊發展史。雖然如此,僅僅這些陶器,已足以讓人們對幾千年前的古青堆充滿想像,對這個小小的村落幾千年的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或許我們當中的很多人的祖先就是從青堆走出去,然後開枝散葉,也未可知。也正因為我們需要探索的太多太多,所以青堆才在現實的大地上,越來越散發出更多令人著迷的魅力。

講過青堆遺址,我們下面用另一種方式講講發生在這個村莊的另一段感天動地的歷史。

故事裡的青堆

青堆村東有一座戰國古墓,墓前幾千年來曾數次立碑,數次損毀,現存石碑系由清康熙九年封丘知縣王賜魁所立,石碑上清楚地寫明:「戰國息氏貞烈之墓」。這座殘損的石碑告訴我們,這塊戰國時期的古墓,不僅埋藏著一位古代的貞烈女子,而且還隱藏著一個廣為流傳的悽美的愛情故事。2000多年來,這個愛情故事,曾為中華大地演繹出了「相思樹」「相思鳥」「連理枝」與「化蝶」等著名愛情符號。下面我們簡單敘述一下這個故事的發生過程:

相傳戰國年間,封丘一帶歸宋國管轄。公元前318年,宋國最後一位國君康王戴偃廢兄自立。宋康王坐上王位後便開始窮奢極欲、橫徵暴斂,並經常出宮巡遊。一次,康王浩浩蕩蕩的巡遊隊伍經過青堆時,但見此地桑樹環繞,景色宜人,於是遊興頓起,即在此修建行宮,這便是後世赫赫有名的青陵台。青陵台建成後,康王每年都會攜帶自己的後宮佳麗到此遊玩尋歡。一年夏天,康王又駕臨青陵台。歡游期間,康王不經意間在青堆附近偶遇了一名提著籃子採桑的女子。此女肌膚嬌嫩,氣若幽蘭,說不盡的溫柔可人,恍若墜入凡間的天使。康王戴偃瞬間便看呆了。康王遠遠地看著眼前的美貌女子,如痴如醉,魂不守舍地回到行宮。此後,康王便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似患了相思病一般。康王的寵臣為討王歡心,經過打探,終於得知該女子是本國舍人韓憑的愛妻息氏。康王知後,喜形於色,立即傳韓憑見駕,並命韓憑把息氏奉獻出來。

韓憑雖然官職低微,但念念不忘夫妻間的恩恩愛愛、相敬如賓、甜蜜無比的日子和生活,哪裡肯答應。見此情景,康王大為不悅,隨即將韓憑投入大牢,用盡酷刑;然後又派大臣找到息氏,百般利誘,許以榮華富貴,要她進宮為妃。穩重持禮、內賢外孝的息氏聞聽,氣得渾身發抖,立即把來人轟了出去。色令智昏的康王豈肯罷休,立刻派人把息氏搶到青堆行宮。韓憑得知息氏被康王搶去,悲愴萬分,當即拔劍自刎。康王聞聽韓憑死訊,心中暗喜。

一日,康王強拖息氏同游青陵台。息氏俯視台下,突然看到不遠處的韓憑新墳,淚如雨下,悲痛欲絕,縱身投台自殺。隨從官員和宮女無不驚駭,急忙阻攔,不料衣裙斷裂,可憐如花似玉般的息氏命喪青陵台下。康王至台下,見息氏氣絕身亡,嘆息不已。在失落間,突然發現息氏衣帶上有一行小字:「王利其生,妾利其死,願以屍首賜憑合葬。」意是說:大王你想讓我活著供你享樂,而我卻願為丈夫殉節。我死後,請大王開恩,讓我們夫妻合葬。康王看後大怒,下令與韓憑分而葬之,使兩墓相望,並嘲笑道:「寡人深知你們夫妻生前相愛,如膠似漆。死後若能兩墓合在一起,寡人就不阻攔你們。」說罷,悻悻而去。

不料第二天,兩墓突然各生一樹,10天竟合抱粗,根交於下,枝交於上,渾然一體,墓邊還出現一對俊鳥,棲息樹上,而又比翼雙飛。千百年來,他們出雙入對,飛於桑間濮上,交頸悲鳴,聲聲感人。宋國人聞之,皆道是韓憑夫妻的精魂,無不傷心落淚,便稱其樹為「相思樹」,其鳥為「相思鳥」,「相思」之詞便源於此。至今青陵台無存,歌謠流播猶在,其詞曰:

