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大型打臉現場:帶孩子帶到全家焦慮,用5招突破黎明前的黑暗

2020-04-07     媽媽充電屋

疫情帶來的長假成為很多父母的「打臉」現場。平常要工作,陪孩子的時間有限,所以孩子不好的習慣,不恰當的行為,都可以歸結成隔輩親的溺愛,歸結到父母陪伴的時間太少。

在這個超長的假期里,父母終於有時間陪伴孩子了,卻發現理想中的美好,在網課、作業和柴米油鹽的現實中顯得那麼不堪一擊。即使省去了在家、學校和課外班之間的奔波,減輕了很多負擔,家裡還是成了大型焦慮現場。

《老師請回答》這個節目的留言區,很多家長和孩子紛紛訴說心中的焦慮。有個媽媽說,每次吼完孩子就後悔自責,他還只是個孩子啊,更有焦慮家長在線求開學。焦慮的不只家長,還有孩子。有個小朋友說,我媽罵完我,我開始焦慮了。我媽焦慮了可以罵我,我焦慮了怎麼辦?

孩子的焦慮是受父母的影響,那父母的焦慮又是由什麼引發的呢?

01 宅在家裡也逃不脫的焦慮時刻

看看下面這兩種焦慮時刻,有沒有你的影子?

  • 朋友圈大型曬娃現場

孩子在自己玩,你在悠閒的刷手機,本來挺和諧的場景。突然,你刷著刷著朋友圈,看到一個來自你高學歷高智商的學霸朋友,居然在親自輔導他家孩子做作業,你頓時不淡定了。

大家都上班的時候,沒時間輔導孩子,孩子都是由老師和課外班老師輔導,好像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可現在呢?家長身兼數職,家長間的差距就決定了孩子的教學質量。

有的家長是英語專業,有的家長是博士,那他們家裡的孩子,這個假期的學習豈不是要飛上天了?再看看我的啞巴英語,吭吭哧哧的數學基礎,怎麼輔導孩子,這個假期可是輸慘了。於是,悠閒的自在變成了百抓撓新的不舒服。

  • 家長群里的踴躍打卡

除了朋友圈,還有一個容易導致焦慮的現場,就是形形色色的家長群。孩子班級的家長群,課外班的家長群,各種活動小組的家長群,粗略估計一個家長怎麼也得有五六個家長群。

家長群里,有老師布置作業讓打卡,有在群里上課,也有做手工美術活動示範的。看著群里彈出來的消息,再看看別人家孩子完成的作業,新的焦慮又湧出來了。似乎整個假期,別人家孩子都在學習做手工運動,自己家孩子就是玩兒、磨嘰和哭鬧。

02 疫情期間的焦慮是如何煉成的?

為什麼即使宅在家裡,也逃不脫焦慮呢?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 第1個原因是身份的錯位

在家期間父母扮演者多個角色: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是父母;監督孩子上課做作業,是老師;和老人一起生活,是子女;在家辦公處理工作,是員工或領導。這麼多身份加身,很容易因為身份的錯位導致性情暴躁。

這些角色里最容易混淆,導致焦慮的就是老師和父母。給別人家孩子輔導作業和給自家孩子輔導作業,心情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曾經輔導過初一的外甥女,她算錯13+7我不會暴燥,但我6歲的兒子算錯13+7我就會著急。給外甥女輔導作業,我把自己當成老師,給自家孩子輔導作業,我就是媽媽,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不是往我這個生產廠家臉上抹黑嗎?

  • 第2個原因是信息不對稱

什麼是信息不對稱呢?簡單說就是這個事情有100分,但你只看到了1分,你了解的跟實際情況是不相符的。

你在朋友圈裡,在家長群里看到「別人家孩子」的優越表現,「別人家家長」的盡職盡責,你就認為這一刻是他們生活的常態。但實際上最大的可能性是,曬在朋友圈裡的,是他們一天中唯一的高光時刻。

這就好比每個童話故事的結尾,都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卻永遠不會提「王子亂扔臭襪子」讓公主生氣的場景。

