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賽迪顧問發布了2019年賽迪縣域營商環境百強縣研究成果。
結果顯示,與縣域經濟實力的區域差異類似,我國縣域層面營商環境東西部差距同樣明顯。營商環境前十名悉數位於東部地區。東部地區有68縣市躋身縣域營商環境百強,占比近7成。
在另外32席里,中部地區有21縣進入,西部和東北地區僅分別占據4席和7席。由此可見,東部地區的優勢依然明顯。
不僅如此,高水平營商縣域呈現連片分布態勢,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作為主要聚集地格局未改。
東部地區的浙江、江蘇、山東三省表現引人注目,與其他省份相比優勢明顯。其中,浙江省表現尤為突出,總數達到24個,占總數的近1/4。江蘇、山東分別占20席、14席,約占總數的1/5、1/6。
其餘各省份入榜縣域數均少於10個。廣東、河北、陝西、雲南4省僅1縣市入榜。
為什麼會這樣?
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袁保鴻解釋說,營商環境與縣域經濟實力之間存在螺旋上升關係。具體來說,良好的營商環境能促進經濟實力的提升,經濟實力強縣市也更有實力去改善營商環境。
2019年賽迪營商環境百強縣研究結果顯示,營商環境百強中共有25個非賽迪縣域百強成員,占比為1/4。同時,今年新上榜營商環境百強縣為25個,同樣占1/4。這種疊代彰顯縣域活力十足,新時代縣域經濟發展正迎來格局調整期。
梳理髮現,75個縣市既是營商環境百強,同時也是縣域經濟百強。「雙百強縣」恰恰表明,這些縣域良好的營商環境和縣域產業發展形成了持續的正向反饋。
營商環境良好的重要特徵有哪些?
袁保鴻認為,最關鍵的一個變現特徵是資本青睞。
營商環境百強縣投資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營商環境百強縣2018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平均約為8.9%,高於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5.9%),也高於上海市、北京市、山東省、浙江省、江蘇省等東部主要經濟大省(市)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
第二個重要指標是企業的盈利能力。
營商環境與工業企業盈利能力存在正相關。營商環境好的縣市,企業盈利能力均比較強。營商環境百強縣2018年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平均為81.2億元,表明投資營商環境百強縣更能帶來豐厚回報。
當然,隨著現代服務業興起、科技革命萌發,一個地方的營商環境水平是多種因素交織形成的結果。營商環境既包括以政府與市場關係為核心的政商環境,也包括公共服務、營商成本、公平競爭等社會環境。優化營商環境是提升區域競爭力的系統工程。
四大工程提升縣域營商環境
袁保鴻建議,要通過四大工程提升縣域營商環境。
一是信用環境優化工程。加快建立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新型監管方式,鼓勵市場主體自由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建立企業經營預警機制,推動殭屍企業快速出清,為創新企業提供市場空間。
二是政務環境優化工程。持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建立營商大數據平台,推行代理制,精簡審批流程,壓縮辦理時間,實現不見面審批。
三是城市環境優化工程。良好的生態環境、完善的公共服務,對於吸引資本、人才等高端創新要素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提高空氣品質。完善醫療、教育等優質公共服務,為人才落戶提供良好的條件。
四是營商成本降低工程。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引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降低交通物流、電力、天然氣、租金等要素成本。拓展多元化融資渠道,為優質企業成長創造良好融資環境。
附:縣域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
來源:賽迪顧問、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