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知名平台推薦南陵,這些品牌影響力越來越大

2019-08-19     南陵縣廣播電視台

安徽南陵:節慶文化扮靚美麗鄉村

安徽省南陵縣運用「歷史底蘊+傳統文化+文藝內核+時代精神」模式,聯動縣、鎮、村,多層面開展節慶文化活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美麗鄉村嘉年華演出(陳德友攝)

2019年8月7日,是我國傳統的「七夕節」。這天一大早,家住安徽省南陵縣城關所在地籍山鎮的小陳與約好的同事見面後,他倆騎著摩托車一路奔馳,趕往離城不遠的煙墩鎮藹里村。當天,在這裡要舉辦一場「同心·結緣」活動。活動現場氣氛熱烈,參與者們帶來了舞蹈、詩朗誦、古箏合奏、獨唱等豐富多彩的節目,展現了青年們朝氣蓬勃的風姿,博得場下觀眾的陣陣掌聲。

近年來,在南陵,一系列節慶文化活動,從南陵縣城延伸到鄉鎮,從鄉鎮擴張至村組,吸引了市民和村民們的廣泛參與和深度融入。

三故事回望歷史

南陵,地處皖南丘陵向沿江平原的過渡帶,是通往「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的重要門戶。公元前109年(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始置春谷縣,公元525年(南朝梁武帝)始置南陵縣。千年古縣,底蘊深厚,勤勞的先民,智慧的先賢,為南陵留下了三個不得不說的故事、三張聞名遠近的歷史名片。

青銅的故事。「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李白的這首詩還原了青銅冶煉的盛大場景,生動展現了青銅采冶工人的勞動之美和豪邁激情。由於地理因素,南陵是我國青銅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這裡曾是世界罕見的銅都,四百多平方公里的古銅礦冶煉遺址,至今保存完好。「南陵大公山古銅冶遺址」始自西周,延至宋末,歷二千餘年,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這裡出土了青銅龍耳尊,屬國家一級文物,曾被調送北京奧運會展出。這些出土文物的焊接工藝先進複雜,代表了南陵當時爐火純青的青銅製造技術。

「春谷長」的故事。在遠古的農耕時代,南陵憑藉獨特的區位地理及氣候條件,成為由單季水稻向雙季水稻種植實驗的成功地區,播種時間也因之由夏季提前到春天,「春谷」,這一農耕文明時代象徵富庶美好的地名,由此花落南陵。三國時期的周瑜曾擔任過春谷的主官,曰「春谷長」。雄姿英發的周郎,是南陵人心中的英雄,他美麗的妻子小喬,深受南陵人的愛戴,其衣冠冢即「小喬墓」也留在南陵這塊土地上。如今的南陵縣,尚有小喬路、小喬村等名稱一直沿用了下來,也都是小喬及其後人給南陵留下的歷史記憶。

唐詩的故事。許是因為優美秀麗的環境,南陵曾吸引了大批的文人墨客前來寓居、旅行,僅唐一代就有王維、杜枚、羅隱、張喬、李商隱、李白等,這一大批唐代詩人,為南陵留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李白曾三次寓居南陵,前後跨越近二十年,他詠及南陵的詩作,流傳下來的有26首。《別南陵兒童入京》中名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更是穿越時空,千年迴響。

多品牌展現風采

說起2019年端午節期間在安徽省南陵縣奎潭湖舉行的龍舟賽,參加組織工作的南陵縣文聯組織活動部主任潘振華現在說起來仍然「後怕」,因為「開始估計當天可能只有幾千人來觀看龍舟賽,但萬萬沒想到,龍舟賽的影響力那麼大,居然有十來萬人觀看龍舟賽,場面火爆得簡直讓人不敢相信。」好在當天的組織得力,該縣裡多個部門的工作人員全部行動起來,最終這場十萬人「圍觀」的龍舟賽得以圓滿舉行。

