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軍 一位法官生命最後的28天

2019-09-02     最高人民法院

​​李慶軍 一位法官生命最後的28天




李慶軍是2018年立案二庭辦案最多的法官,近3年來他主審案件217起,無一錯案和上訪纏訴。

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供圖


​河南濟源市邵原鎮北李窪村,坐落在太行山與王屋山之間。

​李慶軍是村裡的第一個大學生。從小學、大學,一直到研究生,他人生的前29年,刻苦、努力。後25年,一步一個腳印,從省高院書記員、助理審判員、審判員,到賠償辦、審監庭、立案二庭等業務庭的領導。

​他的故事平凡普通,但寫滿了他對工作的熱忱、對家庭的擔負和對疾病的抗爭與隱忍。

​生命最後的28天,一幕一個節點,映照著他54年人生的樣子。


9月2日手術前的13個電話

2018年9月2日,李慶軍躺在臨時安排的病床上,換腎手術馬上就要進行了。他做著透析,估摸著同事差不多到了法院,開始打電話。

​電話撥給法官助理王衛霞:「我身體不舒服,需要住院治療十天半月的。咱們手裡的30件案件,你先閱閱卷,看看有沒有調的可能。如果調不了,我出院後再處理……」

​簡訊發給審判團隊成員任方方:「我要休息一段時間。禹州電纜案,6日以後聯繫當事人讓雙方再談一次,調不成還按原定方案辦。卷在柜子上。」

​手術前,李慶軍打了13個電話,全部關於工作交接。

​他已經開始計算術後回歸的時間,大概半個月,痊癒後他可以放鬆些,去趕下時間。

​2014年,李慶軍確診為尿毒症。

​這幾年,他時常被各種複雜的情緒支配,日記本里記錄著不為人知的壓力。「有種比較明確清晰的預感,身體要出大事。」「我不願讓親人為我身體擔憂,給他人帶來精神壓力。我儘可能地弱化自己的病情,裝作若無其事。」「這有點自欺欺人。我仍然想像常人一樣享受美好的生活」。

​2018年9月1日,一個普通的周六,李慶軍加班到晚上6時30分。回家沒多久,醫院打來電話:腎源來了。

​他等了好久,決心抓住這個機會,可以在法院繼續再乾上幾年,沒想到人生倒計時器卻悄悄走針了。

​手術完兩周,多年好友、河南省高院立案二庭原庭長卜發忠和愛人去醫院看他。兩人說著說著又談到了工作。

​「那個案件已經調解了兩次。我們爭取再調解一次,我已經跟助理任方方交代了。我出院以後再組織雙方調解一次,真要不行,那該怎麼判怎麼判。」卜發忠清楚地記得,那天李慶軍一直在說,甚至把出院後的工作都做了打算。

​卜發忠愛人在旁邊急得直跳腳,「我們是來看病人的,不是來談工作的。」

9月9日「我不就懂點法嗎,能幫就幫一把」

9月9日,李慶軍從重症監護室出來第三天,還處在高危監護期。他躺在病床上接電話,妹妹李鳳蓮急了,「哥,醫生不讓接電話,你有多大的事打那麼長時間的電話?」

​「沒事兒,是咱村的戰勝,凡是打電話的都是遇到了困難,我不就懂點法嗎,能幫就幫一把。」李慶軍就是村裡鄉里的普法大使。

​他從來不會忘記,自己是從小山村一步步走出的法官。

​1982年去上大學,李慶軍和叔叔兩個人步行了60多公里,從北李窪村走到了濟源火車站。

​那是物資匱乏的年代,父親落下殘疾,作為家中的長子,李慶軍從小就擔負了許多責任。

​他的學費是從山上挖藥材掙來的。發小翟立新還記得,有次下著雨,他去和李慶軍商量說不上山了。那天李慶軍家做了一次饅頭,「慶軍說好吃的都吃了,不去太可惜了,我們就背著饅頭上山了。」

​山上林木多,下了雨葉子上積了許多雨水,砍樹的時候,嘩啦啦地往下落,打濕了兩個人的衣服和鞋子。

​早年的艱辛讓李慶軍更懂得弱勢群體的不易。

同事們記得,李慶軍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越是扛著麻袋、大包小裹來省法院開庭的當事人,越要傾注更多的心血和注意力。」

