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羅漢寺拍成爛俗愛情,感人至深變狗血矯情,《一百零八》太差了

2021-05-19     腹黑狗子說八卦

原標題:把羅漢寺拍成爛俗愛情,感人至深變狗血矯情,《一百零八》太差了

周末的時候,去看了《一百零八》。

這片兒好像除了找吳京拍了一段宣傳片之外,幾乎沒怎麼宣傳。不過,真實事件改編,又放在5.12距離最近的周末播放,人們本身就會懷念,也用不著額外再去做什麼推廣。

原本的故事大家應該都聽過,這裡就簡單敘述

大概就是汶川地震發生時,羅漢寺的僧人不顧血腥忌諱,接納了來自婦幼保健院的孕婦和醫護人員。待到8月下旬婦幼保健院完成撤離,羅漢寺的這個臨時產房裡一共誕下了108名嬰兒。總之,是一個充滿了人性、玄妙與大愛的故事。

真實事件已經如此有血有肉,影視化的改編應該不算太差——估計很多人和我一樣,抱著這樣的想法以及對於這次災難的某種感情,選擇踏進了電影院,然後又和我一樣——

踩雷了

這部電影的整體質感就像是電影頻道在垃圾時間段播出的、總會引發你「他們為什麼會拍,是不是背地裡在洗錢」疑惑的那種劣質國產片。除了片尾的真實採訪環節,每分每秒都透著莫名其妙、爛俗尷尬,讓你想要即刻把導演拉出來向觀眾和真實事件中的每一個人謝罪。

接下來的內容會涉及很多劇透(這裡不是提醒,因為我一點兒也不建議各位再去看這部片子)&以下評論只針對影片內容,不存在對這次事件不尊重的意思。

影片選了一對兒感情不和的夫婦做主角,女主挺沒譜,懷孕了還在抽煙,說話也不算數;男主更沒譜,結婚好長時間一直瞞著爹媽,好像媳婦兒有啥見不得人一樣。

兩口子日常吵架,就在一次爭吵過程中,夫妻間互相推搡,導致以彈鋼琴為生,且正在備戰比賽的男主摔壞了手臂,氣得他一怒之下拋下女主回老家了。

女主一看這不行啊,下了班就去追,然後就這麼一路追到了汶川,結果男方依然氣呼呼的閉門不理,還不信女方已經懷孕的事情。

吃了閉門羹的女主氣的腦仁疼,不理就不理,這日子也乾脆別過了,老娘這就把孩子打了!然後扭頭就奔了婦幼保健院,臨了還在醫院門口拍了張照給男主發了條彩信,大概意思是老娘可要去了!你快來留我!

就在妻子進醫院檢查,丈夫在家磨磨唧唧的時候,地震發生了。

災難面前倆人突然都想起對方了,女主挺幸運的,沒被砸到,短暫的驚慌之後就和醫護人員一起搬入了羅漢寺,並開始通過各種方式尋找男主;男主就比較慘了,看到女主消息幡然醒悟之後,跑到塌了大半的醫院去找女主,結果不但女主沒找到,還被餘震震下來的樓板壓在了廢墟下。

之後就是女主反覆找男主,男主各種找女主,但無論如何怎麼都找不到對方的情節,期間穿插著二人對於彼此感情的回憶。直到電影時長差不多了,孩子也足月了,男女主才終於聯繫到對方,然後男主不顧重傷,冒著大雨前往了羅漢寺陪著妻子生下了他們的孩子。

好的,故事到這兒就結束了~

這片兒最讓人受不了的一點是全程掛羊頭賣狗肉!

片名叫《一百零八》,自然該以孩子、寺廟、醫護人員為主線,講述他們之間的連接和因緣,可實際上電影做了啥呢?

導演把大量的鏡頭和故事情節都給了男女主人公,各種倒敘、插敘講述他們之間的爛俗愛情故事。這樣的話,你不如改名叫《震中愛情》啊,這種真實事件的熱度也要蹭是不是太不講良心了。

退一步來講,群像難寫,把大事裝進小事裡具象化也不是不可以。

之前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也是將兩場地震裝進李元妮、方登、方達一家人的故事裡去描繪,雖然被指有刻意催淚的嫌疑,但最後仍是收效不錯。

可我們《一百零八》的導演又寫了個什么小故事啊?

不是偷拿了他家孩子十四歲寫的青少年疼痛文學,就是借鑑了上個世紀的三流言情小說,不僅人物的每個情緒變化,故事的每個轉折都能讓你猜到,還充滿了矯情。

比如,女主的孩子永遠打不掉、男女吵架都是因為誤會、彼此尋找的過程里一定要有擦肩而過、就算大環境糟糕成那樣,女主也要不顧給醫護人員添亂的風險去外面找男主,只為鋪墊升華他們之間父母都沒見過的感情……

不過,梗老也不是根本問題。

之前的電影《喜歡你》也都是老掉牙的愛情梗,什麼陰差陽錯的相識、什麼你追我躲、什麼靈魂相配,就差把霸道總裁文寫在腦門上了,最後人家還是獲得了成功。

那是什麼讓這盤棋徹底死了?

個人感覺倆原因,一是感情和氛圍的描繪,二是演員要命。

導演把最多的時長和鏡頭給予了主角夫妻,幾乎放棄了對於地震大環境的描寫(除了地震發生時,後續的外部描寫幾乎是作為時間節點出現的),直接割裂了影片故事和羅漢寺發生的真實事件(回味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把地震這個災難、羅漢寺這個發生地點換掉,對這部片子沒有任何影響),讓觀眾很難帶入獲得共情,常處於抽離狀態。

在這種情況之下,影片又和《攀登者》犯了同樣的錯誤,在沒感動別人的情況下先感動了自己,觀眾情緒還沒到,煽情的音樂就推起來了,意義和調子就提上去了。

如此一來,只會讓觀眾尷尬地腳趾抓出一座布達拉宮來。

或許其中一些細碎的情節,比如醫生痛失愛女、老夫婦兒子失而復得、走失的孩子尋回父母等情節讓觀眾獲得了短暫的共情,但我敢肯定觀眾的這些淚水絕不是因為片中的角色而流,而是因為現實故事的鋪墊。私以為,影片首先該做的是讓觀眾沉浸式的體驗,而不該因為有真實予以鋪墊輔助,就理所當然的直接省去這些過程。

之後就是讓人看到心梗的演員演技。

戲份絕對吃重的女主大部分時間都像個沒有感情的木頭,雖然按照這位的設定前期就該失魂落魄,但女主在遭遇了地震過後,又經歷了劫後餘生、成長重生、尋找男主受挫等等跌宕起伏的過程,即便這些情緒里都會夾雜失魂落魄,那也該有所區別,而不是統一雙目無神,看向遠方,讓人誤以為您得了劉詩詩微笑如盲的真傳吧?

男主戲份稍少一些,但他這個水平也和女主彼此彼此。所有表情都非常浮誇,且在大段夫妻關係的描述里,他表演的姿態比起丈夫都更像個兒子。當然,這也有情節設計的問題,什麼跟狗說話,負氣逃走,甚至後來的不敢面對……種種情節和他臉上那副至死是少年的樣子可真是「相輔相成」。

總之,一部電影看下來,最大的感受就是李成儒老師那句名言:如芒刺背、如鯁在喉。

回頭看了一下製作團隊,導演和編劇都是孔嘉歡一個人,這部電影竟然還是他的處女作……沒什麼偏見,但還是想真誠地勸他短期內別再拍電影了,以免被觀眾抓到追問:這麼好的題材怎麼會被你糟蹋成這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YfIhXkBAxbFhpvDWi-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