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能夠幫助清朝崛起,同時也能夠讓他們覆滅

2019-10-17     高廣銀

明朝洪武時期,整個朝廷的兵力達到180萬,永樂年間更是達到280萬,即使兵力最少的萬曆年間也有120萬人,這麼多的兵力怎麼會被清朝給打敗了呢?要知道當時滿清入關的時候,整個兵力也不過18萬人,除了李自成起義、吳三桂叛逃這些偶然因素外,最大的原因是滿清的漢化,大量任用漢人,熟悉漢人的文化,漢人的制度,吸引更多的漢人加入。同時運用儒家一套文化制度體系,迅速掌控儒家的意識形態,掌握了正統地位,從而統治中原280多年。

滿人漢化

明朝為了加強邊防,無論是關內的防務還是關外的防務,都由軍戶來擔任,後期這些軍人的糧草也不再是由國家統一運送,採用「鹽引」的制度,利用商人們把糧草運送的到邊境,換取鹽引,這些商人拿著鹽引,在產鹽區去兌換食鹽,進行售賣。從春秋戰國,食鹽一直是國家壟斷專營,因此利潤非常高,很多商人依靠販賣食鹽大發橫財。

其中山西晉商就是這樣一批商人,他們也是最早與女真等少數民族打交道的商人。這些晉商不僅僅為滿清提供情報支持,讓滿清對明朝的行政機制、邊境政策非常熟悉,而且還為滿清提供財力支持,清朝入關之後,同樣給予晉商超額回報。

明朝關外邊境的軍戶大量逃離,而留下的只有貿易往來的商人。在努爾哈赤建立早期八旗的時候就有近5萬戶的漢人,他們有些與滿族的貴族通婚,其中康熙母親就有漢族的血統;有些成為了滿人的奴隸,被叫著「包衣」,和蒙古奴隸制度相似,包衣是每個家庭的私有財產,曹雪芹的祖上就是清朝的包衣。

但是努爾哈赤對女真的漢化卻非常在意,因此把漢人當作屠殺,奴役的對象。到了皇太極時期,對漢人政策有所轉變,而且為了制衡女真宗親貴族的勢力,引進科舉制度,從漢人當中選拔了近200名官員。

女真仿效明朝建立六部,並且將六部置於八旗之上,因此女真就初步引入了漢人的政治制度。1629年,當皇太極占領北京之後,他親眼目睹了漢人社會生活方式,要求「就學者既眾,我等將成禮儀之邦。」,開始讀漢人的《資治通鑑》等書。

同時皇太極也清楚,如果過度漢化,這些清朝人可能失去了戰鬥精神,就像先輩金朝一樣,在漢化以後完全墮落,戰鬥力直線下降。皇太極要求滿族這些親王,貝勒爺不能學習漢族人的寬袍,而且也不能蓄頭髮,以方便馬上騎射,穿戴盔甲。

漢人綠營的崛起

清軍入關之後,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包括前期吸納的漢族人,軍隊人數也沒有超過18萬,如果算上駐防的這些軍人,能夠入關的軍人更少。這樣的軍力在面對李自成的殘部以及南明政權,還有各地方的軍閥武裝,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於是滿清就整編了明朝的軍隊,並把這支軍隊稱為綠營兵。當然打仗的過程中,八旗兵還是絕對的主力,但是面對幅員遼闊的疆域以及四處崛起的軍閥,八旗軍往往是疲於奔命。針對這一情況,皇太極不得不大量招募漢人軍隊,並且編入綠營當中。

到了順治時期,整個綠營的兵力已經達到80萬,而且在攻打南明政權以及進攻西南地區的時候,成為絕對主力。這些滿族騎兵以及蒙古騎兵,發揮不了他們騎兵的優勢,尤其西南的丘陵地帶,叢林當中,非常不適合騎兵作戰。

並且當時綠營當中有一支火槍隊,這支火槍隊配備了葡萄牙的火繩槍,俗稱鳥銃,是當時最先進的武器。除了鳥銃之外,這支綠營在明朝時期還引進了口徑130毫米的紅夷大炮,還有小型的弗朗機炮,在早期與努爾哈赤戰鬥中,就讓他們吃盡了苦頭。

順治十六年,鄭成功依靠海軍力量,打算偷襲南京,在這次戰鬥中,就是漢人組成綠營成功擊退了鄭成功。從此鄭成功再也沒有組織有效的進攻,退守台灣,反清復明也失去了主心骨,推翻清朝的最後一絲希望破滅。

這些漢人軍隊組成的綠營,不但在特定戰場、武器上有優勢,他們的綜合戰鬥力也很快超過當時的八旗。康熙十三年,在平定三藩的岳陽之戰當中,當時讓八旗部隊去切斷吳三桂的水路糧道,但是八旗不適應水上作戰,百般推諉。後來讓八旗攻城的時候,結果這批八旗軍人也不敢衝鋒。後來滿族人摸索出了一個戰術,那就是讓漢人的綠營打先鋒,八旗跟在後面。

其實很簡單,八旗在進入中原之後,慢慢腐化墮落,戰鬥力不斷下降。到了長江以南之後,八旗更是難以適應南方的天氣,成了漢人綠營的點綴。比如在乾隆五十二年,鎮壓台灣林爽起義,參加的八旗兵不到100人,後來一系類戰鬥中,也是以綠營為主力。

漢人綠營的衰落

在康熙乾隆年間,當時清朝綠營的兵力在60萬左右,而八旗不到20萬,雖然滿清在不斷的漢化,但是時刻沒有忘記提防漢人,提防綠營,那麼清朝是如何限制綠營呢?

