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牛妊娠毒血症的防治措施

2020-01-09     規模化養殖技術達人

母牛妊娠毒血症又稱肥胖母牛綜合症、奶牛脂肪肝病。本病是由於干奶期母牛採食過多精料造成過度肥胖的代謝性疾病。臨床上以食慾廢絕,漸進性消瘦,伴發酮病、產後癱瘓、胎衣不下和乳房炎等為主征。剖檢可見嚴重的脂肪肝和肝、腎脂肪變性。


一、病因。干奶期母牛的飼養失誤,如日糧調配中優質精料和糟粕類飼料比例過大,飼喂量也過多;奶牛混群飼養,常將干奶期母牛群與泌乳期母牛群合群飼養,甚至有的不了解干奶期母牛群的飼喂特點,單純加料催奶,以膘促奶,致使干奶牛出現了以料催膘的現象。

二、臨床症狀。急性:病牛精神沉鬱,食慾減退乃至廢絕,瘤胃蠕動微弱,奶產量減少或無奶。可視黏膜黃疸,體溫升高達39.5-40℃以上,步態不穩,目光凝視,對外界反應不敏感。伴發胃腸炎症狀,如排泄黑色、泥狀、惡臭糞便。多在病後2-3天內臥地不起而死亡。慢性:在分娩後3天內發病,多伴發產後疾病,如呈現酮病症狀,常發呻吟,磨牙,興奮不安,抬頭望天或頸肌抽搐 ,呼出氣和汗液帶有丙酮氣味,步態不穩,眼球震顫,後軀不全麻痹,嗜睡等。食慾減退乃至廢絕,泌乳性能大大降低。糞便量少干硬,或排泄軟稀下痢糞便。尿液偏酸,尿酮反應強陽性。消瘦明顯。有的伴發產後癱瘓,被迫橫臥地上,其躺臥姿勢以頭屈曲放置於肩胛部,呈昏睡狀。有的伴髮乳房炎、乳房腫脹,乳汁稀薄呈黃色湯樣或膿樣。子宮弛緩,胎衣不下,產道內蓄積多量褐色、腐臭味惡露。

三、病理變化。病牛皮下組織及脂肪組織呈黃色,腹腔尤其是結腸圓盤的腸系膜和腎周圍的脂肪組織中,蓄積大量脂肪並形成脂肪塊。肝臟容積增大、質脆,呈土黃色,切面外翻呈油狀。切取小塊肝組織置於盛水容器中漂浮不沉。肝細胞脂肪變性,肝小葉似「魚網狀」。腎臟亦有類似肝臟的病變。

經實驗室檢驗尿液pH值在6以下,尿酮反應為強陽性,白細胞總數減少。血清總膽固醇含量和血糖含量降低,血清游離脂肪酸和膽紅素含量升高,血清穀草轉氨酶活性升高。溴磺酞鈉清除率明顯延長。

在診斷上本病應與母牛分娩前後易發的各種疾病,如牛臥側不起綜合症、胃瘤酸中毒、酮病等加以鑑別。

四、治療。抗脂肪肝形成,降低血酯。25%木糖醇注射液500-1000毫升和蛋氨酸製劑(即蛋氨酸1700-3400毫克,泛酸250-500毫克,7%碳酸氫鈉液250-500毫升)和10-40%葡萄糖液250-500毫升,混合靜脈注射,每日1次,連用3-5日為一療程。10%氯化膽鹼注射液250毫升,皮下注射,或用50%氯化膽鹼粉30-60克,經口投服。泛酸鈣200-300毫克,用注射用水配製成10%注射液,靜脈注射,每日1次,連用3日。補充糖原,保肝解毒。多用50%葡萄糖液500-1000毫升,靜脈注射,連用5-7日,再用25%木糖醇注射液500-1000毫升,靜脈注射,每日2次,連用5日以上。重症病牛,也可用胰島素120-200單位,皮下注射,並配合維生素B1注射液20-30毫升,肌肉注射。當病牛體溫升高時或為防止繼發感染,可用四環素、鹽酸土黴素,按5-10毫克/千克體重用藥,肌肉注射,每日2次,連用5-7日為一療程。為了糾正代謝性酸中毒,用5%碳酸氫鈉注射液500-1000毫升,靜脈注射。為了改善瘤胃內發酵機能,可接種健康奶牛瘤胃液5-8升,用胃管灌服,必要時隔1-2天再接種1次,效果明顯。

五、預防。加強處於干奶期母牛的科學飼養。日糧配製要合理、穩定,避免突然改變。為了防止處於干奶期母牛過分肥胖,在日糧中應限制或降低精料的進食量,增加乾草飼喂量,保證每天供應混合料3-4千克,青貯15-20千克,而乾草不限量,由牛自由採食。分群飼養和管理。根據奶牛不同生理階段,隨時調整營養比例,為避免搶食精料過多,可將干奶期母牛從泌乳牛群中分開飼喂和管理。為增強奶牛機體抗病力,干奶期奶牛每天要有1-1.5小時的運動,同時補飼鈷、碘等微量元素、維生素和礦物質添加劑。加強配種工作,及時對發情母牛配種,提高受胎率。對圍產期母牛加強監護工作,對妊娠母牛,在分娩前1個月和分娩後1個月,每日在飼料中混加蛋氨酸30-50克、氯化膽鹼20-30克,對預防本病有一定效果。提高食慾,維持血糖和血鈣濃度。用25%葡萄糖注射液、2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各500毫升,在分娩前5天開始靜脈注射,每日1次。乳酸銨、丙二醇或丙酸鈉各150-200克,在分娩前6天開始喂服,每日1次,連用5-10日為一療程。



親愛的養殖朋友們,關注微信公眾號:(牛羊交易寶/dfj080),有什麼養殖方面的問題,行情分析,養殖疑惑,疾病防治 ,政策解讀我們會有專業老師第一時間給你回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YA9iG8BMH2_cNUgYD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