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平定江東的資本有哪些?

2020-07-20     我說今史

原標題:孫策平定江東的資本有哪些?

孫策,作為三國時期最牛逼的創二代(或許有人會說是曹丕,但曹丕應該算不上創二代,只是個富二代,他並沒有擴充多少江山領土,更多的只是繼承了老爹曹操的基業),是名副其實的高富帥。

但其實就是這樣一個高富帥,一開始所處的環境卻並不好,用四個字來形容最恰當不過——

寄人籬下

。孫策的父親原本就算是隸屬於袁術的麾下,孫堅本為長沙太守,原本應該歸屬於荊州管轄,但是孫堅卻因為遭到曹寅的矇騙,以及逐漸想要擴大勢力控制荊州的野心,而殺害了當時的荊州刺史王叡以及南陽太守張咨。誰知道在劉表的介入下,不僅未能如願以償,反而還落得了個裡外不是人的下場。所以孫堅只能依附於勢力、名聲都更高於劉表的袁術,以保全自己。

而在討董卓之後,袁術再次派遣孫堅攻伐荊州,卻不成想死在了劉表部將黃祖的冷箭之下。孫堅死後,孫策還年幼,難以管理孫堅舊部,所以孫堅手底下的大部分人就直接被袁術順勢收入了麾下。而孫策之所以也投入了孫策的麾下,除了想依靠袁術的實力壯大保全自己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想要拿回自己父親的舊部。

而孫策之後不僅如願以償地拿回了父親孫堅的舊部,脫離了袁術的控制,更是完成了父親的意願,成功地平定了江東。那麼孫策倒是靠什麼平定江東的呢?他到底有哪些資本,才能完成他父親,江東猛虎孫堅生前都未能完成的功業?

一、個人能力

雖說時勢造英雄,亂世出梟雄,亂世之中的人傑豪雄無數,但是能夠闖出一番天地的,無一不是個人能力極為突出的,孫策也不另外。

首先,孫策有一個綽號叫「

江東小霸王

」,雖然聽上去好像沒用他老爹的「

江東猛虎

」牛逼,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其實很多人認為孫策本應該直接叫「

江東霸王

」的,可無奈的是,歷史上已經有了個公認的「

江東霸王

」項羽了,而後人有哪個敢說自己能比項羽厲害的?所以再牛逼,也只能叫個「

小霸王

」了,這也是說其武勇猶如霸王項羽的意思。

還有,孫策的年紀是真的小,他從出生到死去,也不過活了二十五年,平定江東的時候只有二十三歲。孫策的個人能力之強,由此可見一斑。

此外,孫策的還是個極有雄才大略的人,非常懂得隱忍。為了拿回父親的親信,不管袁術如何剝削壓迫,孫策都堅持了下來。孫策在袁術手下時,袁術不僅逼迫孫策交出孫堅在洛陽廢墟中撿到的傳國玉璽,更是無視孫策的存在,把孫堅的官位豫州刺史和領地都賞賜給了別人。

袁術對孫策的壓榨還不止於此,他知曉孫策作戰勇猛,便承諾孫策:只要孫策幫他打勝仗,他就獎勵孫策土地、兵力、官職,可是每次都只是忽悠他。比如他答應讓孫策做九江郡太守,可最後卻把這個位置交給了自己的親信,孫策花兩年時間打下了廬江,袁術又讓劉勛去做了太守。

可好歹孫策最後是堅持了下來,成功地消除了袁術的防備,拿回了父親孫堅留下來的一千多位作戰勇猛的士兵和黃蓋等人,也算是功夫不負有心人。而自從孫策回歸江東,那真是「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

」,袁術再也限制不了孫策的發展了。

二、麾下人才

亂世之中打天下最重要的什麼?除了人口領地之外,便是人才,只有足夠優秀和數量的人才,才能夠幫助一個人取得成功。舉個例子說明,早期的劉備麾下,可以稱之為人才的只有劉關張三人,所以劉備才一直都打不下自己的根據地,只能四處流離。直到劉備去了荊州,先後得到了徐庶、諸葛亮等人的加盟,之後又得到了馬良一家和龐統、法正、張松等人的幫助,才真正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政權。

而孫策不同於劉備,在剛剛開始討伐江東之前,他就明白了人才的重要性。孫策不僅僅是從袁術哪裡拿回來自己父親的老部下,更是四處拜訪當時名士。所以別看孫策平定江東一開始只有一千多人,但是其中可謂是人才濟濟。綜合算下來,一共有兩大都督、四大名臣、七大虎將。

兩大都督,其一自然就是周瑜,其二並不是魯子敬,而是呂蒙呂子明。周瑜和呂蒙二人,都是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時候,來投奔孫策的。

周瑜和孫策兩人自幼就是好友,其實孫策在袁術麾下時,周瑜就多次勸說過孫策,這不是長久之計,讓他早日離開袁術。所以在聽聞孫策來騎兵攻伐江東的時候,周瑜自然是一定要來幫助自己的好基友。

周瑜有多強呢?正所謂,「

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

」,孫策死後,東吳的一切軍政大權,可以說都掌握在周瑜的手中,火燒赤壁更幾乎是其一人之功。試問整個三國,有幾個人能夠如此大敗曹操?周瑜當是第一人。

而呂蒙,能力確實不如周瑜,但也有白衣渡江取荊州之功。可以說,沒有呂蒙,江東就無法建立完整的帝王基業。當然了,這都是後話,早期的呂蒙雖然崢嶸初露,但是也只是一個小將領,在孫策時期並沒有多大的功績。但他的成長,可以說是三國時期,進步最為巨大的將領,這才有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佳話,也算是孫策為孫權留下的一個隱藏人才。