一方面是化整為零,把各地方駐防的綠營分拆成小的建制,比如四川駐防的一個綠營,按照編制是1萬人,後來康熙朝把這些綠營部隊分拆為4個小的軍事單位。另外把重點的防務工作交付給了八旗,綠營只能用來維護本地治安的工作,從分配任務上限制綠營。發展到後來,綠營還有護送漕運、看守黃陵、抗洪防災等職責,類似於今天的工程兵,不但要修建道路,而且還要維護河堤碼頭等工作。

不僅如此,還在武器上也限制綠營,尤其是火器上。每個八旗都有一個火器營,而綠營卻不設這個編制。雍正年間,兵部改革了全國軍隊的武器編制,規定綠營兵一律以鳥槍、弓箭、藤牌為主要武器,以前手裡拿長槍、大刀、三眼銃的步兵,都改拿鳥槍了。這樣的鳥槍兵大致占綠營兵力的50%。

這些都不是綠營衰落的主要原因,綠營的衰落還與當時清朝白銀外流有關。中國本土的銀礦非常少,主要分布在雲南,更多的是依賴進口。當時主要進口來自東南亞、日本,還有西班牙。所以清政府的白銀是不受控制的。

在18世紀初期,歐洲各國的白銀是流入中國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的銀對金的比價比較高,同等的白銀在清朝能夠購買更多的東西,因此很多歐洲商人把墨西哥的白銀輸送到中國。但是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拿破崙入侵西班牙,而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紛紛起義,導致輸入中國的白銀減少。

而且隨著鴉片在中國的銷售,大量白銀流出,從而導致了清政府實際薪餉縮水,很多士兵的工資用銅錢來支付,當時銅錢與銀子的官方比價是1000:1,但是實際匯價達到2500:1,當時八旗兵幾乎都發不出兵餉,更不用說漢人的綠營了。

漢人勇營的崛起

勇營是指招募的鄉勇,地方上為了應對白蓮教起義設立的,朝廷的八旗、綠營發不出薪水,戰鬥力下降,所以只能依靠本地的鄉勇。鄉勇和綠營有什麼差別呢?其中最本質的差別就是,綠營是朝廷的軍隊,而鄉勇是地方上的部隊,而且鄉勇兵餉比較低,養這樣一支隊伍可以節省很多錢。

當時綠營管理制度上,也限制了其發展。當時滿清為了限制漢人軍隊,所以招收每個綠營兵都需要兵部核查,而且手續繁雜,批下來已經猴年馬月了,所以從手續上根本無法獲得審批。另外這些鄉勇保護的是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作戰自然英勇。

這就造成了惡性循環,各地把本應該分給綠營的錢,都挪用徵集鄉勇了,而綠營又發不出薪水,也慢慢就被淘汰了。比如在太平天國時期,安徽、浙江、江蘇等省份綠營已經沒有建制。當時很多省份拖欠綠營的薪水都已經達到5年以上,因此很多地方的綠營都只是掛個虛名。

綠營因為兵權屬於朝廷,軍餉、糧草、調度等都掌握在朝廷手中,即使很小的兵力調動也都需要朝廷批准,將領領兵之後,兵不隨著將領走,這就導致了兵不認識將,將不熟悉兵,所以戰鬥力下降。而勇營當中,軍人都是逐級招募的,只對上一級將領負責,將領到哪兒,士兵就到哪兒,幾乎成為自己的私人武裝力量,朝廷完全掌控不了。

這些地方上的將帥,獲得了總督、巡撫的地位,他們不但擁有兵權,而且還掌握了地方上的財政、民政的事務。其中的代表就是曾國藩的湘軍,以及李鴻章的淮軍,但是這些依靠募兵徵集而來的漢人軍隊,幾乎為了錢打仗,沒有任何榮譽感,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時候,就到處搶劫。在甲午戰爭時期,李鴻章的淮軍在朝鮮和土匪沒有兩樣,因此朝鮮百姓對淮軍評價也很差。

因此在甲午戰爭時期,老百姓認為軍隊就是土匪,沒有覺得戰爭和自己有什麼關係。當時有句俗語「匪來如梳,兵來如篦」,意思是土匪來了像梳子一樣,把老百姓的財產搜刮一遍;而這些軍人來了,就像篦子一樣,比梳子更密地再梳一遍。這些當兵的比土匪還要厲害,民眾沒有國家的概念,士兵又比土匪還可怕,當時的清朝當然打不過洋人了。

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的清朝,能確立長達兩百多年的統治,並且把中國傳統的帝制模式推向一個新的頂點,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漢化,充分利用漢人的力量。但是清朝末年,外敵入侵,卻對漢人鄉勇失去了控制,從而進一步加速了清朝的覆滅。

參考資料:

魏斐德《洪業:清朝開國史》

林滿紅《銀線:19世紀的世界與中國》

如轉載請聯繫:pldbxslp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6d82m0BMH2_cNUgmxR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