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女孩遭老師當眾羞辱,她的經歷,給所有家長敲響警鐘!

2021-05-10     周沖的影像聲色

原標題:6歲女孩遭老師當眾羞辱,她的經歷,給所有家長敲響警鐘!

「我看書的時候特別累,那些字都是一閃一閃的,一會兒白一會兒黑。」

校校這樣形容看書的體驗。

那是一種什麼感覺呢?

看一下這個動圖就明白了。

確實眼花繚亂,很難看清楚。

但課本上都是白紙黑字,怎麼會一閃一閃呢?

這是真實體驗還是藉口?

校校五年級了,但一二年級的字都不會寫。

不管讀寫多少遍,一會兒就忘。

讀課文總是盯不住字,要麼丟字,要麼加字。

而且斷斷續續。

是智力缺陷嗎?還是沒接受教育?

都不是。

校校不僅智力正常,甚至還算聰明。

姥姥清華畢業,父母都是學霸。

校校在北京海淀,接受著非常好的教育。

但閱讀書寫,就是學不會。

用他媽媽的話說:「怎麼教都教不會,好像他的記憶力有個膜似的,進不去。」

從一年級開始,校校的學習就很差。

別的小朋友都是滿分,校校只考65分。

校校讀二三年級時,父母崩潰到差點離婚。

畢竟上學之前,校校非常正常。

甚至聰明伶俐。

性格外向,能說會道,也不怕生。

他們想不明白,兒子又不笨,到底怎麼了?

