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述丨他用鏡頭記錄鄉愁,用行動保護武漢城市根脈

2019-09-09     武漢文學藝術

從「武漢老櫥窗」到這組「武漢老街巷」,麻建雄先生的紀實攝影作品,都巧妙地把文獻紀實和社會人文紀實結合在一起,使作品兼具文獻、歷史和社會價值……

——《文明》雜誌

攝 影 作 品

Photographic works

城市行色匆匆

都來不及停下腳步

而老牆,滄桑得一臉沉默

街巷依舊在,只是容顏改……

//友益街新成里,輔堂里(攝於2017年2月)

位於友益街西北,通太平里。有8條巷道,長130米,南北主巷道寬5米,東西小巷道寬3米,共有43棟二層樓房。

//鄱陽街78號巴公房子內院(攝於2017年2月)

俄國茶商J.K.巴諾夫兄弟倆於1910年在今鄱陽街交匯於黎黃陂路到蘭陵路間的三角地帶耗時9年建成的等腰三角形的大房子,全部用紅磚砌成,廊檐、露台、曲欄、拱券和立柱各顯精緻。

捕捉老巷深處鮮為人知的歷史痕跡

定格三鎮歲月變遷下的城市根脈

「2011年8月初,漢正街拆遷消息見報。我惦記著那座屹立於武漢近三個世紀的保壽礄、建於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那堵書院老牆、那條青石板街,還有三鎮那些伴隨我們成長的老街巷……」

麻建雄對於老建築、老街區總有著莫名的情愫,每隔一段時間,他總要到這些地方走走看看,靜靜地站一會兒。

//漢正街保壽礄遺址(攝於2011年8月)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旅漢山陝煙幫集資在原玉帶河上玉麟橋處修建石橋,寬1丈、長2丈,南北走向。2016年,中山大道銀豐片舊城改造大片拆除,古橋顯露崢嶸,為原玉帶河上30多座橋樑僅存的一座,現漢口最古老的地面文物。

//新安書院遺址(攝於2017年5月)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 ,徽商在新安街興建新安書院,亦稱紫陽書院、徽州會館。新安書院規模龐大。康雍年間先後建西廳、學堂、魁星閣、紫陽坊以及藏書閣、御書樓等。

一聽聞漢正街拆遷的消息,麻建雄的心好像瞬間就被揪住了,他本能的反應是他必須做些什麼了,因為這些老街巷、老建築和歷史遺蹟所剩不多了,很珍貴,不能隨意再拆了。

8月9號,麻建雄就起了個大早,背起相機前往漢正街,希望可以留住這些老巷深處鮮為人知的歷史痕跡。青石板路、古老磚牆、房屋及基石上的紋理、鑄文,歲月的痕跡依然清晰可見……

//敦仁里(攝於2011年8月 已拆)

清末江西會館萬壽宮地產,由德升、德興等藥材行老闆葉正茂、姜秋壽、沈子良建房成里,取「敦厚仁義」之意。

//漢正街大泉隆巷(攝於2017年2月)

「泉隆巷口人爭渡,半是看花半上墳。」漢正街過江漢橋下首,有大小泉隆巷兩條。布局和建築結構接近里份,約3米寬的巷道筆直規矩,多中西式結合的石庫門民房,顯大戶人家氣宇。

精細的鏤空雕欄,羅馬立柱、歐式浮雕以及羊角撐起的鋼筋水泥涼台。舞榭歌台,斜陽草樹,尋常巷陌,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麻建雄採用了不顯山不漏水的最平實手法,用大多平視的角度,中景構成,定格下這些被時間沖刷過的歷史痕跡,給人以親切如實的視覺感受。

//准提庵舊址(攝於2017年5月)

早在清康熙七年(1668年),徽州六邑歙縣、休寧、祁門、黟縣、績溪、婺源的商紳合作,在今長堤街南曬台街處建新安公所即新安准提庵,為徽商在漢口的發展固穩了腳跟。

//勝利街咸安坊(攝於2017年3月)

