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畫卷,總是在砥礪前行中鋪展;時代的華章,總是在接續奮鬥中書寫。
新中國70年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感天動地的輝煌成就、彌足珍貴的經驗啟示,激勵著玉溪各縣(區)各族人民積極投身建設新中國、探索改革路、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與全國人民共同奮鬥,共同書寫了感天動地、可歌可泣的奮鬥史詩和壯麗篇章。
今天,我們聚焦江川區:風雨70載 譜壯麗華章
時間是最偉大的書寫者,新中國成立70年來,江川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的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奮力前行,從農業底子薄、工業基礎弱、人民「溫飽」難保障的艱苦歲月,大踏步走進農業現代化、工業不斷發展、群眾幸福生活的新時代。
如今,風景優美的星雲湖、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邁出國門的江川青銅文化、蒸蒸日上的工農業、持續優化的產業結構、全面進步的社會事業……譜寫了70年江川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壯麗華章。
星雲湖
綜合經濟實力穩步提升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江川區轉變思想觀念、創新發展思路,不斷推進全區經濟向前發展,經濟持續增長,經濟總量連上新台階。
全區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綜合實力與日俱增。新中國成立之初,貧窮是當時江川人腦海中揮之不去的記憶。
1952年,地區生產總值僅692萬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64元。
經過長期的努力,1986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到1.1億元,首次突破1億元;
1997年更是突破10億元大關,達到10.7億元;
2004年突破20億元,達到20.4億元。
江川區 同塵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撤縣設區以來,江川區經濟發展開始步入快車道,發展步伐不斷加快。
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50億元,達到51.5億元;
2018年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00.02億元。
按不變價計算,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比1952年增長1445倍,年均增長8.6%。
2018年全區人均生產總值達34733元,比1952年增加了34669元,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實際增長7.0%。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江川區經濟穩步前行,全區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一產業帶動轉向依靠第三產業共同帶動,形成了具有江川特色的發展路子。
在70年發展中,江川區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不斷降低,第二、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持續上升,三次產業結構處於不斷調整優化過程中。1952年,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77.6%、3.5%和18.9%。截至2009年,第三產業比重達到47.5%,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成為江川經濟第一大產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川區工業和服務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三次產業結構由1952年的77.6∶3.5∶18.9「一三二」型,調整到2018年的17.6∶36.9∶45.5「三二一」型,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0.4%、56.4%和33.2%。
玉溪禾韻園藝產業有限公司在江川區江城鎮翠峰村投資建設的183畝優質玫瑰基地 陳佳 攝
在農業方面
江川區從開展土地改革到實行農業合作化,從以種植業為主的傳統農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的現代農業轉變。2018年,全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8.3億元,是1952年的374倍,1952年―2018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年均增長9.5%。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由1952年的537萬元增加到2018年的18.1億元,年均增長5.2%。
工業快速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江川只能生產原煤、磚瓦、中小農具、白酒、糖果糕點、食用油等日用生活消費品,經過70年的發展,全區工業生產能力迅速提升,主要工業產品範圍擴大到磷礦石、黃磷、水泥、紙製品、塑料、化肥等。1952年―2018年,江川工業企業由4個增加到1373個,增長了343倍;工業增加值由1952年的22萬元增加到2018年的30.2億元,年均增長15.5%,占GDP的比重由3.2%上升到30.2%。
建築業快速發展
70年來,隨著經濟建設的大規模進行,江川區建築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1952年―2018年,全區建築業增加值由371萬元增加到27.7億元,年均增長10.7%。2018年建築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6.9%,比1952年的0.3%提高6.6個百分點,建築業增加值對GDP的貢獻率為11.7%。
交通運輸網絡日益完善
70年來,江川區不斷加大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交通運輸網絡日益完善,運輸能力不斷增強,效率明顯提高,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截至2018年底,全區公路總里程達902.424公里,是1949年的451倍;公路貨物運輸周轉量309048萬噸公里,是1949年的98737倍;公路旅客運輸周轉量9433萬人公里,是1980年的75倍。
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 劉志明 攝
