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事,在祀與戎」——《左傳》
這句話出自《左傳·成公·成公十三年》,意思就是說,國家的大事情,就是祭祀和軍事兩件。祭祀?現在人雖然不會認為祭祀這件事不重要,但一般也不會把它和戰爭等國家大事並列吧?但是在中國古代,祭祀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中華民族自古就不大規模信奉宗教,而古代人的思想素質又沒有現代這麼高,那怎麼樣才能凝聚一個團體呢?就是通過祭祀這樣的活動。
中國古代的祭祀活動種類非常多,從官方到民間,從中央到地方,有一整套完備的體系,對於帝王來講,祭祀古代的賢君也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務。
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開始在京師(這個時候還是南京)欽天山(今北極閣)之南修帝王廟,祭祀古代賢明君王,供奉三皇五帝和夏禹、商湯、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共17位開國帝王(唐朝很特殊,祭祀的是唐太宗,其實朱元璋本來是準備把周文王姬昌和唐高祖李淵也拉進來的,但因為周文王姬昌終服事殷商,唐高祖李淵本以太宗李世民之力而得天下,所以這兩位後來沒進去)。
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帝厘定祀典,乃決定按南京歷代帝王廟的樣式,在北京(這個時候明朝的首都已經遷徙到了北京)興建歷代帝王廟。
清朝入關後,順治皇帝增加祭祀元朝和遼朝、金朝帝王(這個不難理解,都是異族王朝),並加祭各朝的賢臣。
這個廟裡面入祀的帝王及賢臣多有調整,嘉靖二十四年二月庚子(1545年),禮部給事中陳棐請撤銷歷代帝王廟中的元世祖及木華黎、博爾忽、赤老溫、伯顏等五人的神位,獲嘉靖帝同意,同時,南京歷代帝王廟中的元世祖像被撤除。
這個其實可以理解,因為土木堡之變後,明王朝內部的民族主義情緒開始升溫,對於元朝很排斥。
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初六(1722年),康熙帝更進一步放寬入祀帝王標準,根據康熙皇帝的指示,禮部定了名單:正殿增祀夏、商、周、漢、唐、宋、金、元、明歷代帝王143位,配殿增祀名臣40人。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增祀帝王及名臣的神牌安奉妥當,雍正帝(此時康熙皇帝已經駕崩,但根據中國古代的習慣,當年仍然使用康熙年號,此年元旦(舊曆元旦)開始使用新帝年號)派履郡王允祹赴歷代帝王廟行禮致祭。但祭祀的人物進一步增加了,這時,歷代帝王廟享祀的歷代帝王共有164位,名臣共有79位。
乾隆五十年(1785年)春,乾隆皇帝再次增加了二十五位皇帝入祀,把東漢的桓帝靈帝兩位給撤了出來,歷代帝王廟祭祀的皇帝最終達到188位。
景德崇聖殿及東南碑亭
乾隆皇帝認為,金朝的滅亡並不是亡國之君金哀宗的責任,所以他是可以進歷代帝王廟的,但桓帝和靈帝兩位雖然不是亡國之君,但對於東漢滅亡卻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應該被踢出來。
帝王廟祭祀的皇帝,從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到明朝。然而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三個大一統朝代,一個皇帝都沒進帝王廟。
這三個朝代分別是:秦,隋,西晉。
這三個朝代有什麼問題呢?首先秦朝和隋朝情況差不多,算是「二世而亡」(隋恭帝這個奇葩例子不算在內),秦二世和隋煬帝這兩位敗家子亡國之君當然不能進帝王廟,那開國帝王呢?秦朝的開國帝王是秦始皇,這位可以說是「千古第一帝」。
但秦始皇在儒家觀念濃厚的古代,其實風評並不高,秦朝有著「暴秦」的稱呼,所以秦始皇這個帝王並不被認為是賢君,所以沒進去,可以理解。
西晉更不用說了,這個朝代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風評最差的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晉武帝得國不正,政治倫理一塌糊塗,搞得國家一片混亂,短短几十年時間,什麼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這些破事全出來了,整個朝代基本沒一個靠譜的皇帝。
那隋朝呢?隋文帝算是不錯的皇帝啊,為啥他也沒進帝王廟呢?
其實正常情況下,歷朝開國帝王都是能進廟的,但秦始皇,晉武帝,隋文帝除外,當時給的原因都是「功德有虧」,「故斥而不興」。
但是楊堅是個好皇帝啊,他咋就「功德有虧」了?
其實楊堅一開始是享受祭祀的,明初一開始祭祀的17位帝王就有他,但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隋文帝的塑像被撤出南京歷代帝王廟,所以成了16位,因為楊堅本來得到皇位不正當,他是以外戚的身份篡位自己女婿宇文贇的天下,而且對宇文家族進行了嚴厲的清洗。
這個在後世的皇帝看來就有些嚇人了,誰也不想自己的後世家族也經歷這麼一遭,所以隋文帝就被撤出來了,估計楊堅知道這個事情也比較鬱悶吧。
作者:雲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