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長江網1月15日訊(見習記者施佳麗)「3+5-2+1-3+4-8+6-4等於幾?」1月13日,礄口區韓家墩街陽光家園裡,珠心算老師張莉正在教一群「特殊的孩子」做數學題,「孩子們」紛紛開始撥動桌上的算盤,不一會兒,一名41歲的男同學高高舉起手:「等於2!」「正確!」
這群「特殊的孩子」有21人,分別患有自閉症、精神殘疾、智力殘疾,雖然年齡在20歲至48歲不等,但其智力甚至低於孩童。2018年9月,從事過學前教育工作的孫莉受邀來到陽光家園,無償教這群「特殊的孩子」學算數。她告訴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通過學習珠心算,他們可以鍛鍊動手能力,訓練專注力,希望有朝一日可以融入社會,過上正常生活。
孫莉用卡片教「特殊的孩子們」識數 見習記者施佳麗 攝
然而,教他們學珠心算並非易事。「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是有區別的,而且這些學生年紀不等,都已成年,教學的難度會更大。」孫莉剛開始上課的時候,學生們表現得拘謹、陌生,甚至害怕、抗拒,「有時候,他們不聽指揮,自娛自樂,突然大笑」。孫莉通過做遊戲的方式,耐心與學生們互動,消除他們的戒備心理,也讓自己快速融入學生中。漸漸地,學生們對數學有了學習興趣,對孫莉也產生了好感。
從認算盤到撥算珠,孫莉都是親手示範,幫助學生們用不太靈活的手指初探數學的世界。她用卡片、畫圖等方式教會學生們認識和書寫數字。
一名女同學起初是班上最不穩定的學生,很難安靜坐下來。剛開始學習珠算的時候,她對數字沒有概念,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孫莉手把手一個數一個數地教,當她注意力集中的時候,孫莉反覆口述,加深她的記憶,鞏固訓練。現在,女同學可以脫口而出十以內的加減法心算答案了。
雖然這些學生都已成年,但孫莉總是親切地稱呼他們「孩子們」,用對待孩子的耐心、細心、熱心去對待他們,也收穫了滿滿的愛。「孩子們不會說謊,他們用語言、微笑、擁抱、親吻表達他們最真摯、最純粹的愛意。只要我有時間有精力,我就不會放棄他們,去幫助更多的特殊孩子。」孫莉說。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教授蕭放指出,珠算文化的傳承在非常有效、活躍的進行,江蘇省在學校教育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列,上海市在特殊群體和老年人珠算教育方面走出了特色之路,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他還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希望中國珠算能夠深入到社區,通過珠算文化的傳承,為社區生活服務,讓更多的人感受珠算非遺的魅力;二是不斷挖掘珠算的文化內涵,重視其文化內涵的價值;三是做好珠算文化的傳播工作。
珠心算主要是運用珠像運動計算,它能在形象與抽象之間架起橋樑,對兒童初步的空間觀念建立,形象思維的發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由於珠心算的這一特點,它特別適合自閉症兒童學習。因為自閉症兒童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無法形成抽象思維,表現在數學學習上就是很難口算得數在10以上的算式,很難形成20以上的數學概念。而珠心算是在孩子的大腦中先構建一個腦圖像的過程,也就是先讓孩子學會打算盤,再脫離實際操作直接在大腦中打算盤。因此,一部分自閉症兒童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就能初步建立起抽象思維,可以牢固的建立數概念,學習百以內的加法。
在百以內的加法是時,我們要求學生能口算整十加個位數。自閉症兒童在計算20+8時。可以回答出等於28,但是在計算8+20時,總是說是82,原因就是自閉症兒童在建立空間觀念時很困難,因而對數位概念掌握的不是很好。於是我們就教學生進行空撥。即在腦中進行撥珠計算。這樣就很容易計算出28,並且很快的掌握百以內的加法,不掰指頭做到口算。
珠心算在形象和抽象之間架起的橋樑,能夠幫助自閉症兒童跨越自身的障礙,幫助他們建立起初步的抽象思維,建立起空間觀念。因此珠心算學習,對自閉症兒童的數學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部分內容轉自:長江日報
聲明:本公眾號尊重原創,素材來源於網絡,好的內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