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智慧的人,都會反反覆復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同一個問題

2019-08-14     大朴國學

有一位朋友,前些年剛賺了些錢的時候,非常講究」排場「

出入必豪車,穿戴必須得是一線奢侈品牌。

中間我也委婉的勸過他幾次,別太高調,不好。

他說,我理解你的意思,但是,這錢我賺的清清楚楚,沒什麼不義之財,都是靠我自己的努力和辛苦得來的,我也一點不虧心,也沒什麼好害怕的,現在有點錢了,穿好點,把自己好的一面給別人看,有什麼不對嗎?

是的,從他的角度來說,他覺得自己理直氣壯,這不算高調,更不是炫耀,是他覺得花這些錢對他來說不會造成負擔,而且,錢是正當的賺來的。



喜歡炫耀,喜歡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給別人看,是人性固有的東西。

不光是個人,好像幾乎所有的文化都很難短期內擺脫這樣的心理。

曾經因為一個項目,需要對工業革命剛剛結束的歐洲的風格做一個概括,我用了兩個字」繁複「。

如果大家對這段歷史有一些了解,像英格蘭的布藝,小碎花可能是很重要的一個特徵之一,而法國的代表就是極其複雜笨重的鐵藝,即使到今天,這也是古典歐洲很重要的元素。為什麼在那個時代會集中的體現出」繁複「的風格,就是因為工業革命,讓這些工藝得以低成本的大規模實現,而還在使用手工藝的國家,很難實現,這其實和我那位朋友沒多大區別,就是,我有,你沒有,我就想展示給你看。這幾乎是人性的必然。



大概過了兩三年以後,我那位朋友突然改變了,商務場合該講究的還是非常講究,而私下裡的場合則是以寬鬆、自在、不起眼為主。

問他為什麼突然想明白了,他說,一是因為那股新鮮勁過去了,這般窮講究也沒多大意思,二是,學會了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炫耀給別人看,有可能會帶來羨慕的目光,也有可能會帶來嫉妒的目光,更有可能會引起一些人的不軌之心,而你在明處,別人在暗處。

是的,他覺得自己的錢來的光明正大,自己可以理直氣壯,但是,他管不住的是別人如何看待他。

很多事情,從我們自己的角度來看,我們會覺得自己做的天經地義,沒有任何問題。

比如自己的利益可能會被剝奪,那我使用各種辦法來保護自己的利益,如果只從這個角度來說,當然沒錯。

讓自己獲得安全感,為自己的未來儲備更多的資源,以備不時之需,從任何人的角度來說,都覺得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因為你要保護自己的利益,讓你所在的企業,陷入了山頭主義、拉幫結派,短期內會損害企業的效率,長期可能讓你已有的或者可能未來會享有的利益全部消失。很多人可能也都會看到這個問題,但是在總體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出現矛盾的時候,即使他清楚,只有有總體的利益才能保持自己長久的利益,他也會義無反顧的選擇保護自己已有的利益。

我們先來看一個《淮南子》里的故事:

《淮南子》:

「親母為其子扢禿,出血至耳,見者以為愛子之至也,使在於繼母,則過者以為悷也。」事之情一也,所以觀者異耳。從城上視牛如羊,視羊如豚,所居高也。窺面於盤水則圓,於柸則[阜耆]([阜耆]音隨,訓虧也。),面形不變,其故有所圓、有所[阜耆]者,所自窺之異也。今吾雖欲正身而待物,庸詎知世之所自窺於我者乎?是知天下是非無所定也。世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今吾欲擇是而居之,擇非而去之,不知世之所是非者,孰是孰非哉!

簡單的翻譯一下:

親生母親為自己兒子治頭瘡,血流到耳朵上,看見的人都說這是疼愛兒子到極點了。如果是後母為前妻生的兒子治頭瘡,血也流到耳朵上,就會有人責備說:「太暴虐了!」同樣的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從城上看城下,往往把牛看成是羊,把羊看成是小豬。這是由於站得太高,因而看不清楚的緣故。在圓形的盤子裡放上水,當作鏡子,然後去照自己的面影,有時是圓臉,有時則不圓。自己的面型並無改變,而影象卻時而圓,時而不圓,這是因為你照時的角度不同。現在,我想修養完善自己的品德來接人待物,可怎麼能知道世上的人是站在什麼角度來看我呢?因此才明白,天下的是與非本來沒個準兒。世上的人實際上是各有其是非標準的,符合自己的標準就是對的,不符合就是不對的。如今我要選擇對的一面立身行事,去掉不對的那一面,可是怎麼知道世上所說的對與不對是哪個標準呢?