家裡裝修時,李慶軍交待客廳不鋪木地板,一定要鋪地磚。老家的鄉親們有事經常到鄭州找他,李慶軍的家就像是個中轉站。妻子馬鳳實說:「李慶軍說老家來來往往的人多了,鋪木地板容易壞、容易髒,讓來家裡的老鄉換鞋怕傷了他們的自尊。」

9月18日「不要怕,法律是公正的」

情況時好時壞。9月18日,李慶軍看到了前一天的未接來電,回撥了過去。

​同鄉李曉蓮覺得遭受了法律的不公,因為幫朋友擔保貸款,朋友無法償還後被扣了公積金。「我覺得不公平,我就給慶軍打電話,打了兩次沒有接,我想可能是太忙沒時間。」

​李慶軍盡力地給李曉蓮解釋,「慶軍告訴我要通過正確渠道再追訴借款人,跟我解釋了情況。他說,『不要怕,法律是公正的,會給你解決問題的。』」李曉蓮回憶道。

​李慶軍對法律原則、對公平有執著的堅持,這讓他經常「得罪」老鄉。

​侯懷樂和李慶軍是高中同學,2004年侯懷樂的侄子承包了一項工程,工程隊一位農民工從房頂摔落成重傷。「對方告到濟源法院,法院判決的賠償數額較大,我侄子沒辦法接受,找到我,讓我幫忙找省高院的同學通融通融。」

​兩人到鄭州找到李慶軍,說了案情,李慶軍認為法院判決合情合理。「慶軍說,『如果你讓我給地方法院打招呼,這個不合情理,我也不會這樣做。我可以就這個情況給你分析下,可以從哪幾方面得到對方諒解。』」侯懷樂回憶道。

​談了一個小時,沒得到想要的答覆。回家路上侯懷樂侄子抱怨:「還說和李慶軍關係不錯,現在也是白跑一趟。」侯懷樂也是一口悶氣憋在心裡。時隔多年,再說起這件事,侯懷樂回過味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好長一段時間我才想通。」

​山溝里走出了省高院的法官,是了不得的事情。這些年人情往來,家鄉的、親戚的案子、一件件託付在手裡,李慶軍既要顧及傳統鄉村的人情世故,還要堅守法律的準繩,有時候也為難。他能做的就是,說清楚是非曲直,用最直白樸素的語言把法條講給鄉親們聽。

​與李曉蓮的通話末了,李慶軍提醒李曉蓮注意身體。「我也埋怨自己為什麼要給慶軍添麻煩,慶軍心好,誰的忙都要幫。」這是兩個人最後的通話。

9月28日生命的最後一天

李慶軍的病情惡化了。2018年9月28日上午8時9分,李慶軍的生命定格在這一刻。

​生前,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大口喝水。因為腎功能差,他需要嚴格控制每日攝入的水分。

​「有時候開庭開一個多小時,慶軍一口水都不喝,因為不喝水,舌頭髮干,就說不成話。他有時候嘴張得可大,把舌頭抻著,然後活動活動。」河南省法院民四庭副庭長王春娥告訴記者。

​「他專門買了小杯子喝水,他跟我說,真羨慕你們啊,可以大口大口喝水。」說到這,馬鳳實止不住心疼。

​「他總對我說,我不是想隱瞞自己的病情,是不想生病了受到照顧。現在法院案件多,大家手裡都有一堆活兒,如果院領導知道了就不會讓我這麼拚命地辦案,其他人辦案的壓力會更大。」馬鳳實回憶。

​從小接受的教育、經歷的事情,讓他對苦難的忍耐力極強,他是最不願意開口求人幫忙、拖累別人的。​

李慶軍是2018年立案二庭辦案最多的法官,近3年來他主審案件217起,無一錯案和上訪纏訴。

​2018年10月11日,省高院黨組決定為李慶軍追記個人一等功。2019年4月30日,人社部、最高法追授李慶軍「全國模範法官」稱號。2019年7月26日,河南省委追授李慶軍「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並和最高法院在河南省鄭州聯合召開表彰大會。​

記者:王俊

來源:新京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ED682wBJleJMoPMkH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