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回了一趟老家,遇到幾個鄰居圍在一起聊天。其中一個鄰居說:「你們所有的小孩兒,都沒有我們家小孩兒挨打的次數多,也沒有我們這麼捨得打孩子。」另一個鄰居似乎並不服輸,特意加大分貝說:「誰說的?我們家小孩兒上次跟同學打架,六月天的大太陽,被我脫光了衣服睡在地上燙著打。」還有一個鄰居也參與進來:「我們家雖然打得少,但打一次孩子的全身就要青半個月才好。」
他們的聊天內容似乎有些出人意料,別人家通常比的都是誰家的孩子最聽話,他們卻在比誰家更捨得打孩子。孩子犯錯怎麼辦?在大多數家庭,想到的一個辦法就是吵、罵,隨後就是打。而這樣的後果是什麼?往往是離間了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甚至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了恨意,有的更是做出了殺父弒母的傻事。
其實,不打不罵真的能夠教好孩子,今天曦曦媽就分享七個問句,只要家長肯靈活運用於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教出好孩子並不是難事!
(1)「發生了什麼事情?」
生活中,急躁的父母往往極少給孩子預留解釋的機會。當別人告訴他:「你的孩子在學校跟同學打架了。」家長習慣性覺得是自家孩子有問題,於是孩子放學回家後,不問緣由便是一番痛打。當老師告訴她:「你的孩子最近學習狀態和學習態度不是很好。」家長習慣性覺得孩子長大了翅膀硬了,不聽話了,於是不由分說就一頓暴打。
孩子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連緣由都不清楚,就胡亂的懲罰。首先,我們應該問孩子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這不僅是父母了解事情真相的過程,也是給予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
(2)「你現在感覺怎麼樣?」
有的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了,回家後非但沒有得到父母的安慰,反而招來父母的一頓暴打,讓孩子心中憋屈不已。作為父母,了解孩子的內心,永遠是非常關鍵的一件事情。只有走入了孩子的內心,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孩子才願意去聆聽、實踐和執行。
當你問孩子「你現在感覺怎麼樣?」其實就等同於給孩子一個情緒的出口。因為遇到事情的時候,如果你總是努力的堵塞孩子的壞情緒,不僅不能幫助孩子解決這個問題,反而會讓孩子感覺爸爸媽媽根本就不是真心的愛我、疼我。相反,這個時候你對孩子的關心,往往會成為孩子心中莫大的安慰,孩子也會更加信賴父母。
(3)「你想怎麼解決呢?」
遇到問題之後,家長往往喜歡站在前面替孩子做決定,讓孩子照著執行就夠了。但其實父母的這種強勢,往往不能幫助孩子今後獨立的應對各種事情。反而在離開了父母的庇護之後,就感覺自己是一個廢人,因為孩子早已習慣了由父母來給自己做所有決定。
我們要嘗試著引導孩子獨立思考,聽一聽孩子的內心究竟應該如何解決這個事情。這個時候不管孩子說的解決方法對與不對,我們都不要做任何評價,只負責用心的聆聽完就夠了。
(4)「這些解決辦法都有什麼後果呢?」
做事情瞻前不顧尾,易衝動,是很多孩子的壞毛病。作為父母,我們不僅要讓孩子思考犯錯後的彌補方法,更要讓孩子反思這麼做究竟合不合理,會不會產生一些不好的後果。當父母問孩子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幫助孩子捋清邏輯思路,讓孩子自我發現不足的過程。
我們不要永遠站在孩子的前面,替孩子瞻前顧後的思考。陪伴孩子成長,最為關鍵的是我們要教會孩子獨立解決問題。因為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有不可能時時刻刻都沖在孩子前面遮風擋雨,所以我們必須鍛鍊孩子的這種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在離開父母的庇佑之後,也能妥善處理。
(5)「你決定怎麼做呢?」
幫孩子捋清了每一個解決辦法的後果之後,我們應該徵求孩子的意見,問問孩子究竟應該怎樣做?這不僅讓孩子有了自主權,其實也在鍛鍊孩子解決問題的勇氣。孩子每犯一次錯誤,爸媽都能有效的引導孩子跟著步驟走,一個一個問題的問,孩子慢慢地就會做出最為明智的選擇 。
因為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並沒有引導孩子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而是莽撞地讓孩子照著自己的計劃進行,這往往會讓孩子心中產生不痛快的情緒。相反,如果我們徵求孩子的意見,孩子往往會更樂於接受和執行。
(6)「你需要爸媽幫你做什麼嗎?」
在部分家庭,錯誤的覺得孩子犯錯了,孩子就是父母的大敵人,總感覺孩子犯錯是在給父母丟臉。其實,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犯錯的過程,我們要知道孩子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拋棄孩子,讓孩子感覺孤立無援,這往往也就是孩子會持續不斷一直犯錯的根源。
讓孩子知道,犯錯並不可怕,只要你勇於改正,你依然是爸媽最愛的孩子。這期間,如果孩子需要得到我們的一些幫助,我們可以無條件的提供,因為你的這份信任,對孩子來說實在太重要了。
(7)「結果有沒有像你想像的那樣呢?」
每一次犯錯之後,就算是改正了,我們也應該讓孩子進行一個總體的反思。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樹立孩子獨立處理事情的信心,才能幫助孩子更快地得到成長。
——————
孩子犯錯,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情。以上七點,您是否贊同呢?歡迎說出您的觀點,讓我們一起探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