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票訊息:關於供應鏈金融信託真實性痛點的幾點分析

隨著商業銀行業務轉型和普惠金融的發展,供應鏈金融再次受到銀行業的關注。做真正的供應鏈金融,就需要及時總結經驗教訓:

商業銀行要服務實體經濟。

這些年,實體經濟產能過剩,資本在實體經濟領域的邊際產出越來越低。相反,「以錢炒錢」日益成為短平快的生財之路,這是危險信號。盲目追逐資本高額回報的結果,就是部分客戶和商業銀行經營者規避各項政策限制,套取信貸資金,用於投機或套利。一旦出現行業性下滑或投機失敗,一連串問題就暴露出來。從商業銀行角度來看,所有的經驗教訓,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供應鏈金融不能脫離實體經濟。

商業銀行的信貸方案必須切實可行,而不是滿足信貸審批的需要。

近些年,銀行的審批部門普遍感覺到,風險控制工作正在從管控信用風險向管控操作風險轉變。主體信用風險不好把握,就設定嚴格資金使用和回收流程。但是,這些流程往往又與企業交易活動緊密相連,銀行難以管控。最後可能導致審批過了,風險留在管控流程中。但在執行管理流程時,經營單位可能走過場,甚至是出現「皇帝的新裝」現象,大家對風險視而不見了。

商業銀行要下決心做好普惠金融。

沒有核心企業兜底的供應鏈金融是普惠金融的重點和難點。普惠金融是為中小微企業服務的,如果核心企業在供應鏈金融的交易結構中承擔兜底責任,供應鏈金融往往會成為核心企業盈利或融資的手段,很難說是完全為中小微企業服務的。如果核心企業不明確承擔融資的兜底責任,商業銀行很難有效管控信貸資金的發放和回收過程,對中小微企業融資的管理成本和風險成本一般都會很高。所以,沒有核心企業兜底的供應鏈金融,對普惠金融的意義更大。

商業銀行應該正視自身在普惠金融中的社會責任。

中小微企業信貸面臨的風險分為兩類,一是經濟周期波動和企業自身經營的風險;二是信息不對稱和逆向選擇。脫離了核心企業,這兩項風險對商業銀行來說都是很難控制的。

關於我國中小企業的生存期限,目前還沒有權威的統計,普遍說法是平均3~5年。按照這個期限,對中小企業的平均貸款利率低於20%,商業銀行就收不回本金了。反過來,這個利率是任何企業都無法長期承受的。

所以,商業銀行做普惠金融一定要明確一個基本理念,銀行是一個管制性行業,普惠金融是銀行的社會責任,銀行不能把普惠金融當作一項高利潤率的業務來做,對必要的管理成本和風險成本一定要有總體規劃。否則,如果銀行只顧賺錢,就必然把不好管理,容易賠錢的中小微信貸推向民間了。

對於商業銀行如何發展供應鏈金融,這裡也總結了幾條建議。

回歸商業銀行的本源做供應鏈金融。

商業銀行應該把最成熟的金融產品做好,不斷提升服務水平。信用證、保函、保理、承兌匯票,這些供應鏈金融使用的金融工具,都有著成熟市場和風險管理經驗,只要商業銀行在客戶的主體授信規模之內操作,操作中不和各種中介打交道,不迎合核心企業套取貸款的需求,關注貿易合同、增值稅發票和物流單據,認真服務好實體經濟,就一定不會出現系統性風險。同時,不斷提升科技服務水平,提高服務的效率和可獲得性,服務質量也會有效提高。

回歸產業金融的本源做供應鏈金融。

供應鏈金融在是產業鏈內部自然產生的。產業鏈上的企業,他們以應付帳款等貿易途徑占用上游企業資金,與信貸資金一同,在企業內彙集成資金池,再對下游的企業形成應收帳款,資金被下游企業占用。往來帳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產業鏈內企業相互融通資金的一種手段,他們有適應自身產業鏈特點的風險管控方式和資金運用方式。

