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金寨縣斑竹園鎮,經常能看到一位年邁農婦,用輪椅推著一個神情恍惚的孩子看風景,後面還跟個「小尾巴」一起推。她一會把孩子扶正,一會給孩子摘朵路邊的小花。常常看到她們倆的鄰居們都說:王奶奶真是一個有愛心的人,有菩薩心腸。
鄰居們說的王奶奶,就是這個推車的農婦,名叫王紹珍,是金寨縣斑竹園鎮唐家山一位普通農村家庭主婦,今年74歲了,車上坐的不是她的孩子,而是她撿來的棄嬰,今年33歲了,叫漆送文。
這段故事說來話長了,
還要從34年前的那個冬天說起。
王紹珍跟其他的農村婦女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夫教子,操持家務,過著儉樸又充實的簡單生活。誰也沒有想到,有一天,生活會因為一個意外而改變。
85年的冬天特別冷,王紹珍的老伴在山上燒窯,為家裡掙點花銷錢。一天,他託人帶信說沒有米菜了,叫老伴王紹珍送點腌菜去。在回來的路上,她在老林業站邊的大樹下,隱隱地聽到有嬰兒哭聲,走近一看,是一個棉被包裹的嬰兒,她心裡明白了:又是哪家父母狠心拋棄了孩子。她解開棉被,裡面有一張紅紙條,寫著孩子的生辰八字,快一歲了。除此以外,別的沒有留下任何信息。
農曆十月的天氣,已有些寒冷,嬰兒臉色發烏,氣若遊絲,孩子再這樣凍著,肯定活不下去。王紹珍顧不得多想,連忙抱起孩子焐在懷裡,一路小跑把孩子抱回家。一進門,叫孩子們架起一籠大火,燒一大鍋熱水,用熱水把這個苦命孩子焐著,從下到下洗得乾乾淨淨。這才發現是一個很可愛的女嬰。她又拿出來家裡捨不得吃的雞蛋,蒸了蛋湯,一口一口地喂下去。就這樣,孩子慢慢恢復體力,醒了過來。在哥哥姐姐們的懷抱里,安安靜靜的看著她們,不哭不鬧。王紹珍看到孩子這麼乖,不吵人,特別心疼,就決心把她收留下來,撫養成人。
由於當時特殊的計生政策,王紹珍也很擔心,她抽空找到當時鎮里領導,說明情況,請政府安排。寒冬臘月,鎮里也沒法安置,鎮領導看到她人好,就說:乾脆你先代養著,等找到孩子父母再說吧。
王紹珍想到孩子可憐,也就沒有多說,回家了。
一邊辛苦幹活,
一邊照料孩子!
從此,王紹珍除了在外做活,在家裡養豬、做家務以外,又多了一個任務,照料這個撿來的孩子,她給孩子取名字叫送文。寓意孩子是別人送的,更希望孩子長成一個有文化的人。她把送文當自己親生孩子一樣養著,甚至比自己的親生孩子還格外細心。她知道孩子不幸的命運,所以更周到,更耐心。沒有奶水,就自己磨米粉;沒有襁褓,就把自己的衣服改了,做成孩子的小被褥。如果實在太忙了,就讓自己的孩子抱著。送文也格外乖,從不哭鬧,吃了睡,睡了吃。王紹珍也很放心。
冬天過去了,春天來了,不知不覺,送文到家已快一年了多。王紹珍發現孩子還不會走,吐字發音也不清晰。可是家裡實在太忙了,她也顧不上多想,總想著孩子會在自己撫養下,慢慢地長大,一切都會好起來。
一天,有個鄰居好心地提醒王紹珍:這孩子不是有病吧?一語驚醒了她,她把事情從頭到尾想了一通,心裡非常緊張。王紹珍連忙放下家裡的活,帶孩子到縣醫院裡作全面檢查。醫生說,孩子是先天性腦癱,還有間歇性癲癇症。不能坐,不能站,不能說話,不能獨立生活,最多只能活三五年,吃喝拉撒還都要別人照顧。
傻孩子!痴呆,智障,這裡平時只聽別人說的詞,一下子盤旋在王紹珍的腦海里。
醫生的這些話,對王紹珍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她幾乎要崩潰了:家裡有做不完的活,三個孩子嗷嗷待哺,要人照顧,老伴要掙錢養家常年不在家,自己還要養豬、養蠶、種菜、做家務……哪來的時間成天照顧這個孩子呢?