近年來,安徽省南陵縣藉助美麗鄉村建設,深挖文化內涵,從三個歷史故事裡汲取營養,從三張歷史名片中尋找啟示,運用「歷史底蘊+傳統文化+文藝內核+時代精神」的模式,聯動縣、鎮、村,多層面開展節慶文化活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帶動鄉村旅遊、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萬畝奎潭賽龍舟」「千年丹桂吟詩節」「工山登高節」「村長有約過小年」「小鎮春晚」「高鐵小鎮鬧元宵」等等,一個又一個節慶文化活動,被打造成具有獨特內涵與魅力的節慶文化品牌。

在安徽省南陵縣家發鎮板石嶺村裡,有280餘棵古桂花樹,樹齡多在300歲至800歲間,被古樹專家們考證為「中國數一數二的古桂樹群」。安徽省南陵縣文聯組織文藝力量,對板石嶺村歷史文脈進行深度挖掘,開展文藝採風,創作包含板石嶺與桂花元素的詩歌,在每年的中秋節期間,以花開滿枝的古桂花樹為背景,以樹下草坡為天然舞台,吸引遠近詩人、詩歌愛好者及八方遊客,前來賞花、吟誦詩歌,至今「千年丹桂吟詩節」已成功舉辦四屆,2019年丹桂飄香時,還將繼續舉辦詩詞節。

安徽省南陵縣煙墩鎮倉里村,山水如畫,民風淳樸,自古旱澇保收,仿佛天然糧倉,所以得名「倉里」。安徽省南陵縣政府及文聯在組織對村莊歷史文化進行挖掘的同時,以中華民族「感恩」的基因為內核,創作出「送灶王」的儀式劇本,在溪畔原野砌起「大灶」,於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天,由村裡六位年長者身著漢服,進行傳統的祭祀活動,以示對天、地、自然的感恩。安徽省南陵縣三里鎮峨嶺小鎮,是最美高鐵——京福高鐵線上的一個節點,在小鎮上,「高鐵小鎮鬧元宵」活動已連續舉辦三年,古老的元宵節文化與現代的高鐵文明結合,古老的農耕節慶與現代的開放情懷相融,是「高鐵小鎮鬧元宵」最為吸人眼球的亮點。

「我們村」綻放新機

南陵這些節慶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離不開南陵當地政府以及該縣文聯、各文藝家協會、相關社會文藝團體的配合。

這些年來,南陵當地文化主管部門注重打通文藝工作「最後一公里」,助力鎮村節慶。安徽省南陵縣鎮兩級文藝隊伍人數近5000人,「安徽省南陵縣文藝志願服務中心」招募文藝志願者超過300人,助力該縣及鄉鎮節慶活動的文藝人才資源、創意力量大大提升。同時,南陵縣文聯組織文藝工作者,開展「寫鄉村、攝鄉村、畫鄉村、唱鄉村」文藝採風,發掘、發現「我們村的來歷」「我們村的故事」「我們村的美景」等,已集結出版6部《南陵縣美麗鄉村文藝作品集》,成為美麗鄉村在安徽省迎檢驗收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目前,「安徽省南陵縣文藝志願小分隊」志願服務試點,正在三里鎮孔村有序推進,小分隊進村宣講國家政策、為留守兒童讀經典、教留守婦女製作傳統手工藝品、教村中老人學畫畫、為村民拍攝「全家福」等等。

南陵的文化節慶品牌,隨著「一鎮一品」的推進,影響力越來越大。這些節慶文化活動的舉辦和品牌的提升,對鎮村乃至該縣產生了積極影響。一是凝聚力,通過文化活動的舉辦,開闊了群眾眼界,密切了幹群關係,鎮村的凝聚力、向心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二是影響力,賽龍舟、吟詩節、登高節、過小年、鬧元宵這一系列文化活動,由於創意新、有內涵,引得了包括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等國家和省市主流媒體的持續關注;三是經濟發展,群眾嘗甜頭,得實惠。這些節慶活動的舉辦,為鎮、村民宿、餐飲業發展及土特產營銷,創造了優良條件,給村民們帶來了實惠。僅煙墩鎮倉里村,因為「村長有約過小年」活動的舉辦,使這個昔日偏僻的小山村,單日最大遊客量達到1萬餘人次,帶動村裡36家民宿和餐飲業的興起,節慶期間土特產營銷超過300萬元,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村。

來源:學習強國 安徽學習平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niBq2wBvvf6VcSZt61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