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欖這些裝滿青春記憶的老工廠,老工友們一眼就能認出

2019-11-04     宜豐會長大叔

改革開放初期,小欖工業快速發展,衍生了眾多讓小欖人們驕傲和銘記的工廠。其中比較出名的有制鎖一廠、二廠、三廠;小欖開關總廠、小欖皮革廠、小欖鎮製藥廠、小欖二輕五金廠、中山市無線電五廠、小欖永寧機磚廠、小欖制帽廠……

這些工廠雖然已經消失,但卻承載了許許多多小欖的回憶,我們的父輩大多都曾在這些廠里工作過,有的當年還是年輕小伙漂亮美眉,有的當年還是剛當爸媽,那裡承載了他們的青春,直到今天他們閒談間還經常會提及那段歲月。


Colour Walk|塵封在時光里的老工廠

小欖二輕五金廠



小欖二輕五金廠,位於小欖鎮文化路,用地面積3700平方米,建有一座5層工廠大樓,建築面積5760平方米。1975年4月,由原來五金鋼鐵廠、紅衛五金廠合併而成,主要生產小五金制(配)件。

1977年,職工213人,年產值52.6萬元,主要產品為別針、匙圈、掛鎖等,部分產品出口到香港、日本、德國及東南亞等地。1979年產值50.98萬元。

制鎖一廠、二廠、三廠



1971年,由小欖鎮機塑廠和小欖鎮五金廠合併、開辦小欖制鎖廠(屬鎮辦企業)。1972年,中山半導體器件廠與小欖藤廠開辦小欖制鎖二廠,原來的小欖制鎖廠改為小欖制鎖一廠。

小欖制鎖業是在1973年試製投入生產。小欖制鎖一廠生產各種型號的鐵皮掛鎖和千層鎖,內銷為主。1974年,制鎖二廠生產各種型號的鐵皮彈珠門鎖、鐵閘鎖等為主,產品銷往美國、聯邦德國、中東及東南亞各地。

1976年,制鎖二廠首創國內「YALE」匙槽,使門鎖更加堅固耐用,受到國際商戶歡迎,年產值500多萬元。兩廠面積有1萬多平方米,生產設備有沖床、車床、線割機、開片機、壓花機、龍門剪、液壓機等共330多台。職工共937人。1976年,小欖鎮制鎖二廠把普通門鎖、鐵閘鎖、抽屜鎖擴散給鎮永新家電配件廠生產,衍生為制鎖三廠。

中山市無線電五廠



廠址在新市路,生產調壓器、測量儀、電子元件,揚聲器等電器產品。1980年,來料加工電熱水器、避雷器、充電器、示波器、高音喇叭、鎮流器、水分測試儀、耳塞等產品。

1984年12月6日,國家電子工業部在無線電五廠召開「頭戴耳機國家標準」鑑定會,以該廠耳塞數據為國家定型標準,同年,生產838微型電子計算器和收錄音機,年銷售2000多萬元,1991年,併入小欖開關總廠。

小欖開關總廠

1950年,由小欖公社工業公司開辦。選址小欖鎮祥豐北路,生產「菊花」商標琴鍵開關、離心開關、電容器等產品。菊花牌琴鍵開關的產銷量、質量曾獲全國同行首位,獲國家機械工業部優質產品和廣東省優質產品。

小欖開關總廠生產台式電風扇、大廈式電風扇、排氣扇,電門鈴、電開水器、電話、收錄機等日用電器,是小欖工業發展的支柱之一,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生產、管理、營銷骨幹,啟蒙了小欖民營企業的發展。衍生了中山欖菊日用製品有限公司、中山瑪浩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小欖美聯蕙雅內衣廠、中山東方印鐵制罐有限公司、中山市嘉豐電器有限公司等企業。



樹脂廠、交通機械廠

小欖公社在1958年大煉鋼的基礎上辦起農械廠、農機站,開始機械鑄造。1979年,小欖械廠年產值達34萬元。



小欖食品廠

1959年2月1日,在公私合營中,由蓮珠餅家、醬料廠等合併成小欖食品廠,生產各種餅食、糖果、醬料等,馳名中外的有菊花肉、荼薇肉、荼薇蛋卷、鳳凰餅和珠江橋牌醬油產品,暢銷東南亞。

為響應國家擴大與亞非拉第三世界的貿易,食品廠使用過古巴的赤砂糖和伊拉克蜜棗做原料。1978年,食品產量比1955年增加5倍。1979年年產值189.8萬元,利潤9萬元。

小欖皮革廠

小欖皮革生產歷史悠久,馳名中外。1977年起由手工操作到自動化生產。設備有外線機、注塑機、縫紉機、雙頭高速器、壓盤內線機、高頻機、拌和機等107台,有各種沖床和車床。是年,鞋類銷售收入123.7萬元,利潤30萬元。