青陵台下埋恩愛,相思樹上話淒涼。

棒打鴛鴦滔天罪,千秋萬代罵昏王。

有關韓憑息氏的愛情故事已在民間流傳2000餘載。唐朝詩人李白游青陵台時曾寫《白頭吟》詩一首,其中有「古來得意不相負,只今惟見青陵台」的名句。其後,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吟道:「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即以此說事。

以上韓憑息氏的愛情故事出自晉干寶的《搜神記》卷十一,明馮夢龍亦在其歷史演義小說《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四回中比較全面地敘述了韓憑與息氏的故事,明代張之象在《彤管新編》中亦有較完整記載,元雜劇《列女青陵台》、明傳奇《古義記》等戲曲都對此有所表現。1979年,敦煌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發現一批西漢後期簡牘,其中一枚,經裘錫圭先生考證為韓憑息氏故事片斷:「……書而召韓傰問之,韓傰對曰:臣取婦二日三夜去之,樂游三年不歸,婦……」(詳見姜生《韓憑故事考》,《安徽史學》2015年第6期)。另外《封丘縣誌》所載王賜魁(清康熙年間封丘知縣)《貞烈祠記》中說「博稽載籍,獨高韓憑之息氏,鴛冢節烈,膾炙今古」,凡到韓憑息氏故址,「每低徊不忍去」,於是修墓建祠立碑,對韓憑息氏進行「封植追崇」。更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大學博士生導師姜生教授歷時多年,以其最新研究成果《漢畫韓憑故事考》,論證了承載著美好愛情的「相思樹」「連理枝」「比翼鳥」的故事,就發生在封丘縣留光鄉的青堆村。

詩詞里的青堆

韓憑與息氏面對權勢的利誘與威逼,仍然忠於偉大的愛情,最終以死來捍衛,這種至死不渝的精神,通過2000多年的流傳和演繹,為我們貢獻了「相思樹」「相思鳥」「連理枝」與「化蝶」等眾多愛情符號,也讓愛情的寓意拓寬了內涵和外延。雖然時隔2000多年,我仍然能從他們的愛情故事中,感受到一種感天動地、驚心動魄的力量。其實這個美麗而又哀傷的愛情故事在漢代就受到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推崇,更受到李白、李商隱、白居易和王安石等歷代大詩人的綿延歌唱。下面我們就截取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奉獻給大家。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於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十月,與陳鴻、王質夫二友同遊仙游寺,偶然間談到了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大家都很感慨。於是王質夫就請白居易寫一首長詩以示懷念。在寫作的過程中,白居易又聯想到韓憑息氏的愛情故事(白居易出生在新鄭縣東郭宅,在新鄭一直生活到12歲,新鄭與位於封丘的青堆距離並不算遠,少時可能去過青堆或聽人講過韓憑息氏的故事),於是就有了「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窮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四句膾炙人口的詩,來概括兩段迴旋曲折、宛轉動人的千年愛情傳奇。

宋朝大詩人王安石,嘉祐三年(1058年)入為度支判官,上仁宗「萬言書」,提出改革法度、理財應從增加社會財富入手等主張,未被採納。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他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升為宰相,設「制置三司條例司」,議訂新法,以期富國強兵;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次年復相;熙寧九年(1076年)再辭,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市)。數次官場沉浮之後,王安石發出「若信莊周尚非我,豈能投死為韓憑」(王安石《蝶》)的人生慨嘆。詩人想借青堆韓憑息氏貞烈節義之舉來抒發忠君愛國之心,可見王安石對韓憑息氏的精神是非常推崇的。

輯有《中州名賢文表》(三十卷)的明代學者劉昌,字欽謨,號棕園,南直隸蘇州府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正統十年(1445年)中進士,曾任河南提學副使。在河南任職期間,劉昌廣搜中原古籍,遍訪中州名勝。當其遊歷到封丘(春秋時亦稱平丘)境內時,便一揮而就寫下了詩人流傳下來為數不多的一首詩歌《平丘懷古》,詩曰:「平丘盟會屈王臣,嘆息中原委戰塵。韓憑古樹枝連理,高適新詩筆有神。」

