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里的外星人場景
《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三十六章很奇怪,寫田曉霞去世後,思念過度的孫少平到他們經常談戀愛的地方去,朦朦朧朧中遇到了一個外星人,兩人用黃原話談了很長時間:從地球生命到外星生命,從意念交流到人類語言,從美國電影《超人》到世界各國政府……當孫少平剛要問外星人一些天體物理學的問題時,外星人卻拍拍手跟他告別了。孫少平恍然醒來,不知道自己剛才做了一個夢,還是有了「第三類接觸」,見暮色四合,便慌慌張張地朝城裡跑去。
劇照
路遙為什麼在這裡寫「孫少平會見外星人」呢?這個章節是不是有些多餘?因為《平凡的世界》是一部鄉土小說,不是科幻小說?我們也看到,在有些《平凡的世界》選本里,這個情節被刪去,同時被刪去的還有第三十八章的開頭部分,孫蘭香和他的男朋友吳仲平談論愛因斯坦相對論和三維空間的段落——大概編者認為這一部分也太多餘?但是在改編的同名電視連續劇里,孫少平會見外星人的情節被完整保留了下來,這也引起一些爭議,有觀眾稱導演的「腦洞太大」,一部鄉土電視劇引入了「科幻元素」,顯得很離奇:而讀過原著小說的觀眾也認為,這個情節不應該用在電視劇里,因為路遙寫的這一段本身就是敗筆,說明他寫作長篇小說的能力不強!也有人說,那時候UFO熱,路遙對外星人感興趣是一種自然反應,沒什麼奇怪的!那麼,這個「離奇」的情節是否沒有留存的必要?或者,是我們沒有讀懂路遙呢?
電視導演的解釋
路遙是一位出生於農村的作家,對農民具有深厚感情。無論是他《驚心動魄的一幕》,還是《人生》、《月夜靜悄悄》、《最困難的日子裡》、《姐姐》、《風雪臘梅》、《青松與小紅花》,還是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都能看出作者對土地深深的眷戀。也難怪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寫完後,很多評論家對這部小說評價不高,認為是「過時」的「戀土派」,他的寫作已經「落伍」,「跟不上時代潮流了」。尤其對於《人生》的評價,認為作者讓高加林又回歸了農村,說明他有極強的「戀土情結」,沒有「割斷舊觀念的臍帶」,等等。這曾經讓路遙很困惑,對自己的寫作能力產生了深深的懷疑,但在冷靜思考後,他還是決定用這種「過時」的方法繼續創作,因為他有一個判斷:決定作品有沒有價值的不是運用什麼「形式」,而是取決於作家如何克服思想和藝術上的平庸,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能寫出經得起歷史「審視」的作品,一如托爾斯泰和曹雪芹,他們的寫作手法都是傳統現實主義的,但並不影響他們的作品流傳千古!
讀者並不認同這一情節
在《早晨從中午開始》里,他寫道:「我們最終要徹底改變我國廣大農村落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改變落後的生活觀念和生活習俗,填平城鄉之間的溝壑,我們今天奮鬥的正是這樣一個偉大目標,這也是全人類的目標。」「但是,不要忘記,在這一巨大的歷史進程里,我們也將付出巨大的代價,其中將包含著我們不得不拋棄許多珍視的東西。」「當歷史要求我們拔腿走向新生活的彼岸時,我們對生活『老土地』是珍惜地告別還是無情地斬斷?」「我迄今為止的所有小說,都可以包含在這一主題中。」「廣大落後的農村是中國邁向未來的沉重負擔。」
沉思
路遙的思路很清晰:他用傳統現實主義的手法寫農村,一方面固然表明他對土地的熱愛和眷戀,但也表明他對土地的深深「悲憫」和不滿:農民需要改變,農村需要發展,不僅僅在表面上,更重要的是在思想觀念上。就像他在《人生》里所寫的劉巧珍刷牙,高加林和劉巧珍把漂白粉灑在水井裡搞「衛生革命」,高加林騎著直行車帶劉巧珍到城裡去趕集——這些舉動在那時候都被看做傷風敗俗的,路遙對農村和農民是既愛又恨!與魯迅一樣,路遙也想進行「啟蒙」,用自己的筆來改變農村和農民的落後面貌,惟其愛地強烈,所以才有一種使命感,不斷寫出一部又一部關於農村的作品,以至於為了寫作《平凡的世界》,付出了生命代價!
