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同年七月,元朝滅亡,元朝最後一位皇帝逃到了草原之上。為了徹底消除蒙古人對明朝的威脅,朱元璋多次派兵北伐。其中,徐達、李文忠、馮勝、藍玉等人都曾帶兵出征漠北,多次輪番攻打,蒙古人一再敗退,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蒙古人已經不敢南下牧馬了。在洪武五年,有一位將領在北伐時期雖然立下大功,但卻差點被朱元璋問罪,此人就是馮勝。
馮勝,原名馮國勝,朱元璋起兵之初,路過定遠,有一位叫馮國用(下圖)的人前來投奔朱元璋,朱元璋看他的穿著打扮,像一個書生。便調侃說:「閣下是來我軍中握筆的嗎?」馮國用回答說:「不可以貌取人,我可以助將軍平定亂世。」朱元璋大喜,留馮國用在身邊做宿衛長。馮國用還帶來了一位年輕人,就是他的弟弟馮國勝。
馮國用有徐達之謀,也有常遇春之勇,在朱元璋麾下所向披靡,深得朱元璋信任,可惜的是,4年後,馮國用暴病而死,沒能死在戰場上,頗為遺憾。馮國用死後,朱元璋開始重用他的弟弟馮國勝。在和陳友諒的龍灣之戰、鄱陽湖之戰中,馮國勝都是一馬當先,立下大功。在攻打張士誠時,馮國勝的功勞僅次於常遇春。朱元璋稱帝後,封馮國用為宋國公,是當時僅有的6位公爵之一,和徐達、常遇春並列。為了避朱元璋的諱,馮國用把「國」字略去,從此改名為馮勝(朱元璋字國瑞)。
洪武二年,常遇春去世後,在當時的朱元璋心中,馮勝的軍事作用僅次於徐達,因此在洪武二年、洪武三年、洪武五年,馮勝都被委以重任,作為剿滅元朝遺兵的主力。 洪武五年,朱元璋派馮勝從蘭州北上,馮勝帶兵直搗草原,正遇元軍主力,馮勝出其不意,俘虜兩萬敵軍,牛馬十餘萬匹,還有大量金銀。馮勝取得大勝,心生貪念,他在給朱元璋報捷時,只說自己俘虜兩萬敵軍、十萬匹牛馬。並沒有提及還有大量的金銀,因為馮勝想占為己有。
自古以來,立功當然要獎賞,但貪污就是另外一個概念了。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後,就在積極組建自己的特務系統,馮勝的這種小動作,沒能瞞過朱元璋。等馮勝班師回朝,朱元璋下旨誇獎西北將士。而且,在誇獎馮勝時,特意提到「祭遵為將,憂國奉公;曹彬平江南,所載惟有圖書。」(出自《明史紀事本末》)。
祭遵是東漢光武帝劉秀麾下的一名大將,而曹彬是宋太祖趙匡胤麾下的名將,馮勝認為,朱元璋把自己和祭遵、曹彬相比,是在誇獎自己,於是沾沾自喜。不料,御史中丞劉伯溫卻私下提醒馮勝,劉伯溫說:「將軍恐怕是生了貪念,一時糊塗做錯事情了吧?如果此時再不請罪,恐怕就來不及了。」
馮勝一聽,臉色突變,他貪污金銀的事情,只有心腹之人才知道,劉伯溫竟然憑朱元璋的聖旨猜出自己貪污。馮勝左思右想,終於明白其中的道理:原來,朱元璋提到的祭遵和曹彬,都是有典故的名人。祭遵幫劉秀打天下,戰功赫赫,但他清廉自守,被後世傳頌。而曹彬在北宋也是一位清廉的將領,曹彬在平定江南時,其他將領都搶奪金銀,曹彬卻只帶回來幾箱子書籍。朱元璋並不是把馮勝比作祭遵和曹彬,而是用祭遵和曹彬的故事諷刺馮勝。
馮勝十分羞愧,進宮向朱元璋請罪,交出了自己所貪污的金銀,朱元璋沒有怪罪馮勝。只是在賞賜西北功臣時,唯獨不賞馮勝,算是對他的懲罰。實際上,朱元璋早就知道馮勝貪污,只是不想讓馮勝太難堪,因此才選擇用這種方式敲打馮勝。好在劉伯溫提醒得及時,馮勝亡羊補牢,為時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