直到後來去醫院檢查,才發現孩子是「病了」。

病名叫「閱讀障礙症」。

這是一種源於神經生理的特殊學習障礙。

具體表現為單詞識別的準確性或流暢性較差,拼寫和解碼能力落後等。

就像校校一樣,智力水平正常,但就是無法閱讀文字。

圖源:虹閱讀實驗室

閱讀障礙,最早在1896年被發現記載。

英國一個14歲男孩被診斷為「先天性字詞盲」。

醫生說:「他是個聰明伶俐的男孩,反應速度快,絕不比其他同齡人差,他最大的困難是『無法閱讀』。」

他面對文字,就像文盲一樣力不從心。

令人意想不到,卻真實存在。

愛因斯坦、愛迪生、邱吉爾等天才,都曾受閱讀障礙困擾。

儘管他們的智商遠高於常人。

這不是罕見病。

而是一種最常見的學習障礙,發生率約為5%~15%。

也就是說平均每7~20個孩子中,就有1個孩子得閱讀障礙。

可惜,人們對此知之甚少。

校校媽媽得知兒子有閱讀障礙後,反而很冷靜。

至少找到原因了,不再迷茫崩潰。

然而閱讀障礙的「後遺症」,比閱讀障礙本身更令人痛苦。

閱讀障礙,外人不知道也很難理解。

就是父母,也花了很長時間才接受事實:我兒子就是有問題。

校校因為學習不好,被同學叫垃圾、豎中指。

但他從不告狀。

像個大人一樣,什麼默默承受。

同樣來自北京的小男孩群曉,也有閱讀障礙。

一年級時,班主任發現怎麼教都會忘。

哪怕是「大」「天」「人」,這樣簡單的字,重複多少遍都寫不會。

即便是照抄字帖,也會抄錯。

該出頭的不出頭,不該出頭的出頭。

對他來說,記一個字比登天還難。

更可怕的是,好不容易理解了一個字,不到十分鐘就會忘記。

而他又是一個自我要求非常高的孩子。

就是那種不用家長「雞娃」,自己就非常刻苦努力。

3遍5遍學不會,那就學10遍30遍。

但收穫與付出不成正比。

到二年級時,因為成績差一直被同學嘲笑。

甚至有孩子當著家長面,都欺負他。

可他說不過別人。

飽受欺凌。

群曉說:「我都不願意回憶那段往事,只不過是個模糊的陰影。」

說這話時,群曉眼擦了擦眼淚。

把頭埋進了毛毯里。

幼小心靈受到的最大傷害,不是來自閱讀障礙,而是來自同學。

這是孩子無法承受之重。

但這又是普遍現象。

廊坊的小女孩若汐,經歷了更嚴重的傷害。

她只有六歲多。

有一次,語文考試分數極低。這徹底惹怒了老師。

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大聲吼她:「不想學就別學!直接開除你得了!」

這威脅把孩子嚇壞了。

回到家就發高燒,默默流眼淚。

再也不敢去上學。

若汐媽媽跟老師解釋也沒用。

老師反而覺得不但孩子有問題,你家長也有問題。

「為什麼別的同學都能學會,你學不會?」

這是老師的質問。

是家長的困惑。

也是閱讀障礙孩子的疑問。

其實,若汐學習非常努力,但就是記不住。

她姐姐是個學霸,從小拿獎狀拿到手軟。

輕輕鬆鬆就考上名校衡水中學。

她說自己一點也不努力,若汐比她努力多了。

聽起來有點凡爾賽,不過這就是事實。

閱讀障礙的孩子,無一例外被貼上「笨小孩」的標籤。

而在一次又一次的考試中,標籤又不斷得到強化。

隨著年級升高,不僅是語文,數學、物理等學科的題目也需要有閱讀能力,才能做出解答。

但閱讀障礙者連題目都讀不懂,當然也考不好。

反覆的挫敗,將導致最嚴重的後果:自信心喪失。

閱讀障礙的影響,漫長而深遠。

校校媽媽知道,讓兒子成績逆襲是不可能的。

但還是要求兒子要努力學習,至少習慣和態度不能含糊。

原本校校也努力配合。

但長期的挫敗,讓他開始討厭沒有結果的付出。

嚴重牴觸讀書和寫字。

反正每天作業都做不完,還不如趁做作業多玩會兒。

了無遺憾。

他總愛跟母親唱反調,並以此為樂。

母親喊他收拾書包。

他說:「包子?我不吃包子。」

每次看到母親無奈的眼神,他覺得特別有成就感。

好在校校很樂觀。

不管好事壞事,睡一覺就會忘。

對未來也滿懷期待。

「上帝在你的腦子裡關了一扇門,那肯定會給你開一扇窗。」

「所以我長大以後肯定有一項特長,只是我現在不知道而已。」

校校媽媽也聽從老師建議,溫柔而堅定地輔導兒子。

盡力不發脾氣,堅定耐心。

還積極組織同學家長活動,幫助兒子融入群體。

讓他們了解閱讀障礙。

此外,校校媽媽也努力看見兒子的閃光點。

比如兒子的反抗精神,在成年後會幫助他活成自己。

比如兒子抗壓能力強,在學校受欺負也不愛告狀。

比如兒子意志堅定,從一年級開始每年獨自參加軍事訓練營。

小小身軀背著大包小包,翻山越嶺。

再累也沒有退縮。

對閱讀障礙的孩子來說,努力也學不會,他們也很委屈。

作為父母,就是保護好孩子不被分數傷害。

為了讓群曉擺脫陰影,父母給他換了學校,改了名字。

新學校不以分數為唯一評判標準。

唯一的缺點是遠在山西。

為了孩子,群曉母親辭去北京的工作。

專職陪孩子讀書。

群曉依然非常努力。

同學談笑,他在做作業。

上吉他課間隙,他也抓緊看書。

儘管分數擺在那兒,老師和父母都說很好,但他還是為不如第一名而哭泣。

總是低垂著頭,不相信自己。

但慢慢地,他不再跟自己較勁。

只要跟過去比,有進步就好。

接受不如別人的事實,也接受自己越來越好的事實。

群曉變得越來越陽光。

經過幾年的努力,對於喜歡的書,一天也能看完。

基本實現閱讀自由。

和群曉一樣,若汐也轉學了。

讀寫依舊困難,但從來沒放棄。

每天早上早起,堅持讀寫字詞。

一遍又一遍地學。

母親一直在陪伴,一直在鼓勵。

慢慢地,也看到了希望。

一次月考中,語文破天荒及格。

對別人來說,拿不出手的及格成績,他們盼了整整四年。

若汐仍然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

她說:「反正是煎熬難受,但也得忍著啊。」

期末考試,父母定的目標是70分。

若汐卻超常發揮,考了78.5分。尤其是作文,只扣了2分。

對若汐來說,進步很大。

但在班上,仍然拿不到進步獎。

若汐唯一得到的獎,是一個學習軟體上打卡得的。

她當寶貝似的掛在床頭。

她一直渴望拿一張獎狀。

母親知道這個分數來得太不容易了。

於是特意買了獎狀,親手寫上獲獎詞,蓋上紅彤彤的公章。

在客廳,鄭重地給女兒頒獎。

更可喜的是,若汐不僅成績進步,整個狀態都更自信了。

此前一直學不會的芭蕾動作,在上百次練習後,也終於做好了。

天生有閱讀障礙,並不意味著笨。

只是學習起來要比別人慢而已。

在美國、英國、中國香港、中國台灣等地,已經把閱讀障礙列為特定學習障礙。

並針對閱讀障礙學生,考試方式作出調整。

減少閱讀障礙給孩子帶來的不良影響。

圖源:虹閱讀實驗室

目前國內的主流教育服務體系,還沒有相關制度和措施。

但這不意味著我們什麼都做不了。

閱讀障礙症,最好早發現早干預。

作為家長,首先要知道有閱讀障礙症。

其次,孩子一入學,就要留心觀察。

如果發現讀寫非常困難,要及時就醫檢查。

如果真的是閱讀障礙,家長要堅定地保護好孩子。

外界的不理解,肯定存在。

但家長要陪著孩子學習。

幫他們找到擅長的東西,並一點一點找到信心。

最後,一定要對孩子有信心。

我特別喜歡若汐說的一句話。

「閱讀障礙可能是特點,也可能是缺點。家長可能說是特點,但可能世界本來就是不完美的,可能人也不是完美的。」

世界不完美。

每個人都不完美。

這個道理,才四年級的若汐已經懂得。

你看,閱讀障礙的孩子一點不笨。

不只是閱讀障礙,一切陽光、努力、善良但是成績不好的孩子,都不笨。

只是,世界沒有發現他們的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yGxVnkBrsvY2_UuX6Z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