四大名臣:張昭、張紘、虞翻、呂范,全是當世名士。

前面已經說了,「

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

」。在這裡,筆者給大家介紹一下張昭。

張昭是當時江東最出名的名士之一,孫策在平定江東之前,對他就有所耳聞。所以在周瑜的引薦之下,孫策在出兵之前就先拜訪了張昭。孫策死後,託孤於張昭和周瑜二人。

其實,孫策當年拜訪的人不僅僅是張昭一個,還有一個人叫張紘,只是因為種種原因,導致在後人的眼中,他沒有張昭那麼出名。張紘和張昭都是江東名士,被合稱為「

二張

」。只是因為之後中原士大夫嘲笑江東沒有博學之士,孫策就趁機派遣了張紘奉獻奏章到朝廷為官,擔任侍御史。一方面是為了給江東正名,一方面是在中央安插自己的人。

確實,張紘在朝廷真的給江東了不少幫助。比如曹操最開始想要南下東吳的時候,並不是赤壁大戰前後,而是孫策去世的時候。只是因為張紘勸諫曹操,說乘人喪事而用兵有違傳統的道義,而且一旦攻而不勝,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會使兩方結仇。所以,不如藉此機會厚待江東建立親善關係。因此,曹操才取消了攻打東吳的計劃,並任命孫權為討虜將軍,兼會稽太守。

那麼,張紘和張昭多有才呢?當時的大才子陳琳曾說,王朗與張紘及張昭兩人相比,都是小巫見大巫。

再說一說虞翻,這傢伙才是真正的毒舌,不同於諸葛亮的舌戰群儒,是《三國演義》里吹出來的,虞翻在正史上有實打實的戰績。他曾經把糜芳和于禁都給罵得頭都抬不起來,東吳的老大孫權都受不了他的嘴巴,關鍵是還拿他沒辦法,最後只能將這傢伙調到交州任職。

而呂范呢,不得不說這人十分有眼見,他在孫策依附在袁術麾下的時候,就知曉孫策不是池中之物,於是在那時他就和孫策結交。在孫策平定江東的過程中,呂范給他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後來呂范也成了東吳的重臣之一,孫權甚至將他和東漢的開國功臣吳漢相提並論。

七大虎將:

太史慈、蔣欽、周泰、陳武、董襲、凌操、賀齊

七大虎將筆者就不一個個單獨介紹了,簡單地說一說大家就知道了。首先要說的便是太史慈,可能太史慈本人並沒有他說過的一句話出名:

「大丈夫當執三尺青鋒,立不世之功。」

但是這位和孫策都打得難捨難分不分上下的猛將,在哪裡都是難得的人才,在孫權掌權時,太史慈一人掌管江東對南方的諸多大事。

而之後的蔣欽、周泰、陳武、董襲四位,全都位列十二虎臣的序列中,在孫策平定江東和剿滅山越叛亂中都立下了大功。而凌操更是十二虎臣之一凌統的父親。最後就是賀齊,雖然不是十二虎臣之一,卻也是孫策麾下的一員虎將,在平定東吳的戰爭中立有大功。

三、錢糧儲備

常言道:「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對於行軍打仗來說,糧草一直是重中之重,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取代。試問,沒有足夠的糧草,士兵們吃不飽肚子,如何上陣打仗?自古以來不知道有多少軍閥戰敗,就是因為吃了糧草的虧,三國時期最典型的就是官渡之戰。

孫策自然十分明白糧草的重要,所以起兵之前就曾四處籌備糧食。比如,周瑜曾經去拜訪給魯肅,而當時的魯肅可是臨淮郡的大佬,家裡糧食不少,足足有兩倉米,各三千斛。當周瑜去的時候,魯肅直接用手指了其中一倉,就讓周瑜取走了。要知道三千斛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對於當時只有一千多兵馬的孫策來說,在短時間內已經是綽綽有餘了。

四、當地聲望

聲望,一直是亂世爭霸的重中之重,畢竟有了名聲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有了百姓的支持,打起仗來無疑要輕鬆很多。比如曹操一開始就給自己打造了一個救世主的名頭,劉備也打著漢室皇室的名頭,天天嚷嚷著要匡扶漢室。孫策雖然不如前頭這兩位,卻也有父親留下的餘威。

孫策的父親孫權,本就是江東吳郡人,且自小在江東就頗有威名,靠著平亂髮家的他,先是參與平定了黃巾之亂、西涼之亂。董卓之亂時,但凡平定亂軍,必有孫堅這個積極分子的身影。所以在江東一直都是極為受人尊敬的人物,大家也親切的稱呼其為「

江東猛虎

」。而猛虎雖死,其餘威還在,因為孫堅的原因,孫策在江東人們的心中也有極大的歸屬感。

況且孫策的家族,本就是吳郡的大士族孫家,在當地具有極高的威望。畢竟東漢末年,士族就是地方上的土皇帝,得到了士族的相助,在當地簡直是如魚得水。不止是孫家,孫策在起兵之前,還特意拜訪了江東士族的領導人,張昭和張紘。得到了這兩位大佬的支持,就等於是得到了江東所有士族的支持,所以孫策平定江東,一路都是順風順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XgaanMBd4Bm1__YV9I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