小欖鎮造船廠

小欖鎮工業總公司屬下的從事製造和修理木船的企業,廠址在小欖欖面沙。1957年,成立造船廠,隨著水路交通事業的發展,小欖造船廠已發展有造船、五金、機鎅等3個車間,建造120噸以下的各種木帆船、機動船,還可承接各種船舶的維修及船上運輸的五金機械的安裝和維修。生產的木船銷往順德、珠海、寶安、廣州等地。1982年分設小欖紅木家具廠。1991年轉為印染廠。

小欖繩纜廠

生產塑料繩纜、尼龍薄膜、塑料農具製品及生活用具、尼龍草、塑料花等。

小欖鎮製藥廠

1959年9月創辦,1979年擴建,用地面積1.3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07萬平方米,產品有針劑、片劑、丸劑、酊水糖漿劑、液油劑、沖劑、流膏劑等7大類120個品種。

小欖鎮制帽廠

1959年,由小欖鎮公社投資開辦、廠址在小欖鎮大沖邊路(善院街),生產草帽、布帽、氈帽、太陽帽、紙草帽、草籃、皮手袋等產品。

1979年開始接受港商「來料加工」,1981年,產品出口和內銷,並增設小欖手袋廠。

小欖永寧機磚廠

創辦於1956年,是中山市村辦企業制磚最早的一家。1980年,擴建第22門輪窖。

1982年,產量4200萬塊,成為中山鄉村辦最早、出口紅磚數量較多、質量較好的一家企業。1997年12月因保護環境、停止挖泥燒磚而結業。

小欖針織廠



小欖針織廠發展最蓬勃的時期在82-84年期間,全廠有四百多個職工。無論是織衣、縫盤,還是補衣、挑撞,廠內每一個工序都要細緻地完成,所以需要生產工人有足夠的細心和耐心,因此針織廠里的生產工人以女工為主。

對新一代的年輕人來說,「三來一補」可能是一個陌生的概念,但在70年代末改革開放初期,這是當時小欖不少廠企嘗試過的新貿易形式,小欖針織廠就是當年較早開展「三來一補」業務的廠企之一。

「三來一補」的初期,外商帶來新設備、技術、原材料後,廠內會對員工進行培訓,教導他們如何織衫、使用機器、維修機器,「初期外商提供原料、樣式、圖紙、樣板、尺寸,我們根據要求製作出羊毛衫的半成品就完成任務了,簡單來說就是前期的「來料加工」。」

直到1980年香港遠東公司對針織廠投入資金,購置了新設備,包括洗水、熨衣服、釘嘜頭等流程也開始進入車間,從半成品到成品的工序也由他們負責,來料加工業務發展得更加完善。

小欖藤廠

1960成立的小欖藤廠,很快加入了出口藤編工藝品的發展行列。據小欖藤廠的廠長李尚仁先生介紹,六十年代小欖就業率低下,工廠較少,人民生活窘迫。為實現「生活自救,解決人民就業問題」。小欖合作社開始創辦工廠,主要以手工業為主,如印刷廠、食品廠、陶瓷廠、制帽廠等。藤廠的出現讓不但讓鎮區的就業率有所提升,還有大量的農村副業人員加入,是一個容納社會勞動力多、出口創匯大的傳統手工藝行業。

藤廠產品


80年代的藤廠編織車間


80年代的藤廠藤材料倉

小欖印刷廠

小欖的印刷業源於1900年。1956年私改後,把開辦於1918年的亞洲印務局和兆文堂印務局合併為小欖印刷廠。1958年7月1日,由迷信品工場、染紙工場、二友油印社合併組成七一文具社。1961年4月間,兩間印刷廠(社)曾兩並兩分(1976年,七一文具社改名雄風印刷廠)。

1975年,兩個廠共有職工300多人,有專門的美工設計、攝影製版的工藝流程,設備有四開平台機、對開平台機、園盤機、方箱機,402型自動方箱機、燙金機、對開啤盒機等200多台;發展有彩印、電版、凹凸印、電化鋁等工藝,年產值190.23萬元。1977年,產值215.78萬元,1979年產值241.69萬元。

小欖腰果廠



使用非洲坦尚尼亞的腰果做原料。職工700人,年產值1000萬元

想當年,這些工廠正值「壯年」。他們有的是利稅大戶,有的是出口創匯企業,有的擁有響噹噹的品牌,為小欖的工業發展奠了基,發了光,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如今,這些曾經有過輝煌的老工廠多數都「老」了,相繼退出了歷史舞台。但這些老工廠以及數以萬計的老職工,為小欖發展所奉獻的光和熱,是我們永遠都不能忘記的。在此,我們謹以這組老照片表達我們對那些老工廠職工的緬懷和對廣大勞動者的敬仰之情。

/你家有人曾經在小欖老工廠里工作過嗎

來源:小欖在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lAyNm4BMH2_cNUg9QD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