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放下無謂的爭執,不爭不理不計較

2019-11-13     心成一閱


1

不爭,自有天地



在南美洲,有一種小鳥叫翠波鳥。

這種鳥雖然美麗,但卻每天看起來都無精打采,很是疲憊。

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翠波鳥雖然小,但它的鳥巢卻是身體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為了解開不解之謎,一名動物學者進行了一次實驗。

他將一隻翠波鳥放到一個籠子裡,並觀察它的築巢過程。

可令他沒想到的是,這隻翠波鳥並沒有建很大的巢,而是只建了一個容下自己身體的巢,就停工了。

這位學者很是不解,這和森林裡的鳥巢相比也小太多了。

於是,學者又捉來另一隻翠波鳥放在籠子裡,想看看它築巢情況。

這一次,情況發生了很大巨變。

新來的這隻鳥剛放進籠子裡,就開始大力築巢。

而原本停下來的那一隻呢,看到這個場景後,也開始瘋狂築巢,兩個巢穴都越建越大。

幾天過後,兩隻鳥都明顯疲憊不堪,損傷了大部分的元氣,兩敗俱傷。

其實,這又何嘗不是我們某些時候的真實寫照呢。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為了一些事情,和別人爭得頭破血流。

爭到最後,快樂沒了,幸福沒了,只剩下煩惱、埋怨、痛苦...

人生短短一輩子,有什麼值得爭的呢?

和愛人爭,弄傷了感情。

和朋友爭,爭淡了友情。

和不同層次的人爭,容易引起戰爭、災難。

爭輸了,丟了面子,傷了自己的心。

爭贏了,丟了感情,得不償失。

和庸俗的人爭,爭來的只會是煩惱。和三觀不合的人爭,爭來的只會是難過。

楊絳先生說,我不爭,我誰都不屑爭。

不爭,是楊絳先生一輩子的主題。

不爭,才能守住內心的安寧。不爭的人生,才最耀眼。

人生在世,有些人爭不來,有些事不必爭。

不爭,是因為好的人生不需要比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

正如林語堂所言:

不爭,乃大爭。不爭,則天下人與之不爭。

水不爭,自由自在。天不爭,百鳥盡歸。不爭,自有世界,也自有境界。

2

不理,是最美的清高

台灣作家余光中和李敖,兩人曾是出了名的不和。

李敖,曾多次在不同場合貶低余光中。

最讓人關注的是,李敖曾在一檔節目上,公開稱余光中為「騙子」,說他有嚴重的人格問題,而且文學水平也比自己差得多。

為此,很多人都為余光中鳴不平。

面對李敖一而再的詆毀,余光中始終沉默不語。

後來,有記者問余光中:「李敖天天找你茬,你從不回應,這是為什麼?」

余沉吟片刻答:

「天天罵我,說明他生活不能沒有我;而我不搭理,證明我的生活可以沒有他。

我的文章到底如何,讀者自然會有評價,不需要我自己來辯解。

李敖好鬥,愛找人家麻煩,我不理他,他就會消停。」

余光中表示,每個人的認知不一樣,爭辯再多也沒用。

與其把時間浪費在口舌上,不如把更多精力多放在寫作上。

畢竟,懂你的人不需要解釋。而不懂你的人,也不會相信你的解釋。



我想起了寒山和拾得那段震撼古今的對話:

「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如何處之乎?」

「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是啊,我們無法阻止別人說什麼,但我們可以選擇沉默。

正所謂,靜水深流,高人不語。

不理,是最美的清高,是最具風度的反駁。

不理,是一種處世的哲學,用得好時,又是一種藝術。



不爭、不理,人生大智慧也。

3

不計較,是一種修養

曾國藩,被後世譽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完人。

他的一生,受到後人很高的評價。

時至今日,他的家族依然興旺發達,人才輩出。

這一切,都離不開他為人處世的哲學——不計較。

當年,曾國藩平叛有功,升任二品大員。

按照當時的制度,官員升任二品後,應該把乘坐的藍呢轎換成綠呢轎,以彰顯身份。

但一向不喜張揚的曾國藩覺得沒必要,於是沒讓僕人換。

一天, 他乘坐的藍呢轎在一條窄巷裡遇到一頂綠呢轎。

由於躲閃慢了,惹怒了對方的僕人。

還沒等曾國藩說話,對方的僕人氣勢洶洶跑到轎子前,將曾國藩拖了出來。

綠呢轎也將轎簾也掀開了,那轎中的高官想看看誰那麼大膽,敢擋他的道。

這一看,可把那人嚇壞了。心想,這下自己完了,肯定吃不了兜著走。

於是,跪倒在曾國藩面前,不斷地磕地,連聲說:

「大人贖罪,大人贖罪!」

曾國藩一看那人,原來是三品官太常寺卿穆同。

雖然受到如此侮辱,但曾國藩並沒有生氣。

而是一把扶起這位官員,安慰他不必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他不會計較。

曾國藩的不計較,不是懦弱,而是大度。

正是因為他事事不計較,才成就了一代名臣的佳話。

不計較,就不會樹敵太多,陷入無謂的戰爭。

不計較,就不會被瑣碎的事情所煩擾,影響自己的心情。

不計較,就可以更好的專注自己,做想做的事。

《菜根譚》有言:魚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鳥乘風飛,而不知有風。

魚在水裡自由自在暢遊而能忘掉水的存在,鳥乘風飛行而可以不必知道有風的存在。

人之一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如果事事計較,那生活就很難有快樂。

正所謂,心若計較,處處都有怨言。心若放寬,時時都是春天。

每個人都有不足,很多時候,放下別人的錯,才能解脫自己的心。

正如那句:心寬一寸,路寬一丈。

若不是心寬似海,哪來的風平浪靜。

人生的高度,不是你看清了多少事,而是你看輕了多少事。

不爭,自有天地;不辯,自有智慧;不聞,人生清凈;不計較,方能自在。

當你放下無謂的爭執,不爭不理不計較,人生自會豁然開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JvXZW4BMH2_cNUgc7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