周圍親戚鄰居都叫她把孩子送到政府,莫給家裡添麻煩。她內心裡也很糾結,一方面是家裡的實在太窮了,沒有能力給送文看病,二來家裡事多,真是無法專心來照顧這個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還有計劃生育政策,也讓她心裡有擔心。她惴惴不安地找到政府有關部門,說出自己的困難,也說出送文的病情。政府有關部門在調查情況後,也為難。因為一時找不到棄嬰的父母,只好仍然委託王紹珍先代為撫養,照顧孩子生活,先渡過眼前再說。善良的王紹珍理解政府的難處,二話沒說,轉身離開了。
她也擔心這樣的一個孩子,如果送到不細心的人家,也很難活下去。既然自己也帶了這麼久,先堅持一下,等找到孩子的父母再說吧。
沒想到,這一堅持,
就是33年。
從此,王紹珍就更忙了。
在外做農活,回家燒飯,做菜,為一家人洗衣,做家務,還要給孩子喂飯,有時把這些事都做完了,才有時間扒一口涼飯,然後急匆匆下地做活。平時就哥哥姐姐們照顧送文,把她放在搖籃里,用兩隻王紹珍自己有空了,就椅子攔著讓她學走路。為了給孩子增加營養,家裡的雞蛋不賣了,留給送文補充營養。晚上做完家務,安置好孩子,再燒一鍋熱水,把送文洗乾乾淨淨的。等她睡著了,自己才能拖著極度疲倦的身體上床。
第二天天亮,王紹珍早早起來洗衣做飯,喂豬,把大孩子們打發上學,然後把送文穿起來,洗臉,放到搖籃里,喂飯,都安頓好了,交給女兒照看,自己才能出門做一會農活。
有了錢就買藥,遇到懂醫的人,就問各種秘方。為了照顧送文,王紹珍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她心裡也後悔過自己,但是依然盡心地照顧著送文,心裡期盼有一天,孩子健康長大,成為一個正常人。這樣精心照顧了幾年,送文終於能開口會叫媽了,那一時王紹珍心裡格外開心,比吃了蜜還甜。
雖然送文能說簡單的話了,但是她的生活基本上還是不能自理。因為照顧送文,王紹珍不能做小工了,也不能在外做活,家裡生活格外困難。為了生活,她狠心地把初中剛畢業的孩子們都送外地打工了。家裡人少了,事更多,照顧孩子的事全都落在自己身上,因為間歇性癲癇病,送文身邊基本不能離人。一旦病發了,就會撲通一下倒在地上,不醒人事……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在王紹珍教育下,外出打工的孩子們牢記做人要厚道,做事要踏實,處事吃得虧的家教。他們知道父母不容易,也知道家裡負擔重,在外格外地吃苦耐勞,得到老闆的喜歡,從普通的打工仔,慢慢發展,成長,有了自己的事業和成就。
兒子漆波的事業發展越來越順利,項目非常要人幫忙。老伴、其他的幾個孩子都幫他做事,只有王紹珍留在家裡,照顧漆送文。
30多年來,王紹珍幾乎就沒有離開過家。
她們朝夕相處,相隔不過3米遠。
有一次,漆波為了盡孝心,專門把母親接到北京去玩了幾天,就那一次,她也是提前回來的,她擔心留在家裡的女兒不會照顧送文,匆匆回來了。
在王紹珍的精心照顧下,現在送文的病情緩解了很多,能說些簡單的話,基本能做簡單的交流,還能看電視,也學會了自己吃飯。這些幾歲的孩子都能做到的事,對送文來說,都是很不容易的了。
孩子在外面都有了自己的事業,而且事業都興旺,但是,他們還是把送文當作自己的親妹妹一樣關心,時常給她買藥,買衣服,買吃的東西。老大漆波在外打拚,也從來沒有忘記家裡有這樣的一個妹妹,把送文看成自己的親妹一樣,每次回來給她買吃的,買穿的,也幫著尋醫問藥。
在王紹珍的影響下,幾歲的小孫子也學會了幫奶奶,學會一起照顧姑姑,幫她倒水,扶她走路,幫她傳話,拿東西,做她的小拐杖……
30年來的奇蹟,
心裡的疙瘩也解開了。
三十年來,家裡在她身上花了數不清的錢,雖然沒有完全治好,但是情況比當初要好多了。連醫生都說,這就是一個奇蹟,沒想到能恢復到這樣好。
最讓王紹珍放心不下的,是自己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還能照顧她多久?以後怎麼辦?這個疙瘩纏繞在王紹珍心裡,解不開。漆波跟她說:你放心,即使你不能照顧送文,我也會請個保姆,把她像親妹妹一樣,照顧得好好的。
兒女們和孫子的言行,王紹珍看在心裡,她的疙瘩解開了,放心了:「孩子們冇(方言,沒有的意思)怪我,他們都支持我。只要我身體還好,就各人(方言,自己的意思)照顧送文,真不照(方言,行的意思)了,就請個保姆照顧她……說到這裡,王紹珍,開心地笑了。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頭條號(視覺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