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位於廣東省的中西部,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生態環境造就了肇慶得天獨厚的自然風景。位於肇慶市區的七星岩景區堪稱是肇慶數一數二的奇觀異景,這裡常年青山為伴,綠水相陪,共同勾勒出構成了一幅山水兼具、壯麗秀美齊備的絕美畫卷。這幅畫卷宛如一面純天然的綠色屏障,把外界浮躁的世界盡然全數屏蔽,唯有安逸與平靜留給了七星岩這片凈土之中。景區內的溶洞奇觀神秘莫測,湖光水色旖旎動人,人文價值令人驚奇,但凡是去過七星岩景區旅遊過的人無不對七星岩景區好評有加,更是稱七星岩為「嶺南第一奇觀」。
七星岩因七座石灰岩峰排列狀如天上北斗七星而得名,以峰林、溶洞、湖泊、碑刻、寺觀為主體景觀。初見七星岩,迎面的清風帶走了盛夏的炎熱,環顧四周,四面青山環繞,一汪碧水如同綠寶石一般鑲嵌其中,七星岩景區整體由五湖、六崗、七岩、八洞而組成,其中的五湖是由20多公里的堤壩平分湖面形成,在岸邊肉眼平視這五大湖只覺得水很綠,看似稀疏平常,甚至看不出有什麼明顯的差距。但當站在景區內的山丘之上俯瞰這五大湖的時候,一切就發現了變化,就在這窄窄的一條堤壩之間,五大湖卻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每個湖泊之間因陽光的折射不同而呈現出不一樣的色彩。
清晨時分太陽初升,陽光從東方照進湖面,靠近東面的湖水在陽光的照耀下變得清透,泛著耀眼的光芒。而每逢午後,陽光從湖面正上方傾撒於水面之上,五大湖便有了更明顯的差異,堤壩左邊的湖水深邃如墨玉,而堤壩右邊的湖水清澈如明鏡,人行走在岸邊,透過倒影而映,彷佛行走在明鏡之中。最美觀賞湖水的時分應當屬夕陽西下,這時的五大湖泊才盡顯金光閃閃的韻味,聽聞那時的美景頗有一番「天長落日遠,水凈寒波流」 的意境。這一次肇慶之行,因時間的原因遺憾錯過那番美景。也是為下一次前往七星岩觀賞日落之美做了一個鋪墊。
七星岩之美,美在它鬼斧神工的溶洞奇觀,七星岩所有洞穴中最值得觀賞的當屬石室洞,這個洞穴是七星岩整個景區中最早開發也是景觀最為豐富的一處洞穴。石室洞屬於岩內有洞,洞中有湖。由龍岩洞,碧霞洞和蓮花洞組成,初近石室洞之時便會感覺到深山之中獨有的涼意,耳邊則是迴響著洞內涓涓細流的窸窣聲音,還未近身細細觀賞它的風景,就已經能體驗到這裡舒適宜人的溫度。入洞先是步行參觀,然後在搭乘一艘小舟觀賞。
進入石室洞內一眼便可見一個玉石大堂伸展在面前,置身其中,一種「別有洞天」的感覺油然而生。石室洞洞口雖高僅2米,但洞內穹隆寬廣,頂高達30米左右,石乳、石柱、石幔遍布其間,形成一個個令人目不暇接的天然景觀。這裡本為窟窿大岩洞室,窟窿卻最高處達30多米,隨著時間的流逝,在這個巨大的窟窿旁邊生長了許多千奇百怪的溶洞石頭,整個洞穴內還有許多身形高大的岩柱佇立於洞邊,沿著岩柱下的石板小路慢行,沿路都可見許多摩崖石刻,多數石刻到如今都已屬孤品,在廣東的石刻都是以唐代的為貴,而在石室洞中,唐代的石刻多達4幅。其中最珍貴的當屬「璇璣台」的石刻走廊,在這條走廊上有多達四百餘幅四百餘幅摩崖石刻,因此這裡也稱為「千年詩廊」。
千年詩廊早在隋唐年間就已經成為了遊玩聖地,來此處觀摩的遊客不乏當時的文人墨客。許多文人在欣賞完這片詩廊之後都為之震驚,更有甚者在此靈感湧現,也在石壁上留下了值得被永世流傳的刻句,其中的珍品囊括了唐代李北海的楷書大作《端州石室記》,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碧虛銘》,明朝大畫家張文熙寫的「第一洞天」大字等等252個石刻作品。當欣賞千年詩廊這個石刻天然博物館之時,就如同走進了歷史畫卷之中,石壁上刻下的每一首詩,每一幅字,都講述著刻寫作者那個年代的故事,它們見證了時代特點以及寫作風格,而這些東西影響著當代人的文化素養和知識面的寬窄,所以把千年詩廊形容成詩句的活化石毫不為過,這裡是十足有意義的人文景觀!
石室洞內的碧霞水洞也是一大稱奇之處,這個岩洞最大的特點是冬暖夏涼,猶如自然空調,是一個極具特色的噶斯特地貌岩洞。水洞需劃小舟方可進入,一百多米的水洞之中有著千姿百態的鐘乳石奇觀,坐於小舟之上,視線之內都是生長得特別奇妙的鐘乳石。俗語有言,「三分形象,七分想像」,在這裡看溶洞看得就是它的「形」,有些鐘乳石形態比較直觀,比如拔地而起的石筍直擊洞頂,然後被被金黃色的燈光依照,彷佛是美麗的仙女在俯視人間,還有似猛獅的巨石盤臥於岸邊,在燈光的渲染下,猛獅像是被賦予了生命一樣,變得充滿了活力。
在溶洞的中部,水洞的暗河終於揭開了它的廬山真面目,暗河河面大約三到四米寬,乾淨透明的河水如同一面明鏡,倒映著岩壁上的乳石,在水上也形成了一幅美麗的溶洞景觀圖。這部分的暗河水流有些湍急,這一塊便有溶洞裡的重頭戲—石室藏奇,這其中的「奇」指的便是來自於明代的石刻:「龍潭深處霖雨蒼生」,身處水洞之中,看著這八個大字,不禁開始思索古人是如何在這樣的秘境之內雕刻詩句,想必也是耗費了一番大功夫。看到這裡,留言告訴小編,你想去這裡玩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