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以馬永貞為題材的影視作品有很多,最早的版本,是1927年由張石川執導,鄭正秋編劇的《山東馬永貞》。由於該片年代久遠,相關資料已缺失了不少,但所幸的,1972年由張徹和聯合導演鮑學禮再次將馬永貞的故事搬上熒幕,且拍出了很高的知名度和很大的影響力。
張徹拍《馬永貞》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起因:一來是受到當時李小龍拳腳功夫片的影響,他也想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近代英雄,二來張徹是上海人的關係,所以他本來就熱衷於拍與上海灘題材有關的故事。
為了替《馬永貞》造勢,影片在開拍前還舉辦過男一號的公開徵選活動——其實這只不過是宣傳和炒作手法而已,實際上其男主演一早已經「內定」,那就是由曾獲得過東南亞國術比賽輕量級冠軍,龍虎武師出身的陳觀泰擔任(官方說法是陳觀泰在此次活動中以高票數當選男一號)。
影片的故事情節其實並不複雜,它講述了武藝高強的馬永貞(陳觀泰飾),為了謀求生計不遠萬里從山東到上海闖蕩。雖然剛開始他只能做苦力和車夫維生,卻有一番「雄心壯志」,也得到了一方勢力譚四爺(姜大衛飾)的賞識。
為了在上海灘站穩腳跟,馬永貞也在不經意中捲入了譚四和其敵對勢力的鬥爭之中,並與後者麾下的「四大天王」結下了梁子。最後,譚四中埋伏身亡,為了替他報仇的馬永貞獨闖青蓮閣,不料遭到對方派來的殺手伏擊,年輕的生命也就此被葬送。
馬永貞的影視形象與史書記載的馬永貞還是有一些出入:《黃浦區志名人事略》說過,當年馬永貞是以騎術揚名上海灘,而並非是拳腳功夫。而本片里,馬永貞完全是憑著自己的一雙拳頭在打天下。這一方面是為了「好看」,另一方面,張徹和編劇倪匡也參考了上世紀二十代轟動一時的「四馬路血案」,凸出當年上海灘的複雜性,讓馬永貞的經歷變得更有戲劇性和傳奇色彩。
雖然其故事情節十分簡單,不過本片對於馬永貞形象的塑造,倒是稜角清晰:他雖然野心勃勃,但是有原則,心懷正義,有是非黑白觀念,無奈江湖險惡,人心難測,最後喋血上海灘實屬「身不由己」。
從《獨臂刀》開始,張徹已經樹立起了自己特有的陽剛武俠電影風格,而且越來越成熟,而這種標準,對於他的功夫片來說也是同樣適用。《馬永貞》就是這樣一部充滿了男性荷爾蒙的電影,譬如馬永貞上台挑戰俄國大力士,譚四叼著煙,睜著眼的死亡方式,於不充滿了鋼鐵直男氣息。
此外本片的打鬥仍然帶有張徹一貫的慘烈風格,尤其是最後馬永貞與對方數百名殺手鏖戰時,其腹部插著一把斧頭,身上已經血肉模糊,仍然在奮力反擊,最後在狂笑之中死去。有人說得好,張徹其實是宣揚和平的人士,他的慘烈美學並不只是為了提升視覺衝擊力,其實還帶著一種吶喊和控訴,這句評價用來形容《馬永貞》同樣適合不過。
事實證明,《馬永貞》的「悲劇英雄」路線果然奏效,本片的票房收入雖不及李小龍和羅維的另一部上海灘英雄片《精武門》,在那個年代還是賣了200多萬港幣,還打破了張徹電影的最賣座紀錄,也讓飾演馬永貞的陳觀泰一炮而紅。
也許這部老版的《馬永貞》對於當下的年輕觀眾已不再具有吸引力,但它具有一定的開創意義,對後來很多講馬永貞的電影產生過影響:譬如1997年由元奎執導,劉鎮偉編劇,金城武和元彪主演的那部同名電影,就是翻拍自本片。2014年黃精甫和王晶聯手打造的《惡戰》,其中的人物關係也是以此為根基(只不過將原來的譚四改名為龍七)。
《馬永貞》獲得成功之後,有影迷寫信給張徹了讓他開拍續集,可是上一部中馬永貞已經倒在了血泊之中,又怎麼樣去接續這個故事呢?這當然難不倒張徹和倪匡,於是很快,原班人馬又推出了一部《仇連環》。
影片將故事背景放在了馬永貞死後的第三十年,此時的上海灘又冒出一個類似馬永貞一樣的風雲人物,名叫仇連環,其扮演者同樣還是陳觀泰。本片和《馬永貞》的故事架構總體上大同小異,都是一個模式一樣的套路,就連場景都是一模一樣,這個仇連環也渴望在上海灘揚名,最後也是中了斧頭幫埋伏而魂斷黃浦江。兩者的主題都想說明一點:在這個勾心鬥角的十里洋場,只靠單純的功夫打天下,永遠是不管用的。這也呼應《馬永貞》里的一句台詞——「上海灘上每天有人起來,也每天有人倒下」。
與後來兩部重拍電影版中,馬永貞懲奸除惡,伸張正義的「大團圓結局」相比,張徹版本的結局雖然黑暗,但也更真實。然而新時代的觀眾已沒法接受這麼慘烈的結局,所以做出一定改動也在情理之中。
陳觀泰在《馬永貞》和《仇連環》里可謂意氣風發,神采飛揚,想當年,他也是邵仁枚,張徹一手培養起來的邵氏巨星,可僅過十年,他便開始顯出了龍鍾老態,演盡配角,自然讓筆者感到幾分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