漢口具有代表意義的著名里份之一,曾以「鋼窗蠟板、抽水馬桶」等高檔設施而領銜於市,即便與同期上海里份相比亦為一流。1915年(一說1933年)由漢口「棉花大王」黃少山始建。

//友益街三德里(攝於2017年2月)

三德里在中山大道北側,海壽街西側。有9條巷道,東通海壽街,西聯友益街,主巷長135米,寬6米。清末民初由三兄弟合資建房,並在此開設三德堂商號,故名三德里。

在拍完藥幫巷等處後,麻建雄忽然有了拍攝武漢其他老街巷的創作衝動。於是在此後的數年時間裡,他開始不限器材不限時間不限地點地拍攝。

一到休息日或傍晚有時間的時候,他就背著相機在這座生活了幾十年的城市裡穿街走巷,漸漸地,攝影也融入到日常散步的過程中。

//曇華林鼓架坡塗鴉牆(攝於2017年1月)

//曇華林瑞典教區舊址(攝於2017年1月)

北歐風格的樓房,是基督教瑞典行道會始於1890年興建的傳教基地,其華中總會在此設立。現今大院仍保存著大門樓、主教樓、領事館和神職人員用房,武昌歷史上唯一的外國領事館——瑞典領事館得以保存。

在擔任漢商主要領導30多年的時間裡,麻建雄影響和推動著這座城市的變化和發展

「我擔任了20多年的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城市文化發展是我多年來參政議政的重要內容,我見證了城市的高速發展,同時也深知對歷史建築、遺蹟和街區保護不夠的問題,慚愧沒能履行好一個代表應盡的職責。」

2015年,漢陽區歸元片區正式啟動舊城改造,漢陽區政府在拆遷中及時採納了麻建雄和文保部門的意見,保護下了兩幢20世紀初的建築——繡花堂和聖心堂,為這座城市和市民保留下了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

//漢陽顯正街天主教堂(攝於2017年5月)

天主教堂是漢陽城西僅存的三棟西式建築之一。教堂始建於1936年。

//西大街繡花堂舊址(攝於2017年1月)

漢陽城西僅存的三棟西式建築之一。民國十二年(1923年) ,高爾文邀請美國樂勒托修女會的10名修女在西大街217號興辦繡花堂,所繡物品除自用外還銷至國外。繡花堂一直掩沒於居民住宅區內,因歸元片開發,大拆遷而凸現出來,予以保護。

一城繁華半城煙,

多少世人醉里先。

歇息與往來穿梭的市井小民,

熙熙攘攘,質樸、祥和、各得其所

是活色生香的濃濃漢味,是記憶里最原始的鄉愁……

//藥幫巷(攝於2011年8月)

藥王廟及藥幫巷一帶, 是漢口藥材商人積聚之地。有藥幫大巷,一巷、二巷、三巷,泛稱藥幫巷,極盛時聚集藥材行七十餘家、藥鋪一百多家。

//藥幫巷(攝於2011年8月)。

每年有「藥王會」,搭戲台請名角,大擺宴席招待商賈。各地藥商雲集這個「大宅門」,詮釋著漢口的「五方雜處」。

用鏡頭記錄武漢普通百姓的生活原色

用圖像呈現市井煙火里的喜怒哀樂

//得勝橋街往糧道街方向(攝於2011年8月)

得勝橋是武昌城北大街的基礎,南起糧道街,北至武勝門。長約800米。串聯曇華林、戈甲營、火炬路、候補街等街區,是武昌老城最有市井味的老街,幾乎濃縮了武昌古城600多年的餘味。

//起義門街(攝於2011年8月)

武昌起義打響第一槍後,湖北新軍迅速攻占此門,為武昌起義的勝利奠定了基礎。起義門是九座城門中唯一保存下來的城門。1981年城樓原址修復,2011年重修了333米城牆。