郵電通信業快速發展
70年來,全區郵電通信業規模不斷擴大,網絡基礎設施不斷增強,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截至2018年末,全區固定電話用戶達7034戶,行動電話用戶達255523戶,網際網路用戶達70720戶,行政村實現光纖寬頻有線網絡和4G無線網絡全覆蓋。
消費規模逐步擴大
城鄉市場日益繁榮
70年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江川消費結構優化調整,新興業態不斷湧現,供給市場逐步完善,消費市場活躍,需求旺盛,呈現城鄉市場共同繁榮發展的格局。江川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52年的371萬元增長到2018年的27.7億元,增長了747倍,年均增長10.7%。截至2018年,全區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增加值占全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5.3%,成為全區服務業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快速增長
投資規模不斷擴大
70年來,江川區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快速增長,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升級,投資結構逐步優化。1952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10萬元,到2018年擴大到70.3億元,是1952年的70304倍,年均增長18.7%。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江川區堅定不移謀突破、求跨越,持之以恆促發展,促使江川區城鎮化率不斷上升,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逐年提高。
新中國成立初期,江川城鎮化水平低,1952年戶籍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僅為2.6%。
2012年末,江川戶籍城鎮化率達到17.9%,較1952年上升15.3個百分點。
截至2018年末,全區戶籍城鎮化率達38.7%,比1952年上升36.1個百分點,年均上升0.55個百分點。
2018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水平達44.17%。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江川區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加,人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向全面小康加快邁進,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88年的967元上升到2018年的36651元,增長了近38倍;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52年的41元上升到2018年的13280元,增長了近324倍。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江川區職工人數和工資水平也在不斷上升。
截至2018年末,全區在崗職工總人數達到1.8萬人,比1952年增加了1.6萬人,增長了14倍,年均增長4.2%;
全區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達7.4萬元,比1952年增長了245倍,年均增長8.8%。
此外,江川區扶貧事業也取得了實質性的成績。截至2018年底,江川區已實現安化貧困鄉摘帽,16個貧困行政村退出,全區建檔立卡戶2068戶7232人,累計脫貧2042戶7156人,未脫貧26戶76人,貧困發生率從6%降至0.04%,人均純收入從1988年的226元提高到現在的13280元,提高了近58倍,江川區與全市一起率先進入鞏固提升階段,為2020年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打下了堅實基礎。
社會事業發展日新月異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江川區堅持不懈地解放思想,抓緊民生這個大事,協同推進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全面進步,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70年來,江川區教育優先發展的地位不斷鞏固。1952年,小學、初中在校生人數達11805人。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學校整體布局特別是九年一貫制學校的調整和學前教育資源的整合基本完成,美麗100校園暨校安工程圓滿收官,義務教育基本均衡通過了國家評估。截至2017年,全區共有在校生39107人,學前三年毛入園(班)率90.14%,15周歲初等教育完成率99.89%,17周歲中等教育完成率98.92%。
醫療衛生事業全面進步,健康江川正在加速推進。新中國成立初期,缺醫少藥、疫病流行,1952年,江川僅有醫療衛生機構3個、病床20張、衛生技術人員15人。截至2018年6月,全區共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175個、醫護人員1614人,電子檔案建檔率達95.23%,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以鄉鎮為單位)、強化免疫接種率(以鄉鎮為單位)、兒童免疫規劃疫苗及時接種率、孕產婦保健管理率、兒童保健管理率穩定在95%以上。
開漁節
文化、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新中國成立之初,江川文化、體育事業基本處於一窮二白的狀態,經過70年的發展,基層文化設施不斷完善,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實施,有關文化建設的各項工作紮實推進,區博物館、區文化館、區圖書館實行免費開放。全面實施廣播電視「戶戶通」和地方節目「全覆蓋」工程,廣播電視覆蓋率達100%。
江川區文化事業已呈現一派繁榮的景象,在此基礎上,江川區積極優化文化產業結構,推進特色銅器文化產業發展。截至目前,江川區已培育規模以上文化企業8戶,均為民營文化企業,其中銅器企業有3家。此外,江川區現有手工銅器加工戶111戶,銅器企業12戶,銷售門面34戶,從業人員480人。
雲南龍華銅雕有限公司產品展銷區
此外,積極推進城市全民健身體育運動場館建設工程,修繕江川體育館,不斷健全群眾性體育組織,學校體育工作穩步發展,體育基礎設施覆蓋率已達95%以上。
玉溪日報記者:何超
圖片來源:玉溪圖庫
編輯:趙書藝 蔣嬋雯 審核:楊雪
玉溪日報新聞客戶端
在玉溪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