正是因為身份的錯位和信息不對稱,才導致本該在家享受天倫之樂的一家人生活在焦慮的煎熬中。

03 克服焦慮的5個對策,度過黎明前的黑暗

找到了焦慮的原因,我們就能對症下藥,找到克服焦慮的對策,讓這個假期變得更輕鬆更快樂,安然度過黎明前的黑暗時刻。

  • 利用名牌明確身份

針對身份的錯位,我們可以借鑑抖音里那些很像段子的做法,在孩子學習的房間門口寫上一年級2班教室,給自己和孩子貼上老師學生的標籤。

為了更有儀式感,可以跟孩子一起動手製作個性名牌。在需要以老師身份督促孩子學習和寫作業的時候,把寫有老師的名牌貼在自己身上,時刻提醒自己「我現在是老師,我要面對的學生跟我沒啥血緣關係,他不會也不能說明我生的不好」。

  • 創造條件滿足孩子的社交需求

同伴之間的關係,對孩子疏解壓力,獲得認同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疫情期間,孩子長時間宅在家,缺乏和同齡人間的溝通交流。我們可以給孩子創造環境,讓還有有機會跟同伴交流,釋放自己的壓力。

如果孩子有同一小區的玩伴,可以約著一起在小區里玩,一起聊聊天玩玩遊戲。現實中沒辦法一起玩的,可以跟孩子好朋友的家長協商,能不能每天讓孩子抽出十幾二十幾分鐘的時間聊聊天,算是給孩子換個環境,換個心情。

  • 「回」字法克服焦慮

在《老師請回答》里,北師大學生心理諮詢與服務中心的心理老師宋振韶,提出一個用「回」字克服焦慮的方法。

我們每個人面對的世界就像一個「回」字,但我們能改變的只是裡面的小框,對外面的大框是無能為力的。如果把關注力放在外面的大框里,比如每天都在愁世界和平,高考政策,環境惡化,虛無縹緲的未來可能帶來的變故,深深的無力感只會讓你越來越焦慮。

要克服焦慮,就要關注「回」字里的小方框,看自己能做哪些事情。比如因為作業問題跟孩子生氣,就想想我能做些什麼讓自己不生氣,比如去干點別的事情轉移一下注意力,看看孩子小時候可愛的照片,多想想孩子的好,反過頭來看是不是自己的要求太高,想想你小的時候是不是也有孩子類似的表現。

  • 做適度的體育運動減緩壓力

有研究表明,運動可以減輕人的壓力,運動之後的大汗淋漓,能讓人變得快樂。當你覺得家裡的氣氛比較壓抑,自己和孩子都處於焦慮的狀態時,可以適當做些運動,既能強健體魄,又能舒緩心情。

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運動,如果不知道做些什麼,可以藉助健身類的APP,按照上面的示範。也可以自己發明運動招式,比如跟孩子一起玩跳馬,玩大戰拍手之類的遊戲,這都是舒緩壓力減輕焦慮的好辦法。

  • 掌握跟孩子溝通的8字要訣

在跟孩子溝通方面,宋振韶老師提出8個字:關注、好奇、傾聽、欣賞

關注,是要把孩子的喜怒哀樂看在眼裡,而不是只看到孩子的作業和功課。

好奇,是只要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的問題。即使你覺得孩子的表現太怪異,也不要用大人的視角直接下結論。要用一顆好奇之心,探究孩子背後的需求。

傾聽,是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能聽得進去孩子說的話。很多時候大人跟孩子溝通,只是單方面輸出信息,毫不在意孩子的反饋。只有耐心傾聽孩子的話,孩子才會把心裡的話告訴你。

欣賞,是要學會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不管別人家的孩子多優秀,你要相信你家孩子也有屬於他自己別樣的優秀。他可能鋼琴不如別人級別高,但他喜歡彈琴,能享受音樂的美好;他可能學習成績不如別人,但他更能體諒父母的辛苦,更願意幫父母分擔,這些都是孩子的閃光點。

正如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


很多省份已經確定了開學時間,神獸歸籠指日可待。在這段時間裡,你肯定不是每天都開開心心,你會跟孩子有衝突和矛盾,你會有恨不得把孩子塞回肚子回爐再造的衝動,但無論如何,這段時光都是獨一無二的。

你會永遠記得和孩子朝夕相處的這些時光,你會懷念監督孩子上網課陪他他寫作業又當爹又當媽還當老師的日子。

如果你還是有克制不住的焦慮,不妨試一試文章中提到的5個克服焦慮的方法,給這段親子時光畫上一個圓完美的句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NGeW3EBiuFnsJQVYwl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