嶄新的城樓和古樸的老街構成時空穿越,以特有的視角昭示著「敢為天下先」的首義精神。

麻建雄擯棄了「掃街者」對城市地標千篇一律的鐘愛,而把目光聚焦在那些散落在街、巷內的歷史遺蹟歷史街區,他敏銳地捕捉著籠罩在市井煙火中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樂,感受著日常生活里落實到穿衣吃飯中最真實的底色。

//原粵漢鐵路徐家棚站

在武昌城北邊,因早年有徐姓人家築棚定居而得名。當年車站附近車水馬龍,非常熱鬧。如今往昔不再,鐵道成為了居民們的對弈場所。

//得勝橋街炸麻花的小攤(攝於2017年1月)

巷道縱橫,陽光陰影,街坊鄰居,晾曬堆放,爐煙裊裊,小攤邊排成長龍,生活的庸常總泛出新的色彩。

「有一家三口,母親病逝,五歲的男孩與父親沉浸在悲痛中。一天小男孩突然在父親面前又哭又鬧,原來父親把舊枕頭丟了。這是他母親的枕頭,小男孩每晚能嗅到他母親留在枕頭上的汗漬氣味,感覺還睡在母親的懷裡。枕頭丟了,母親沒了。」

麻建雄於是說,我們城市的建築和街區,這些年新建了不少,仿古、仿造國外的也不少,但都不能像這個枕頭那樣能留住母親的味道、留住鄉情鄉愁

//京漢街舊貨市場(攝於2011年8月)

「鐵路經濟」帶來的貿易活躍,形成了京漢街與泰寧街的舊貨市場。市場中除了各種舊書雜誌外,還有唱片、像章、紀念章、老舊的電子產品等各種老玩意兒。

//花樓街(攝於2011年8月)

清末民初,隨著開埠漢口市場下移,商業擴大發展,此地緊鄰租界區,商紳官僚多於此建房置產。店鋪林立,樓房櫛比,雕樑畫棟,人稱花樓,1946年定名花樓街。

//鄱陽街江漢村過早(攝於2016年12月)

時光在靜悄悄地流動,漢口人過早場景總是熱騰騰的,像銚子排骨湯煨得正開。

麻建雄發現,在不到6年時間裡,那曾經已拍攝過的老街巷又消失了不少,再聯想起人文網當時披露的「30年來武漢拆遷被毀的百大歷史建築」,讓他感到尤為痛心

於是他通過有計劃和有目的的補拍,歷時7年,《大城根脈》終得完成。

// 新安巷(攝於2016年12月)

新安街兩側的後門,一處為新安巷,另一處為新安后街。武漢的夏天太熱了,居民都打著赤膊在外面行走。

// 漢正街柏家巷(攝於2011年8月)

南起大夾街,北至藥幫一巷,清末成巷。「記憶中的小腳丫,肉嘟嘟的小嘴巴。」

懷著對城市的熱愛,麻建雄一直身體力行,他將情感融入到圖像中,用鏡頭關注民生,始終把內容作為自己攝影的最高標準,希望能為社會做點什麼

他堅持「三分讀書、三分調研、四分拍照」,起早貪黑,對每一個拍攝對象都進行調研、記錄、傳播(利用報紙、電視、展覽、書籍、微信、微電影和講座等全媒體)保護和利用。

在這樣的創作前提下,他的攝影作品迅速從浩瀚的人文紀實攝影者中脫穎而出。這些攝影作品融文化、文獻與藝術為一體,他稱自己的這種紀實攝影為「融攝影」行為。

//下河街(攝於2011年8月 已拆)

下河街為原新河的下段,鄰近沈家廟,清末形成,也泛指這一帶街區。「喜頭魚,真好吃,揀大的,煮湯吃。」

//長堤街西段(攝於2011年8月)

長堤街距今有230多年的歷史,4000米的長度,串起了江漢區和礄口區。

//菩提巷口的楚戲角(攝於2011年9月)

楚劇,又稱楚戲,湖北省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根植在民間是我國傳統戲劇的一大特點。圖中的菩提巷口便有一出楚劇正在上演。

