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超出正常規範的行為時,許多家長常常會理智跟著斷線,不自覺的對孩子吼叫起來。但其實這種處理方式,除了讓當下的狀況更難收拾(大人歇斯底里、小孩尖叫大哭),也未能達到親子溝通的目的。
習慣對孩子吼叫,易養成自我否定的消極態度
用吼叫的方式管教孩子,容易對孩子產生許多負面影響,包括:自我否定、悲觀、易怒、退縮、沒自信、敏感脆弱、暴力,甚至會出現極度討厭自己的消極情緒,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產生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所以,當爸媽面對孩子超出正常行為規範的行為時,可別讓自己也跟著失控,之後再來懊悔、挽救,傷害卻已造成。
改變聲調,讓親子溝通更容易達成
科學家及心理學家發現,當我們處理同一件事情時,如果改變聲調,則結局可能會截然不同。比起吼叫方式管教孩子,他們更建議,大人在事情發生時應先冷靜,然後試著改變聲調,用低聲教育的溝通方式,孩子將更容易接受爸媽說的話。
到底低聲教育有哪些優點呢?
當爸媽降低聲調與孩子溝通時,相對較能控制自己情緒,讓心情較平和,避免因為憤怒而說出傷害孩子的話。
講話時壓低聲調,比起飆高的聲調更能讓人專注及理智。因此說出的話較是經過思考過,而對方也較願意傾聽。
當爸媽用低聲調溝通時,孩子的情緒不易被激起,甚至可能被壓下,進而減少發怒及互相攻擊的對立狀態。
大人用低聲教育,等於也在樹立孩子處理情緒的學習典範,未來孩子遇到情緒問題時,便會模仿爸媽平穩的情緒表達方式。
掌握溝通3原則~尊重孩子、注意措辭、清楚說明
其次,在跟孩子溝通時,應掌握三個原則:
1.在尊重孩子的原則下,與孩子溝通。
避免在人前指正孩子,私下溝通會比在眾人面前講更能尊重孩子,同時溝通時應就事論事,不要藉此發泄自己情緒。
2.注意語氣跟措辭
如果爸媽已經做到了降低聲調,那表示已經成功了一半,接下來便是溝通時的語氣跟措辭。比如:『你每次都…』、『你就是不乖』、『我被你氣死了』、『你再做試試看』……,這些爸媽經常脫口而出的話,往往比較像是發泄情緒,而非指正孩子的行為。建議用:『媽媽很愛你,但你剛剛故意推妹妹的行為,讓我覺得很難過』。
3.確實說明你要孩子改正的部分
用孩子能理解的說法,跟孩子好好說明希望他們改進的行為,比如:『每天睡覺之前,你要把拿出來玩的玩具,都一一歸位或放入玩具箱內,然後才能去睡覺,沒收好就去睡覺,隔天就不能玩玩具』。清楚說明期望及獎懲,可幫助孩子掌握行為改善的重點,讓親子溝通更能達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