商業銀行不能替代產業鏈上的企業搞供應鏈金融。目前,商業銀行普遍都認識到要圍繞核心企業開展供應鏈金融。但是,還需要進一步認識到,供應鏈金融需要由產業鏈核心企業主導,商業銀行應該以自身的金融產品為其服務。

商業銀行不能單方面制定各種供應鏈金融的資金管控流程、甚至是開發供應鏈金融系統,要求產業鏈核心企業和上下遊客戶按照商業銀行的流程、系統來開展供應鏈金融,從而實現商業銀行對產業鏈上資金流、物流的全程監控。任何監管流程和系統,離開了核心企業和上下游企業的全面、有效參與,很容易就會失去意義。

例如,核心企業到底對產業鏈中小企業客戶欠了多少錢,怎麼支付,只有核心企業自己能夠控制。即使核心企業和客戶都統一接入商業銀行的供應鏈金融系統上,如果交易信息上傳不及時、款項支付沒有通過系統、貨物轉移後沒有及時登記,商業銀行設計的整個監控流程就失效了。

產業鏈核心企業控股的租賃公司、保理公司、倉儲公司、基金公司,是商業銀行開展供應鏈金融最佳的合作夥伴。核心企業,特別是央企發起設立的產業金融公司,對自身所在的產業鏈上的融資活動具有特別的管理能力,應該成為產業鏈金融的主體。商業銀行應該更加關注與這些產業金融平台的合作,這些平台也應該發揮自身對產業鏈條的社會責任,關注產業鏈條中中小微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回歸普惠金融的本源做供應鏈金融。

商業銀行應該為普惠金融建立獨立的管理體系。既然普惠金融是商業銀行的社會責任,就不能完全按照商業原則來管理。很多核心企業願意開放自身的供應商客戶群,讓商業銀行自主開展訂單融資,但商業銀行卻往往裹足不前。這種訂單融資中,客戶數量多又分散,商業銀行害怕盡職調查不好做,出了問題沒有兜底方。其中的含義,就是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是不能虧損的,是要賺錢的。這是商業銀行自身還沒有建立普惠金融管理機制的原因。

基於產業鏈的徵信體系建設是關鍵。

中小微企業信貸風險,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由於經濟周期波動和企業經營帶來的風險;二是由於信貸業務操作非標準化導致的信息不對稱和逆向選擇。

面對前者,商業銀行可以採取「以豐補歉」的方式,以經濟周期上升期的信貸收益抵補下降期的信貸損失,以經營狀況好的客戶的收益抵補經營狀況差的客戶的損失。儘量減少損失,提高綜合收益。

面對後者,商業銀行要避免在普惠金融管理體系中,基層管理人員和客戶,利用普惠金融管理機制上的特點,故意製造不良貸款的傾向,需要在政府的引導下,與產業鏈客戶一起構建誠信的金融環境,嚴厲打擊惡意逃廢債的行為。(以上內容來自:中融國信商業保理)

牛票-牛產業供應鏈綜合服務平台

【頭條號-新社匯and微會動袁帥】運營者:袁帥,會展業信息化、數字化領域專家,PMP項目管理師,網絡營銷,搜尋引擎營銷運營出身,數據分析師,中國電子商務職業經理人,CEAC國家信息化計算機教育認證:網絡營銷師,SEM搜尋引擎營銷師,SEO工程師 。現任北京新薈友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執行董事,新社匯平台聯合創始人、微會動平台創始人兼首席營銷顧問,靜花緣精品系列民宿網際網路線上運營,北京宏宇互動科技有限公司事業合伙人,TAS區塊鏈溯源項目營銷合伙人。O2O2O活動場景雙線閉環數字化運營綜合服務解決方案與活動場景數字信息化運營綜合解決執行方案提出者,微會動服務共同體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