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世界名校:你覺得,名字對學校究竟重要嗎?

2020-04-06   生活即是熱點

對於海外名校,大多數中國人一定都知道哈佛、牛津、劍橋。再了解點兒的,還能聊幾句美國的「常春藤」聯盟、英國的G5高校。

但如果被問到達特茅斯學院是不是「藤校」、英國除了G5還有什麼學校,可能大多數人都一問三不知,小小的眼睛裡充滿著大大的迷茫。

還有的留學生,踏踏實實、辛辛苦苦讀了書,好不容易換來個海外文憑,在國內市場找工作時卻被多次質問讀的是不是野雞學校。

這些留學生母校也不差,甚至還挺牛,怎麼就被大多數中國人當成了野雞大學?

被冤枉的名校們

「野雞大學」,泛指不受任何官方機構承認的高校,文憑也不被官方機構認可的高校。

虛假大學主要靠虛構學校網頁,偽造學歷學位證明來賺錢,屬於違法犯罪行為。野雞大學的地位就有點兒尷尬了,校園是有的,老師也是有的,但野雞大學的學歷不受國內官方認可。

這種學校不僅國內多,國外更是不少。

再加上大多數人都不了解海外的學校,被某些非法留學中介一誤導,不少人花了高價錢,廢了半天勁出國讀書,可惜只換來一張不受國內認可的文憑。

即使只是為了去海外「鍍一層金」,留學生們也都想離這些巨坑遠遠的,別成了野雞大學的畢業生。

2009年10月24日,第二屆中國留學人員南京國際交流大會南京舉行現場,大會專門設立了中高級人才招聘專區。相比海外的碩博,出國交換的經歷只能是弟弟。/圖蟲創意

可有些學校,明明是世界名校,卻平白無故給山寨品背了鍋。

也許對於加利福尼亞美洲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你能輕而易舉判斷出前者野雞,後者名校;對於全球虛擬大學和全球大學,猶豫下也許能排除掉名字虛擬,文憑也「虛擬」的全球虛擬大學。

但對於中央州立大學和美國首都大學,想通過名字判斷出前者真後者假,實在是太難了。

還有人說,帶了「州立」准沒錯。州立大學作為美國公立大學系統的一大特色,類似於中國的地方本科院校。

但州立大學指的是學校用地和經費主要來自於州政府,名字里還真不一定帶有「州立」兩個字。

比如雖然哥倫布州立大學是真,哥倫布大學是假;但西維吉尼亞州立大學可沒得到官方認可,倒是西維吉尼亞大學,是這個州最大的學校。

校方介紹了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學校排名,以及大致的學科分類 / Columbus State University

這些「李逵」和「李魁」,用把「奧利奧」寫成「粵利粵」的創造力,把中國的留學群體折騰了個遍。

有玩弄字母的。

同為匹茲堡大學,真大學叫University of Pittsburgh,假大學叫University of Pittsburg。有h的開發了脊髓灰質炎疫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小兒麻痹糖丸,而沒有h的是所2010年就被曝光的野雞大學,現在已經查無此校。有欺負中國人不懂縮寫的。

都是聖托馬斯大學,真的叫St. Thomas University,假的叫Saint Thomas University。名字里的「St.」,真的不是縮寫。

聖托馬斯大學

還有的在校區上做文章。

比如托馬斯傑斐遜大學,真的在費城,如果報名時發現校址在密蘇里州,那可能是遇到了假貨。

明明自己是挺好的學校,偏被極其形似的山寨品攪渾了水,在招生時與優秀學子們失之交臂。

這些貌似野雞大學的海外名校,也太冤了。

名字奇葩的好學校,還真不少

淹沒在眾多「李逵」「李鬼」「李貴」里的真名校叫苦不迭,如果還一不小心叫了在中文裡有歧義的名字,那就更慘了。

比如高露潔大學(Colgate University),建校已經200餘年,比中國任意一所現代大學歷史都長[5],是美國25所「新藤校」之一。但中國人一聽這名字,還以為是高露潔公司直接冠名了一所大學,和清華的真維斯樓頗為神似。

再比如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說自己是「聖母大學」畢業的,在中國總讓人覺得有點兒神神叨叨,但這所大學可是全美精英大學中的頂尖學校,培養過前國務卿賴斯,和數位金融機構的CEO。

從校方的首頁就能看出,這所學校有多麼厲害 / 聖母大學官網截圖

有的大學名字倒是簡單,比如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位於康乃狄克州的三一學院是美國排名前50的文理學院,也是這個州歷史僅次於耶魯大學的大學。

但留學生們報名時千萬得注意看,因為美國還有五、六個州也有三一學院,水平參差不齊。就連杜克大學,在1924年前也叫這個名兒。

還有一些學校,因為不在繁華的大都市,名字又土土的,經常被誤以為是什麼鄉土大學。

像德州農工大學,名字聽起來就一股村味兒,某搜尋引擎還把「德州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了相關搜索。要是知道它曾用名是農業與機械學院,藍翔技工學校的感覺就更強了。

但實際上,這所學校各方面的發展都還不錯,不只是農學,工程學和醫學同樣很強。並且,由於德州州政府收入不錯,大學的學費、留學的生活費都不高,留學性價比在美國排到了第18位。