這一段的核心是「是非」,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對錯」來說,可能更容易理解這一段的本意。同樣的事情、同樣一件東西,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離的時候,看到的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也會得出完全不一樣的結論。

看到一件事物,得出一個結論,用這個結論指導我們下一步的行動,這是我們從信息的輸入到決策到行動的過程。但是,如果只會用一個角度來看問題的時候,我們得出的結論本身可能就是錯誤的,那只會導致我們一連串的錯誤,如果我們善於反思、善於反省,可能還有亡羊補牢的機會,但是,很多人是用一個視角不斷的自我強化,鑽進了牛角尖,還只會抱怨不公平,抱怨命運不濟,卻從來不反思我們是不是在看待世界的問題上就出了問題。



我們說到用人的時候,總是喜歡說要用人所長,我們自己一旦找到了自己的長處,也會不斷的自我強化,這是我的長處。

但是,我們用這些長處的時候,很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我們的長處確實是長處,我們的長處也確實能解決問題,但是,是解決了根本的問題,還是只是解決了表面的問題,我們很多時候沒有考慮過。

下邊的這個故事,我想可以把這個問題說的很清楚:

《列子·說符》

晉國苦盜,有郄雍者,能視盜之貌,察其眉睫之間而得其情。惡侯使視盜,千百無遺一焉。晉侯大喜,告趙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國盜為盡矣,奚用多為?」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盜,盜不盡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俄而群盜謀曰:』吾所窮者郄雍也。「遂共盜而殘之。晉侯聞而大駭,立召文子而告之曰:「果如子言,郄雍死矣!然取盜何方?」文子曰:「周諺有言: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且君欲無盜,莫若舉賢而任之;使教明於上,化行於下,民有恥心,則何盜之為?」於是用隨會知政,而群盜奔秦焉。

簡單的翻譯一下:

晉國苦於強盜太多。有一個叫郄雍的人,能看出強盜的相貌,看他們的眉目之間,就可以得到他們的真情。晉侯叫他去查看強盜,千百人中不會遺漏一個。晉侯大為高興。告訴趙文子說:「我得到一個人,全國的強盜都沒有了,何必用那麼多人呢?」文子說:「您依仗窺伺觀察而抓到強盜,強盜不但清除不盡,而且郄雍一定不得好死。」不久一群強盜商量說:「我們所以窮困的原因,就是這個郄雍。」於是共同抓獲並殘殺了他。晉侯聽說後大為驚駭,立刻召見文子,告訴他說:「果然像你所說的那樣,郄雍死了。但收拾強盜用什麼方法呢?」文子說:「周時有俗話說:』眼睛能看到深淵中游魚的人不吉祥,心靈能估料到隱藏著的東西的人有災殃。』況且您要想沒有強盜,最好的辦法是選拔賢能的人並重用他們,使上面的政教清明,下面的好風氣流行,老百姓有羞恥之心,那還有誰去做強盜呢?」於是任用隨會主持政事,而所有的強盜都跑到秦國去了。

我們有時候會把一項具體的能力、長處,作為我們最寶貴的東西,因為他能解決具體的問題,這本身沒有錯,但是就像這裡的郄雍一樣,他能抓到每一個強盜,但是卻不能解決產生強盜的土壤,當然這個責任在晉侯,而不是郄雍本人。

我經常說,百戰百勝的將軍,絕對不是一個好將軍,因為打了100場仗都沒有解決問題,算得上哪門子好將軍

我經常說,智慧是什麼?智慧就是突破性的解決問題。

那突破性從何而來?其實,就是我們要學會從不同的視角,反覆的看同樣一個問題,發現那些我們常規視角中認為的互不相關的要素之間關聯,並充分利用這些要素之間的關聯解決問題。

所以,前提就是我們首先就是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反反覆復看待同一個問題,從上下前後左右遠近各個角度重新審視問題,以及與問題相關的要素。

如果這樣做,第一個要放下的就是我們的單一視角,以及後續的單一視角的自我強化。從不同的人的角度,不同利益的角度看問題,不僅需要訓練,還需要經驗,所以,如果別人和你的觀點不一致,即使你確信你是對的,也要學會不辯解,不爭論,而是首先要讓自己懂得,還有人是這麼看問題的,而他這麼看問題的角度,很可能就是人性最根本的問題,趨利避害、貪婪與恐懼。

從每一件事情中學會看不同的角度,其實都是我們洞察人性的良機,也是讓我們能夠智慧的解決問題的基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mssomwBvvf6VcSZop_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