守望滄桑巨變下的城市記憶保留日漸冷卻的歷史溫度

//曇華林原文華大學文學院舊址(攝於2017年1月)

文化書院校址在武昌曇華林街111號,現湖北中醫藥大學內。此樓建於1915年,是一幢中西合璧式兩層樓,西式半圓周劵式門窗,中式天井迴廊。

// 胭脂坪13號黎元洪公館(攝於2017年1月)

民國總統黎元洪離鄂赴京後,於1915年委託親戚購買了位於胭脂山南麓的武昌舊撫署,計房屋20棟,旋即改成公館。1936年公館賣給了致和堂、致中堂等18戶人家。

當我們漫步在麻建雄營造的光影街巷黑白里份時,一種若即若離的情感糾結於心頭。

從清末洋務運動的興起,到曇華林教會區的營造,榮辱百年的歷史也決定了這座以碼頭開埠的城市所具有的中西文化的多元取向,瀰漫開來成為里份小巷。

// 中共中央軍委辦事處舊址 武昌干福巷11號(攝於2017年1月)

黃鶴樓街干福巷中和里是武昌少有的里份式建築群。1927年中共中央軍委從上海遷到漢口,後在中和里設立辦事處,軍委書記周恩來和參謀長聶榮臻在此辦公,林彪、陳毅等也來過。發動南昌起義的計劃正是在這裡批准,因而是「八一」南昌起義的重要策源地。風吹雨打,年久失修。歷史機緣,夫復何求?

沒有這些城市根脈吮吸著不同的養分,哪有青磚「養」成茶紅,條石走出包漿,哪有先賢傳授真理,後生乘風破浪。

一個城市的歷史要有合圍的大樹,要有老屋和舊牆,在婆娑樹影后面是一幢幢殘缺但仍然樹立的羅馬石柱,還有滿是花鳥的木雕門窗,這就是老城的印記永恆的時尚

//安徽街5號義勇消防聯合會舊址(攝於2011年8月)

漢口水龍(消防)局創設自清嘉慶時代。民國年間漢口工商界組建群眾性救火組織,名曰「商團保安聯合會」,下設48個分會,擁有消防車24輛。隊員由商店、行棧職工組成,自願參加,不計報酬,他們曾多次撲滅漢正街大火。

//漢口匹頭會館舊址(攝於2017年1月)

位於民權路與大興路之間的二盛巷,門牌為55附1號。約建於1920至1930年間,整體為文藝復興風格的三層西式大樓。外觀雄偉俊秀,新中國成立後改造為普通民居。整幢建築雖大體存留,然內部受損嚴重。若整舊如舊,作為藥幫巷歷史博物館倒是絕好的。

誠如麻建雄在他的《大城根脈》後記中所寫:光陰把草根市民世代生活的平淡和傳奇深植在老街巷,把城市的春華秋實歲月榮光鐫刻進老街巷,她棲息著城市歷史的靈魂,延續著城市的文脈和精神

與其說是我在拜謁她,拍點所謂紀實攝影,倒不如說她正以特有的氣息和氣場在啟迪開悟我們,在呼喚告誡我們。

她不希望那些溫情、歡笑和愛隨著拆遷的轟鳴飄散在風中;她不希望那些動人故事美好記憶被拆得支離破碎;她希望還能為我們的子子孫孫親身述說這座城市久遠的輝煌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熱愛我們的城市,保護傳播我們的文明

麻建雄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新華社特邀攝影師,武漢市攝影家協會主席。

參考資料:

1.《大城根脈——麻建雄攝影集》

2.『HE元素』《穿街走巷,他用攝影留住城市根脈》

獨坐·靜思

這座城市帶給你最深刻的記憶是什麼


出品:武漢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新媒體中心

監審:鄧鼐 監製:李沂陽 編輯:簡簡

圖片:由受訪者麻建雄提供

投稿:[email protected]

註:版權歸「武漢文學藝術」所有 轉載請標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pXEF20BJleJMoPM7HG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