還有2020年全美綜合排名前20的萊斯大學,中文校名挺像那麼回事兒,偏偏英文名叫「Rice University」,自報家門時還真不好意思說自己讀了個米大學。

去翻翻萊斯大學的歷史,不少大人物都在這兒發表過演講 / 維基百科

還有一些國家,因為不是中國留學生的熱門留學地,讓中國人對它們的大學了解得更少,再叫個奇奇怪怪的名字,還真讓人以為花了幾十萬出國讀了個二本學校。

還有加拿大的滑鐵盧大學。對於考試周都要掛柯南、轉錦鯉的中國學生來說,這名字太不吉利,感覺分分鐘就要遭遇人生的滑鐵盧。

可實際上,滑鐵盧只是對拿破崙意味著失敗,對於英國人和德國人,這個地方簡直是「勝利」的代名詞。加拿大的滑鐵盧地區,過去正是英國和德國移民們的聚集區,可不是法國人自己給自己找不痛快。

並且,滑鐵盧大學還是加拿大全國排名前十的學校,工科在世界上都能排到前50。

加拿大還有一所學校,叫西安大略大學。

很多國外地名中國用人單位不熟悉,會把好學校看成普通甚至野雞學校 / YouTube@Western University

什麼?西安-大略-大學?這跟西安可沒有半毛錢關係,正確讀法是西-安大略-大學(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全國排名10-12位,不僅培養過胰島素的發現者,還培養了201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看來無論學校多厲害,校名沒起好,再牛也拉倒。

學制不一樣,讓它們吃了大虧

和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不一樣,也讓有些海外名校吃了大虧。

在中國,叫「分校」的高校似乎總是不如本部,叫「學院」的更是總讓人聯想起民辦獨立學院,總之感覺不是特別靠譜。

不過在美國,有一些大學只有分校,沒有總部,所以求求HR,別再問畢業於XX分校的留學生為什麼不去總部讀書了。

像相當有名的加州大學系統,旗下共有10所學校,包括中國人經常聽說的伯克利分校(不是王源、歐陽娜娜上的伯克利音樂學院)、洛杉磯分校等。

加州大學系統旗下的其他分校實力同樣很強。

比如聖芭芭拉分校,雖然名字聽起來像是魔法學校,但人家是正兒八經以研究科學為主的公立大學,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2020年「最佳大學」指南中排名第七,擁有六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人文和藝術領域同樣表現不俗[9]。

卡羅爾·格雷德,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1995年獲諾貝爾獎,就是聖芭芭拉分校的知名校友 / twitter@The Nobel Prize

還有同病相憐的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名叫「紐約」,身在阿聯,名字的混搭風格總有種民辦學校叫洋名兒的既視感。但人家是紐約大學第一所正兒八經的海外分校,與紐約大學共享所有教師資源。

至於學院,尤其是文理學院,在美國可是精英教育的代名詞。

這裡的文理學院可不是中國的三本或專科學校,很多文理學院是大學的前身。比如中國人熟悉的美國大學「三巨頭」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大學,在最開始成立的時候都叫學院。

波士頓,哈佛大學校園一角/unsplash

從19世紀中期開始,美國工業化的影響讓現代語言、數學和物理等內容進入到教學內容中,主要教授基礎知識的學院逐漸發展為現在的綜合性大學,名稱也就有了相應的改變。

不過,還有一些文理學院堅定不移地走在通識教育的路上。比如韋爾斯利學院(Wellsley College),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女性領導人才,宋美齡、希拉蕊·柯林頓,都是這所文理學院的校友。

文理學院注重通識的精英教育,培養了好多領導人才/ 維基百科

歐洲的高等教育體系跟美國又不一樣,像德國,雖然沒有像哈佛、牛津、劍橋這樣世界聞名的大學,但教育資源分布比較均衡,整個國家的學校水平都很好。

在2016年的世界大學排行榜中,前50名德國的學校不多,但前500名,德國大學數量僅次於美國和英國。

有些學校雖然是在國內不夠熟悉的地區,比如海德堡大學、弗賴堡大學、圖賓根大學,但這都是泰晤士2020年世界大學排行榜上前100的高校。

亞琛工業大學與眾多科研機構都有所合作,也在航空航天的研究上有一定的成績/unsplash

法國學校的名字倒是簡單,尤其是「大學校」體系。

「大學校」是法國獨有的高等教育模式,主要為軍政、工商等領域培養高級應用人才,像巴黎綜合理工學院、國立路橋學院、巴黎高等農學院、巴黎高科礦業學院,名字跟中國50年代的學校命名差不多,聽起來「技工味兒」很濃。

更委屈的要數巴黎高等師範學院。誰能想到,這所聽起來像專科的學校,其實是全法高校中的大佬,不僅13枚諾貝爾獎、14枚菲爾茲獎、4枚沃爾夫數學獎等勳章加身,還常年排名國內第一。

名字是師專,實力是青藤,巴黎高師可謂是最不起眼的世界級名校。

在法國,能進入上述大學校被法國人看作是成功的象徵。

法國還有的大學像中國中小學一樣,直接用數字命名。比如巴黎第六大學、巴黎第七大學、巴黎第十一大學,認認真真起個名兒,很難嗎?

這些起名各有特點的海外名校,明明水平相當不錯,但偏偏因為名字太過隨意,總是被中國人當做野雞大學。

不如學學澳大利亞的伍倫貢大學(University of Wollongong),在中國招生時改個名吧。畢竟原譯名「臥龍崗大學」,總讓人覺得跟諸葛亮有什麼關係。

好歹辛辛苦苦花了幾十萬,誰也不想讀個別人會誤解的大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