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陪玩師生存現狀:兼職月入五千,新興職業仍需規範

2020-05-15   人民電競

原標題:遊戲陪玩師生存現狀:兼職月入五千,新興職業仍需規範

出品|人民電競

作者|蘆文正

編輯|Kevin

題圖|網絡

自2018年起,電競陪玩行業開始步入發展高速公路,最鼎盛時期有超過30家陪玩平台為玩家提供服務。2018年7月有數據統計表明,2017年7月-2018年7月有超過5億元融資流入了陪玩創業標的,投資機構中不乏紅杉資本、真格基金等明星機構。

如今又經過了幾年發展,中國電競市場急速擴張,同樣作為從業者的電競陪玩師們,過得好麼?

兼職三個月,月入五千靠什麼?

29歲的小懶是活躍在比心平台上的一名《和平精英》陪玩師。今年2月,由於疫情影響小懶有了更多居家賦閒的時間。本是一名IT行業從業者的他,經朋友介紹得知了比心平台正在招募陪玩師,他便決定去試試。

小懶玩兒的遊戲較多,從端游到手游都有涉獵,這是他成為陪玩的基礎。而且小懶把陪玩當作兼職工作,壓力也不會那麼大。

作為一名在陪玩從業者中相對更少的男性陪玩師,小懶認為性別並沒有對他造成太大影響。「男老闆和女老闆找我的比例差不多,男老闆大多的需求是上分,女老闆則是更在乎遊戲體驗和被照顧的感覺。對於一個陪玩師來說,基本的遊戲功底和高情商是必須的,良好的心態也很重要,不同性別的陪玩師,我個人感覺接單的時候沒那麼大差異。」

談及如何做一個合格的陪玩師,除了剛剛提到的素質,小懶還提到了一個關鍵因素:「要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比如找一個適合自己的遊戲,比如調整好自己作為陪玩師的心態。」

至於這個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小懶表示,人們對陪玩的理解參差不一,還會有一些消費者提出奇怪的要求。「只能說大眾對於陪玩的理解和認知還需要提升。」

網圖頭像與私下接單

需要提升的或許不只是消費者層面的。平台、陪玩師和消費者三方組成的市場,當然應該由三方共同負責。

消費者、從業者對行業的不正確認知,註定了行業距離成熟還有一定距離。在一些陪玩師做個人展示的社交頁面,不乏#你會一直迎合老闆嗎?#之類的話題,其中不乏正能量類似「我只是陪老闆們打遊戲,不能滿足老闆們奇怪的要求」這樣的內容,但也有諸如「我就是個陪陪,老闆讓幹嘛就幹嘛」之類的表態——這是種推銷自己的手段,看似無可厚非,卻有為了賺錢不在意個人尊嚴的嫌疑。

除了言語上的示好,社交頁面上也不乏陪玩師們個人形象的展示。只不過,這些給人強大視覺衝擊力的「顏值陪玩」,大多數是網圖。「我們沒必要用真實頭像,線上看的都是技術和遊戲數據,最多能聽一下聲音好不好聽,線下才會要求顏值。既然這樣,我們用網圖無可厚非。」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陪玩師如是說,「我在比心、帶帶和刀鋒上用的頭像都是網圖。」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使用「照騙」的行為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剛剛大學畢業的杜老四一個月要在陪玩這項消費上花費1000元左右,他本人就不是很在意陪玩師們的頭像是不是本人。「這和我們有時候會把明星照片做微博頭像一樣,我還挺能理解他們這樣的。而且這種行為增加了神秘感,感覺也沒什麼不好,畢竟網圖的顏值比大多數陪玩師的真實顏值都要高。我個人對陪玩師的性別都沒要求,何況是顏值,能帶我上分就行。」

也有人不喜歡這種善意的「欺騙」。網友「hello」表示,「打開各個陪玩app,我的附近全是美女,我就擔心人均喬碧蘿,這樣的擔心也會隨之影響我的遊戲體驗,還不如真實一點。」

平台自然對私單和網圖的問題也有意識。聊天過程中的舉報和屏蔽敏感詞,以及陪玩師和消費者們觸碰底線之後的教育,都會為平台的正規化保駕護航。但消費者和陪玩師,有些希望得到更多服務,有些希望賺到更多錢,當利益足夠多的時候,以平台現在的監管力度,或許不能管住他的服務對象們。

而當交易進入監管無法觸及的灰色地帶,若有負面新聞爆出,對於平台和陪玩市場都將帶來不利影響。

發展前景:平台護城河與用戶粘性

即便沒有灰色地帶,陪玩市場的發展也談不上一帆風順。天使投資人David在調研了市面上的一些入局不久處於野蠻生長階段的陪玩app之後發現了三個問題——

第一個是從業者流失的問題,雖說疫情加速了市場發展,但陪玩歸根結底是個低頻的需求。而且這個市場中「馬太效應」也存在,陪玩大神被消費者們搶奪的同時,還有很多「8元一小時」都無人問津的陪玩,他們並不能做到「兼職月入五千」這個水平,甚至有人一個月都沒接到過一單——如果腰部以下的陪玩師出現大規模流失,這個市場的總量就無法進一步擴展。

其次是護城河的問題。平台想要健康發展,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護城河迫在眉睫,陪玩平台的模式同質化嚴重,所有的護城河幾乎都建立在陪玩師的質量。這就像每一個健身房都有專業的器材,健身房的核心競爭力反映在健身教練身上一樣。但平台的核心優勢只能是人的時候,不可控因素便隨之增加了。

還有擴張過程中打價格戰的問題。作為一個中間交易平台,各個陪玩app想留住用戶除了靠吸納越來越多的優秀陪玩師,還要通過補貼、優惠等活動讓利給忠誠度並不高的消費群體——打價格戰到底能不能成功,這個問題在「百團大戰」「滴滴快滴之爭」和「摩拜對陣OFO」的案例中早就有了答案。

此外,David還表示,線下私約陪玩所引發的社會治安風險也需要警惕。「畢竟像滴滴順風車之類的較為成熟的商業模式都會存在治安風險,何況陪玩這樣一個新興事物。」

談及未來,David對這個行業持謹慎看好的態度。「問題客觀存在,但同樣不能忽視陪玩市場正在發展壯大,畢竟遊戲或者說電競已經成了年輕人的生活方式,陪玩平台方面本身也希望能夠合法合規地發展。我說的行業存在的問題,只是提醒創業者不要踩到坑,不是對這個行業的不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