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吵架讓孩子當裁判?走出「三角化怪圈」,拒絕對孩子情感勒索

2019-10-29     小C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好,到底是你對還是我對,讓孩子說,孩子不會說假話。盈盈,你過來……"

正在上五年級的盈盈慢吞吞地拖著步子走上前去,面對每天都要吵架的爸爸媽媽,她覺得自己頭痛欲裂。

盈盈成績很好,在班裡名列前茅,年級排名也穩在前三,懂事、善良、聰慧,在外面她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但回到家裡,她卻是一個躲在房間裡不敢出來的小女孩。

她拚命讓自己沉浸於學習,從而忘記周圍發生的事情,但現實總是讓她覺得逼仄痛苦。

生活中這樣的家庭也有很多,家長無形中對孩子進行情感勒索,讓孩子充當自己情感的犧牲品,陷入"三角化怪圈"。

|陷入"三角怪圈"的孩子被緊緊"捆綁"

很多家長都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放眼中國家庭,不乏"包辦孩子生活""控制孩子生活""依賴孩子生活"的家庭。

這也跟中國人重血緣、重家庭有關係,但這不能成為捆綁孩子的理由。

孩子本應該是獨立於夫妻關係的個體,但總是有家庭將孩子當成維繫夫妻關係的"支撐物"或者"救命稻草",就像盈盈的父母,他們利用孩子來解決矛盾,卻不知道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和情感捆綁。

所謂情感捆綁,就是以愛之名的綁架。

美國著名的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首創了"情感勒索"一詞,用於描述發生在親密關係之間帶有斜坡性的衝突。

當爸爸媽媽叫盈盈判斷誰對誰錯時,無論孩子說哪一邊,都會遭到父母的脅迫和斥責。如果她選擇媽媽,但爸爸的威嚴又讓她害怕,但如果遷就爸爸,媽媽就會歇斯底里地罵她"白眼狼""良心給狗叼走了",然後不停地哭和鬧。

就算這件事很快就恢復了平靜,父母們像往常一樣假裝什麼事也沒發生,但卻給孩子的心留下了巨大的恐懼。

從而家庭就會陷入一種"三角化怪圈"里,即一個"倒三角",孩子在最下面,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恐懼苦苦支撐。

在這個"三角怪圈"里,孩子會下意識地和夫妻關係中的"弱者"捆綁,從而仇恨或遠離另一方,但無論怎麼樣,調停往往都是失敗的,孩子就會覺得是自己的錯,沉痛的無力感和無助感就會像洪水猛獸一樣將他淹沒。

一個被夾在父母之間的孩子,內心是無助、恐懼、痛苦和自閉的。

|理想的"三角關係"VS現實"三角關係"

家庭的狀態常常用"三角關係"來描述。

即父親、母親和孩子,三者互相制約、互相作用,維繫著家庭關係的平衡。

  • 理想的家庭狀態:

1)夫妻關係高於親子關係

很多人都以為家庭關係的核心是孩子,但專家卻說恰恰相反,一個家庭的核心關係其實是夫妻關係。

他形象地將家庭比作一動高樓,夫妻關係就好比地基,地基沒打好樓是不可能建得又穩又高的。

可以說,夫妻關係就是家庭的定海神針。

2)父子、母子關係均衡,不互相捆綁

如果孩子和父母其中任意一方捆綁,那麼家庭關係就會發生傾斜,很容易產生分歧和矛盾。

這樣理想的三角關係就像一個守恆的等邊三角形,使整個家庭更加穩固,氛圍也更加和諧溫馨,是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精神土壤,也對孩子今後的學習、工作和人際交往都有很大的幫助。

就像杜江和霍思燕以及他們的孩子嗯哼,夫妻關係的和諧培養出來的孩子也是大方自信的,充滿孩子應有的活力和探索欲,並且嗯哼在人際交往方面的情商也頗高。

嗯哼很會討人喜歡,他管黃聖依叫"姐姐",黃聖依一下子就樂開了花。

孩子"情商"高也是家庭關係穩固的表現。

  • 現實的家庭關係

但反觀現實生活卻往往沒那麼理想,放眼望去都是"單親式"育兒,"包辦式"育兒……

一個十分常見的情景:

爸爸經常加班,回來後想和孩子玩,卻不知道如何同孩子相處,甚至一和孩子玩孩子就哭,媽媽只好接過來哄……

甚至還有更嚴重的情況:夫妻關係不對等導致矛盾不斷、出軌、異地、傷病……

孩子是很敏感的,任何的家庭變化都會引起他們的關注,捕捉到家長的情緒起伏,而這會讓他們失去安全感,有些孩子會沉浸在這種痛苦之中,甚至會化身問題少年——引起父母的關注。

|經營好"家庭三角",讓孩子健康成長

那麼要想構建一個理想的"家庭三角",應該怎麼做的?

其實很簡單,只需要做到: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 一個中心:夫妻關係是家庭的核心

即上面所說的夫妻關係。

很多父母的行為和語言習慣不好,都會直接地影響孩子。

比如說"把孩子當成救命稻草":"孩子你過來,說爸爸對還是媽媽對。"

或者是"把孩子當中介":

"告訴你媽,我晚上公司要開會。"

"你去給爸爸打電話,告訴爸爸不要總是不回家。"

這樣夫妻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只會越來越少,而將孩子夾在中間也會讓敏感的孩子捕捉到父母之間的問題和矛盾,從而失去安全感。

甚至是這種事務性的溝通都要依靠孩子來傳達。

父母平時不用太忌諱在孩子面前表達感情,而是要讓孩子知道你們很相愛,最重要的是父母如果有了矛盾一定要及時溝通,就算是出現了矛盾也要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

不要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甚至還讓孩子充當中間人,這樣反而會讓孩子更加害怕恐懼。

再者,家長也可以平時共同帶孩子出來玩,如果一直是媽媽接孩子放學,爸爸也至少要一個星期接一次,不要讓孩子跟父母之間的任何一方過於要好而導致親子關係的傾斜。

  • 兩個基本點:夫妻雙方

夫妻雙方就像是平衡木的兩邊,若是有一邊重了或者輕了,或者失去了,都會影響整個家庭關係和氛圍的平衡。

父母雙方各有優勢,誰也不能替代誰。

媽媽情感細膩,可以與孩子溝通更多私人的事情或者幫助孩子培養"情商",讓孩子在之後的人際交往中更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更加容易與人共情,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想問題,在人際交往中更占優勢。

而爸爸理智粗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理性"思維,如果孩子只在情感的支配下做事,孩子很容易陷入委曲求全或者維諾退讓的情形里,父親可以幫助孩子更有決斷力和果斷地拒絕或選擇,這樣孩子在長大後也更容易堅持自我。

比如說,媽媽可以教導培養孩子的樂觀、助人、善良、換位思考等積極品質。

"寶寶,你看這個小孩子多可憐啊,我們把不要的衣服和玩具捐出去,就能幫助他們啦。"

"寶寶你看,任何動物都是跟人一樣有感情的,所以我們平時一定要保護動物。"

爸爸則可以在孩子平時過於感情用事的時候給予孩子理智的建議。

"要學會適當地拒絕,不用事事都遷就他人,如果這件事你覺得自己做不了,就不要輕易答應。"

"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通人性,遇到像老虎、獅子、蛇等動物千萬不能上前去。"

總而言之,不要讓孩子成為父母的"中間人",而是讓孩子成為獨立的個體看待,做到"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構建健康良好的家庭關係,才能讓孩子快樂幸福地成長。

我是小C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Rj4Fm4BMH2_cNUg3qY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