路遙住院期間
路遙是一個具有「大視野」和「大悲憫」的作家,他的目光不僅關注農村的「一畝三分地」,而是還「面向國際」,用他的話來說,「整個第三世界不就是全球的農村嗎?」《人生》里高加林到城裡去賣饃,饃沒有賣掉,卻跑到圖書館看了一下午《參考消息》,這不同樣也是路遙自身的寫照嗎?他寫作之餘最喜歡看的有四種報紙:《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陝西日報》、《參考消息》。據路遙的弟弟王天樂說,路遙病重時還在謀劃出院後要寫的小說,其中有一部名為《崩潰》,以前蘇聯的解體為素材——這說明,他關心中國的命運,也關心世界的命運!
與實習護士合影
他寫道:「必須達成全社會的共識,農村的問題也就是城市的問題,人們共有的問題。」「廣大的農村人是我們的兄弟姊妹,我們要真心理解他們的處境和痛苦,而不是優越而痛快地指責甚至醜化他們——就像某些已開發國家對待不已開發國家一樣。」「作為血統的農民兒子,正是基於以上原因,我對中國農民的命運充滿了焦灼的關切之情,我更多關注他們走向新生活的艱辛痛苦,而不僅是到達彼岸後的大歡樂。我同時認為,文學的『先進』不僅描寫了『先進』的生活,而是對特定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做了準確而深刻地描寫。」「人類常常是一邊眷戀著過去,一邊堅定地走向未來,永遠在過去與未來交叉的界線上,失落和歡欣共存,尤其是人類和土地的關係,如同兒女和父母的關係,兒女終有一天會離開父母自己去做父母,但相互之間的感情聯繫卻永遠不可能完全割捨,由此而論,就別想用簡單的理論和觀念來武斷地判定這種感情是『進步』的還是『落後』的。」
訪歐期間與友人吃西餐
在這裡,我們可以說基本上捋清路遙的思路了:土地是聯繫中國過去與未來的紐帶,在走向未來的過程中,中國人展現出的昂揚鬥志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因為我們的最終目標是發展成未來更高級的生活和文明,用路遙的話來說,就是「拔腿走向新生活的彼岸」,只有這時候,我們才可以無情地斬斷「老土地情結」!現在我們的「文明」與「未來」相比還不太「高級」,因此不能「斬斷老土地情結」,只有歌頌這個矢志不渝「進行斬斷」的進程,才是藝術應該達成的目標!
外星人情節令很多觀眾困惑
換言之,路遙寫外星人是對「人類終極命運」的一個思考:土地孕育了人類,人類的目標卻是為了告別土地,走向更深的宇宙空間,這一過程是悲壯的,也是必然的!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路遙的思維絕對不是評論家所說的那樣「落伍了」,「有戀土情結」,「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潮流」,而是我們沒有讀懂路遙:他的思維非但不過時,反而比我們更先進!他的所有作品都是歌頌中國人民向更加美好生活奮鬥的歷程,而這個「美好的生活」,還不僅僅局限於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現在已經得到的生活,而是有更高級的追求——像外星人一樣發展成一種宇宙高等生命和文明,告別地球的「老土地」,奔向更為廣闊的宇宙空間!也就是說,他站在老土地上仰望星空,就像《人生》里他給主人公起名為高加林,就是希望中國人不斷發展、超越太空,比人類第一個太空人加加林還要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