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書法和十七帖,值得珍藏!

2020-11-26     國際藝術大觀

原標題:王羲之的書法和十七帖,值得珍藏!

文徵明朱釋本《宋拓十七帖》題簽

王羲之的書法和十七帖

文 / 陳玉昆

王羲之,字逸少,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因官至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羲之生卒年代,一說為公元321-379年;一說為公元為303-361年。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當時人稱他寫的字「江左中朝莫有及者」。後來梁武帝在《評書》中讚美說:「王右軍字勢雄強,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這個評話,為歷代書法家所贊同。《晉書·王羲之傳》說他為人「以骨鯁稱」,字隨人性,書如其人,骨鯁的性格雄強的字勢,常屬自然。據記載,王羲之十一歲時,遭逢國破家亡之難,隨父兄南渡。後來他不滿東晉偏安局面,常以憂國憂民志士自居。他曾給當時權要人物殷浩上書,痛陳政治腐敗,並提出要求到關隴巴蜀一帶為治國安邦獻出自己的力量。到晚年因不滿王述等人的貪冒苟進,棄官求逸,「效廉頗,事諸葛」的雄心壯志,代之以應邀游汶領種果園來自慰了。

王羲之學習書法,十分認真,而且精益求精。他的書法所以能夠取得如此高超的成就,是由於他的勤學苦練得來的。他說:「予少學衛夫人(汝陰太守李矩之妻,名鑠),將謂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治處見張昶華岳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他繼承了古代各種字體的優秀筆法,又吸收了張芝(東漢人,時稱「草聖」)、鍾繇(三國魏人)兩家獨特之優。可見他學寫字兼收百家之長,擇善而從,不善而改。不僅跟父兄掌師學習,還不遠千里各處訪求名書碑刻, 以求取各家書法之長,砥礪自己,終成書法大師。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此帖曾為唐太宗所收藏的王羲之書卷之一。《十七帖》名稱的由來,是因為第一札開頭是「十七日先書都司馬未去……」有「十七」兩字。現在我們看到的上海圖書館收藏的、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出版的《藝苑掇英》叢書——《宋拓王羲之十七帖》,卷末附有明代中葉詩人張正蒙的題跋,其中說:「唐張彥遠云:文皇帝購二王書大王草有三千紙,率以丈二尺為一卷,取其跡以類相從,此帖以卷首有十七字故名。是逸少草書中烜赫著名帖也。」

關於《十七帖》的版本問題,據張正蒙引證黃長謇的評價說,「此帖逸少書中龍也」。並說,流傳下來的《十七帖》版本有兩種。一種是帖尾有唐太宗書大「敕」字的,即所謂「敕」字本。由唐弘文館館臣解無畏勒石,褚邀良校訂無失,又稱「館本」,「乃先唐石刻筆法具存」,是所有版本中最好的一種。從這些拓刻字跡仍可看出此帖刻精工,鋒棱宛然,點畫之間,意足神完,可見羲之草書之規範。包世臣在《藝舟雙楫·十七帖疏證》也說此本「其意甚盛,故為作是卷」。一種是賀知章的臨事本,即被南唐李後主刻入《澄清堂》中,後又被王著事入《淳化閣法帖》中。兩種版本相比較,「敕」字本比賀本要好。

《十七帖》是王羲之給朋友親戚等的信札。唐朝人依書法以類相從編排到一起的《十七帖》,包括二十八件信札,後人將各札從中提取帖名,構成二十八帖,其帖目依先後為:郗司馬帖、逸民帖、龍保帖、絲布衣帖、積雪帖、服食帖、六日帖(知足下帖)、瞻近帖,天鼠帖、朱處仁帖、七十帖、邛竹帖、蜀都帖、鹽井帖、遠宦帖、都邑帖、嚴君平帖、胡母帖、兒女帖、譙周帖、講堂帖、諸從帖、成都帖、旃罽帖、藥草帖、胡桃帖(敕字本作「櫻桃帖」,缺)、清晏帖、虞安帖。包世臣說,二十八帖中「十九帖定與撫」,未必確切,但可以肯定十七帖中有不少札是寫給周撫的。

周撫乃王羲之從父王敦之幕僚,《晉書》稱周撫與鄧岳「俱為敦爪牙」,曾為益州(成都)刺史,汶領即在益州境內。

王羲之寫的草書有哪些特點呢?

人們讚美他的字「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其特點:

1、草書不潦草,點畫皆相承。

一部《十七帖》,二十八札信,俱都是一揮而就。字字之間顧盼呼應,神韻相接,每個字一點畫,相間互應,筆筆相承。乍看粗草,細看一絲不苟十分周嚴。行筆路數異常圓滿周到,體勢完美,神生自然隨意中。

2、奇正同出現,變化千姿生。

平正之中隱匿危絕,變化之中千姿百態,帖上的這些初看無奇無異,只見格調平易近人。反覆臨摹才知不易學到,深入探索方覺魅力在其中。

3、巧拙溶快慢,燥潤配重輕。

參看十七帖的草書,用筆既有拙筆又有巧筆,既有快速又有緩慢墨色燥潤相間,筆力輕重有序,結構大小相應,正斜相配。布局疏密曲直,均有周嚴思構,使全局出現參差且平衡變化又統一,對比而調和的畫面。只有進入書法藝術研究之中的人,才能深入領略到其中奧妙,見到其中的無限風光。

《安思遠舊藏善本碑帖選》

文徵明朱釋本《宋拓十七帖》

文徵明朱釋《宋拓十七帖》

文徵明跋文中所言:

右《十七帖》一卷,乃舊刻也。此帖自唐宋以來不下數種,而肥瘦不同,多失右軍矩度。惟此本神骨清勁,繩墨中自有逸趣,允稱書家之祖。晉人筆法盡備是矣。惜世更兵燹,傳者甚艱鮮。獨此為蔣侍御伯宣所藏,雲傳自上世。且紙墨完好,纖悉具備,誠不世之琛也,為宋本無疑。茲間以示余,命為音釋,余乃書之如右。畫蛇添足,寧免識者之誚耶。嘉靖乙酉八月十八日,徴明識。

宋拓十七帖部分內頁欣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57fA3YB2uKmW_kO7JZ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