清代詩人余縉在任封丘知縣期間,也寫下了一首《青陵古樹》:「一擲名軀萬古芳,青山白石共秋陽。新台空賦無嫣婉,舊恨相傳有辟王。木末愁棲雙蛺蝶,冢邊哀叫兩鴛鴦。可堪金石銷沉後,莫辨青流鯉與魴。」是詩憑弔為捍衛愛情從容赴死的韓、息兩人,崇敬之情溢於言表。

現代詩人李山於2015年亦寫下「隔著兩千多年的塵土瓦礫/浮出逼人的貞節與美艷/梓樹翠鳥時時在提醒/一地覆盆子的泛濫」(《青堆》)的詩句,來吟詠青堆的美麗。2016年,筆者作為封丘籍詩人,也附和唱道:「借著比翼鳥的翅膀,可以輕鬆飛向家喻戶曉/即使隱身成梁祝,仍被民間傳得婦孺皆知」(《青堆》) ;「愛情絕唱千古傳,相思主角卻絀形。青梅竹馬今安在?青堆鳥蝶難覓蹤。」(《為青堆正名》)……

從古至今,寫青堆及青堆青陵台的詩詞還有很多,比如李白的《白頭吟》、儲嗣宗的《宋州月夜感懷》、李商隱的《詠青陵台》、王勃的《春思賦》;明朝馮夢龍的《過青陵台有感》、劉丙的《挽青陵節婦》、楊升庵的《風雅逸篇》、馮惟納的《古詩紀》、梅鼎祚的《古樂苑》與《皇霸文紀》、鍾惺的《名媛詩歸》、麻三衡的《古逸詩載》;沈德潛的《古詩源》、馬上巘的《詩法火得》、杜文瀾的《古詩諺》、納蘭性德的《減字木蘭花》等等,由於篇幅所限,就不一一羅列了。

上元節里話青堆

上元節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節日。在中原大地,上元節更是祭祖的日子,這一傳統有著悠久的歷史。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會到祖墳上祭拜,千百年來,歲歲如此,從未間斷,以紀念自己的祖先,宣示自己的孝心。古老的青堆村更是如此,每到上元節息氏墓前都會舉行一場盛大的祭祀活動,共同緬懷祭奠這對2000年前夫婦的在天之靈。

目前,「上元節韓憑息氏祭禮」已成為封丘民間最隆重的一次祭祀活動,人們通過祭祀祈求和報答相思樹千百年來對聖潔愛情的庇護和保佑,以此寄託對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美好祈願。每年上元節時,數百名虔誠的韓憑息氏故里的村民都會以最高規格和最隆重的三跪九叩之禮,向息氏墓畢恭畢敬地焚香跪拜。整個祭祀儀式場面盛大,莊嚴隆重。

由中共封丘縣委宣傳部主辦的2017年的「上元節韓憑息氏祭禮」,規模更是遠超往年。以青堆村為中心,方圓數十里數萬名群眾參與了這場盛大的祭奠儀式。更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上元節剛過,經過一年半緊張籌備,由河南省豫劇院演員李立會、楊歷明主演的大型古裝豫劇《青陵台》在鄭州公演。這其實可以理解成以另一種特殊方式來對韓憑息氏進行隆重的祭奠。

上元節後40天的農曆二月二十五日是韓憑息氏夫婦的殉情日,按照當地習俗,在這一天,當地新成婚的年輕男女就會在長輩的帶領下來到青堆村東的息氏祠堂內虔誠盟誓。上完這神聖莊嚴的「新婚第一課」,年輕人將會在婚姻的道路上「比翼雙飛」。據說凡來過息氏祠堂盟誓祈福的新人,家庭便能長久恩愛和諧,所以自古便有「青陵台畔賢妻多」之說。

韓憑息氏愛情故事的流傳,還影響到人們對其故里的重視。當地政府正著手修復韓憑息氏古墓、祠堂,重修青陵台,開發建設愛情博物館、連理長廊、盟誓牆、愛情廣場、相思果園、愛情花卉園等,以發展相思文化方式,來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作者介紹

李拜天,詩人,專欄作家,中國詩歌觀察者。作品散見《人民文學》《詩刊》《星星》詩刊《詩選刊》《詩歌月刊》等。詩歌曾入選《中國年度最佳詩歌》《中國詩歌精選》《中國年度詩歌》等多種選本。著有詩集《深夜與詞語交談》《前天以前》《詩60首》等。

監製丨周玉廷 審核丨賈自旺 編輯丨朱丹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WOdtW0BMH2_cNUg0WB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