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都聽媽媽的?聽話的孩子更容易陷入「羊群效應」,別高興太早

2019-08-17     蜂蜜媽媽

文/蜂蜜媽媽

羊群效應又稱為從眾效應,指沒有主見的人受到多人的影響時,就改變自己的觀念,朝著和大多數人一樣的方向變化。

也就是說,很多人一起可以影響到自己的觀點,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隨大流。從眾效應呢?會讓人們不自覺地以多數人的意見作為標準,做出自己的判斷的心理過程。

從眾效應是一種心理學的概念,也是社會上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這種從眾效應對於人們來說是客觀的,但對於知識經驗都不夠的孩子們來說是消極的。那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羊群效應」呢?

小故事:

同事有一個三歲的小女孩叫小芳,小芳的媽媽對小芳平時管的很嚴,把小芳培養成一個乖巧懂事的小女孩,成了別人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但是最近同事表示很煩惱:「我家小芳乖是很乖,但是一點主見也沒有」。原來,同事最近帶小芳出去外面吃飯的時候問小芳要吃什麼?

小芳就說和媽媽一樣,不然就是說跟某某(上個顧客)一樣。還有,帶小芳出去買衣服,問她喜歡什麼樣式的,小芳也是說像誰誰那種。

孩子那麼聽話,可是卻一點主見也沒有,總是隨別人的眼光去挑選東西。這就讓同事極為擔心,為什麼那麼聽話的孩子卻一點主見也沒有,到底過於聽話的孩子是怎麼樣的呢?

相信沒有哪個家長不喜歡聽話的孩子,但是,過於聽話的孩子在離開父母后就很難適應社會的發展。

因為過於聽話的孩子沒有自己的觀念,也就是自己的主見,這樣的孩子更容易陷入「羊群效應」,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孩子過於聽話呢?

一、孩子太過於聽話的原因

1.父母強勢權威

很多父母認為自己就是孩子的權威,習慣用命令的口吻來和孩子交流,比如:「快去寫作業」「問題怎麼這麼多,你去做不就可以了」等等,

父母總是認為孩子沒有自己決定的能力,所以就擅作主張的幫孩子進行選擇。事實上,看似父母事事幫孩子做決定是為孩子好,

但是這樣的方式壓制了孩子的積極主動性,甚至孩子都沒得選擇,只能一味的根據父母的安排做事。久而久之,孩子習慣性的不去想,就沒有自己的觀念。變得一味的遵從,從而更容易陷入「羊群效應」

2.父母事事包辦

父母總覺得孩子還小,做不了什麼事情,所以很多父母就會把一切準備好,連基本的洗衣服、收拾房間和檢查書包等等。

慢慢的,父母就成了孩子的依賴,孩子的自理能力機會為零,一件單獨的事情都做不好。這樣的孩子只能事事靠著父母,成為父母懷裡的乖寶寶,卻缺少了自主能力。

3.父母嚴格管制

孩子寫功課的時候,家長就在旁邊跟著,一旦發現孩子的錯誤就是一頓批評和教育。

孩子根據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如果沒有達到父母心中的要求就會讓父母生氣,並且受到懲罰,孩子在這種打壓中過著日子,慢慢的也收起了自己的小想法。

4.父母情感綁架

父母總是給孩子灌輸一種思想:「聽話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又或者是當孩子調皮時,父母變相威脅的話:「你要是再這麼調皮,我就叫警察叔叔來抓你了」。

父母在說出這些話之前,其實心裡也是想著能為孩子好,但是在孩子的心中更多的是畏懼,根本就體會不到父母心中的為孩子好,孩子可能因此變得更加的敏感脆弱,做事需要察言觀色來做事。

又或者在父母的威逼利誘之下,孩子想要得到父母的愛,就開始偽裝成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特別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心中不能活出一個自己。

父母喜歡讓一個孩子變成自己心中的孩子,沒有自己的主觀意識,又習慣性的對他人依賴,這樣的孩子永遠成長不了。那過於聽話的孩子究竟有什麼副作用呢?讓我們去看看吧!

二、孩子過於聽話的影響

1.影響智力的發展

太過於聽話的孩子總是唯命是從,自己遇到問題總是依賴於他人,自己很少解決,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不愛思考,喜歡去依賴別人,容易使智力發展緩慢。

2.沒有自己的觀念

父母總是給孩子擅作主張,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意見不重要,慢慢的,孩子自己就喜歡直接選擇父母選的,遇見事情也沒有自己的觀念。

3.影響孩子社交

父母給孩子的束縛太多,孩子不敢輕易嘗試自己的行動,變得膽小怕事,不敢去認識新朋友,影響孩子的社交。

4.喜歡聽從別人

孩子從小就在父母的嚴格管教下,早已就變得很聽話,不敢去表達自己的觀念,這樣子的孩子容易從眾,陷入「羊群效應」

孩子太過於聽話讓人疼愛,卻又怕對孩子有影響。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變得很聽話,但是一味的聽話卻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那麼,家長們要怎麼樣讓孩子又聽話又能有主見呢?

三、讓孩子聽話又有主見的方法

1.尊重孩子。

父母應該給孩子尊重,父母應該把選擇權和決定權留給孩子,不是擅作主張的按自己的想法幫孩子決定,應該對孩子保持信任的態度,給他們一個生活的空間,讓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一些安全的事情。

2.給孩子信心。

父母總是插手孩子的事情,就會讓孩子產生不自信的心理。孩子怎麼做,父母要儘量支持孩子,說一下鼓勵的話語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的信任。多給孩子信心,讓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想做的事情,培養孩子的信心。

3.給孩子機會做決定。

父母要和孩子交流好,明白孩子的內心想法,試著讓他們做決定。比如:買菜的時候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菜類等,讓孩子參加到生活的決策中,讓孩子在生活上能多一下主見。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給孩子學到東西,得以成長,父母們主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的是引導作用,讓孩子少走一些彎路。

即使孩子的步伐很慢,家長們也要支持他們,讓他們有主見,有擔當,才不會像過於聽話的孩子,陷入「羊群陷阱」!

那麼,各位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是不是要求他們要十分的聽話呢?家長們在孩子沒主見的時候又是怎麼引導孩子的呢?歡迎說出您的做法和意見一起交流交流!

-----------------------

希望本篇文章能夠帶給您需要的有用的信息,也希望能夠在育兒方面對您有所幫助,您的支持是我們的最大動力。有任何育兒困難和疑問都可以留言或評論給我們,大家一起探討~

更多您想知道的育兒母嬰知識、心理健康、成長發育都在這裡。關注@蜂蜜媽媽,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本文由蜂蜜媽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2tFomwBvvf6VcSZUrO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