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靜草原上的野生動物

2020-07-22     詩畫伊犁SHYL

原標題:和靜草原上的野生動物

【作者: 和靜視界】

和靜草原上有一種萌萌的動物——旱獺,旱獺為穴居、群居動物,洞巢成家族型,旱獺是鼠疫的主要儲存宿主,是草原區域鼠疫預防的重點監控對象。

旱獺喜歡白晝活動。四月初的時候結束冬眠,待日出,地面氣溫較高後,出洞先取暖,後尋食;午間也在洞外趴伏,日落前,即入洞。夏季天暖後,則晨曦和黃昏時期出洞較多。冬季入洞冬眠,冬眠時洞口堵塞。活動範圍常以巢域為中心,活動半徑一般不超過500米,有較固定的路線。能直坐,如樹樁,遠眺瞭望,聽覺發達,較難接近,發現異物時,作「咕比咕比」叫聲,呼叫不已;當接近時,即鑽入洞裡。

旱獺主要以採食草本植物來維持基本的生存,對洞口附近的草較少取食。在自然界中,對於放到洞口的多類食品(包括青草)均不取食。喜食帶有露珠的嫩草莖葉、嫩枝。偶爾也會捕捉一些昆蟲與小型齧齒動物作為食物,初春時候,青草尚未發芽,旱獺也會挖食草根。

旱獺為群居動物,洞巢為家族型。每一個家族都是由一對異性親獺與一二齡仔獸組成。有時數個家族聚居,曾在一洞中發現冬眠旱獺24隻。在夏季也有一洞一獸情況。它們共同居住於一個洞系之中,幼崽性成熟後離開。

旱獺最大的危害是傳染疫病,它們是鼠疫等病原體的自然宿主,其體外寄生蟲是鼠疫的傳播者,直接危害人類健康。旱獺在密度不高時,對草場危害並不大,只有數量較多時才能造成危害,與牲畜爭草,每隻旱獺活動期(即非冬眠期)總共可食牧草25kg;它們挖掘破壞草場,洞口附近挖出的土,形成較大的土丘,由於挖洞較深,常把碎沙石塊翻出地表覆蓋草場。

在新疆和靜縣巴音布魯克草原景區九曲十八彎,大批野生灰鶴在草原覓食飛舞,遊客隨便就可以觀察拍攝到灰鶴。灰鶴是鶴類中數量較多,較為常見的一種,全世界約有10000隻以上,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們機警膽小怕人,在活動和覓食時常有一隻鶴擔任警戒,不時地伸頸注視周圍動靜,發現危險立刻長鳴報警,並振翅高翔,其它鶴就會隨即起身長鳴飛向一邊繼續覓食,飛行時姿態優美多樣,大頸向前伸直,腳向後直伸。據和靜視界近年來連續觀察拍攝,發現今年的巴音布魯克灰鶴種群越來越大,說明巴音布魯克草原的生態環境有利於灰鶴繁衍生息。

在新疆和靜縣巴音布魯克草原,大家都知道是天鵝的故鄉,看到天鵝一般遊客都認識,其實草原濕地還有各種各樣成群的水鳥聚集在水面及淺灘上時,它們或鑽水覓食、或嬉戲打鬧、或埋頭大睡,再加上天氣、光線、差異等諸多因素,對於遊客來說,很難分辨出來是什麼鳥,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種鴨科水鳥因長相獨特,從來不會被認錯,它就是今天的主角——斑頭雁(Anser indicus),別看它個頭不大,在遷徙期間它卻可以翻越喜馬拉雅山脈呢。

斑頭雁體長為62 ~ 85厘米。通體大都是灰褐色,後頸暗褐色,顯著特徵是頭頂白色而頭後有兩道黑色帶斑,喉部白色延伸至頸側。嘴、腳橙黃色,嘴尖黑色,虹膜為暗棕色。雄鳥和雌鳥無法單純地從體表特徵分辨出來,雌性體型會比雄性稍小一點。斑頭雁喜歡集群活動,經常會看到成群斑頭雁集體出動。

在我國,斑頭雁在海拔4000 ~ 5000米的高原濕地繁殖,主要為青海、西藏、新疆的高山湖泊地區和東北呼倫池和克魯倫河一帶,特別偏好地表裸岩。冬季在南方海拔較低的沼澤、湖泊和河流越冬。

和靜視界跟蹤拍攝巴音布魯克斑頭雁三年多,發現斑頭雁通常在3月末4月初進人巴音布魯克草原,繁殖期營巢以雌鳥為主,雄鳥起協助和保護作用。營巢時雌雄鳥共同將營巢材料運至巢地,然後雌鳥臥伏在地上,以身體為中心,兩腳不斷地向後挖掘,使地面形成一個小圓坑,再鋪以枯草莖和草葉即成。每窩產卵2-10枚,每隔1天產1枚卵,產卵時間多在清晨2時左右。如巢被干擾和破壞,雌雁則立刻棄巢並用枯草和泥土將卵掩埋。雌鳥單獨承擔孵化,雄鳥通常在巢附近守衛警戒,有時將頭插入翅下,單腿站立休息,孵化期28-30天。雛鳥孵出後不久即能活動。

班頭雁實行「一夫一妻制」,一生中只結一次婚,對家庭忠貞不愈,並且總是形影而行,堪稱「模範家庭」。斑頭雁交配前要進行複雜的儀式,交配之後。可以看到「夫婦」雙雙遊蕩於水中,而日後對雛鳥的養育工作,也是由這個家庭和整個雁群來共同完成。一旦失去自己的伴侶,就會變成一隻孤雁,終身不再建立新的家庭。班頭雁過的是群體生活,這些孤雁雖然失去了自己的小家庭,但在大家庭並不孤獨,他們常常跟著另外一對斑頭雁「夫婦」一起生活,充當這個家庭的「保姆」、「僕人」、「保鏢」的角色,孤雁和斑頭雁家庭同吃同住同行,不過必須要保持一定距離,一旦有天敵侵犯,孤雁就要一馬當先,衝鋒陷陣,無私地保護家庭的每一個成員。

這就是巴音布魯克草原上的精靈——斑頭雁。

攝影:肖永浩

時間:2020年6月

拍攝地:和靜縣草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30Qe3MBd4Bm1__YQoG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