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生能力排名不如中國,教育模式遭質疑:太散漫

2019-12-04     加拿大必讀

據外媒報道,近日,據PISA(國際學生評估)的一項針對全球79個國家共計60萬名學生學習水平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閱讀、數學和科學能力遠遠超過了其他所有國家的學生。

不僅如此,在閱讀方面,接受測試的孩子當中,就連其中最差的10%學生,其閱讀能力都要高於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平均水平。這讓國外的一些專家感到非常的震驚。

許多國外網友對此表示懷疑,然而一系列數據表明,包括美國在內的部分已開發國家的教育體系正在逐漸喪失競爭力。

PISA所提供的分析報告不僅為各國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教育質量檢測平台,同時也為各國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政策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 

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總體教育水平的提高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勤勉"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而教育方式過於散漫可能是導致已開發國家教育水平下降的一個重要因素。

已開發國家學生不如中國學生?

"隨著其他教育體系在評估中取得更大的進步,我們的教育水平似乎在下降。"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的一名代理專員對美國的教育前景表示非常擔憂。

在周二PISA公布的調查結果中,美國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排名中大幅下滑,一度落後於亞洲學生。

PISA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於2000年發起的對基礎教育進行跨國家(地區)、跨文化的評價項目,主要是對15歲在校生的科學、數學、閱讀素養等核心素養進行測評,為教育教學改進提供有效證據,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在國際化背景下明確培養什麼人的問題並通過國際間的比較了解教育系統的優勢與不足。

作為一項強有力的指標數據,PISA排名的下降意味著已開發國家一向引以為傲的教育體系暴露出了種種弊端。

許多專家對此表示擔憂,他們認為:家庭收入的減少和部分州政府削減教育開支可能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

而另外也有人表示:"過度自由"的教育模式或許才是導致美國教育水平下降的真實原因。

無論如何,"美國學生比中國學生差"已成了板上釘釘的事實。

過於"自由"或是美國教育水平下降主因

曾幾何時,為了滿足工業革命的經濟需求,美國的一些專業人士曾經專門設計了一套正規的教育體系。然而在全球化經濟的背景下,現有的教育體系顯然已經無法滿足如今高度互聯的社會需求。

為什麼中國的教育能勝過美國呢?

對此,有專業人士質疑稱,經濟發展水平下降並不是影響美國教育水平下滑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實際上是美國的學校的教育態度過於"散漫自由",缺少"嚴格教育"。

據了解,在此前的一份調查中顯示,講求"勤勉"的中國,校內上課時間為平均每周28.2小時,在參評國家(地區)中位列第9位。但作業時間為平均每周13.8小時,遠高於OECD平均的7小時左右,位列第1位。

而在美國的教育理念中,"多元化"和"自我探索"則占了相當大的比重。

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崇尚自由的國家,早在美利堅合眾國還沒有誕生之前,十三個殖民地的教育就已具有一定規模。

美國的學校教育具有天生的獨立性,進而在學術自由、言論自由、思想自由的理念之下,美國的學校逐漸形成了特殊的獨立自由的教育理念。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美國的一眾學校通常更加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學生動手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貫徹這一理念的美國的公立學校通常把教學的重心更多的放在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實踐能力上。缺乏嚴格考試管理制度和教師激勵制度,學生的課業壓力相對較輕,這就導致了學生學習水平的下降;同時,在注重人權的美國,教師通常對學生比較寬容,並不會給學生強制布置作業,這就導致了學生專業素質的下降;此外,老師對學生的盲目鼓勵也是另一個嚴重的問題。

除了缺少嚴格教育外,美國的教育模式還存在著以下幾種弊端:

首當其衝的則是貧困,不要以為美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就脫離了貧困問題,實際上,美國的貧困問題不容小覷。據相關報告稱,美國有22%的兒童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據專家估計,在不遠的將來,美國的公立學校學生的貧困率將達到25%。其隱患是顯而易見的。

其次,家庭因素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由於美國家庭中離婚、單親、暴力的情況較為普遍,許多孩子不得不在相對不理想的環境中接受教育,認知水平同樣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再次,過度自由的環境也產生了一系列校園霸凌的現象,這也給孩子們的教育產生了一定的危害。

階級固化的美國是時候反思一下自身的"自由教育"是否真的適合美國的教育發展了。

教育質量排名較高的國家是怎麼做的?

教育質量排名較高的國家為提升本國教育質量採取了不同的措施。可以看到,在這些國家中,中國、韓國、芬蘭是三個比較典型的國家。

在我國,高水平教育的背後離不開素質教育的普及和社會公平性的上升。進入新時代後,我國高度重視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基礎素養達標率全球第一。

除了政策和經濟上的優勢,更為重要的還是我們的"勤勉"的教育精神。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重視教育的大國,從孔夫子的"有教無類"開始我們的先祖就已經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早在唐代時期,我國就設立了翰林院,開始為教育提供優質資源。

中國人"勤勉"的教育理念讓學生們從小養成了堅韌不拔,敢於挑戰的信條。這種態度更有利於孩子們培養自身的認知能力,不斷挑戰困難,拓寬自身的知識面。

除此之外,嚴格的教育更有利於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規範意識,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東亞社會歷來有重視教育的傳統,韓國也不例外。諸如"即使把耕牛賣掉,也要讓孩子讀書"等古訓至今仍在韓國民間廣為流傳。

在韓國,人們則更加注重精英化的"嚴格教育"。一些中小學學校規定學生每天學習時間長達十幾個小時,並且還會專門培訓他們的應試技巧。除此之外,課外教育也是非常盛行。

據韓國統計廳發布的《家計動向調查2015》報告,2014年韓國家庭教育費支出中,用於課外教育的支出占其總數的65%,遠超了學校教育費的支出。

競爭壓力巨大的教學環境導致許多孩子為了拚命學習不得不"頭懸樑,錐刺股",甚至拿咖啡刺激神經。

儘管這種教育方式引發了人們的非議,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高強度的教育體系下,學生的綜合能力的確有了明顯的上升。

與此前兩個國家不同的是,同樣高居教育水平榜首的芬蘭則走了另一條路子——將嚴格教育付諸到教師身上。

俗話說的好,"固本需先清源",解決教育問題必然要處理好教師團隊的問題。

在芬蘭,國家對教師的要求可謂是相當嚴格。要想當一名教師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包括幼兒園教師在內的所有教師崗位都需要有學制6年的研究生就讀經歷,且同批次參加競選教師的職位只有10%的人最終入選。

如此嚴苛的教師篩選標準使芬蘭的教學質量始終保持在高水平狀態。

除此之外,芬蘭人還十分注重閱讀,規定孩子每天必須要有半小時的自我閱讀時間。遍地的圖書館也為孩子們的閱讀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為了培養孩子們廣泛的閱讀愛好,芬蘭引入了眾多的圖形小說,還為兒童引入了更多的定期標準化評估,並將評估結果傳達給家長,幫助他們更好地參與孩子的教育。

"勤勉"、"嚴格"的教育環境使這些國家的學生。

結語

"業精於勤,荒於嬉。"

PISA測試的結果充分體現了新時代"勤勉精神"的重要性。

在這場"自由教育"和"嚴格教育"的博弈背後,無論是已開發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應該認真反思自身的教育方式,從自己國家的國情出發制定更加合理的教育政策。

此外,在加強教育公平和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各國如何更好的保障學生的幸福感也是一個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0Ze0m4BMH2_cNUgukk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