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駕駛農機在田裡作業。 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
昨日上午,市農業農村局在龍門縣龍田鎮舊梁村開展農機服務進貧困村活動。活動以財政補貼的方式,讓農機的高效率、降成本、省人工的生產方式融入貧困村,從而輻射帶動農機化整體水平的提高,以及帶動貧困村現代農業的發展。
據悉,龍門縣為此次活動首個試點,已實施半個月,推行效果良好。接下來有望在其他縣區貧困村推廣。
解決「有田無機耕」局面
走進舊梁村,記者看到金燦燦的稻田裡,多台農業機械設備正在作業。當收割機轟隆隆駛過後,一片片水稻收割完成,金黃飽滿的稻穀瞬間被裝進了袋子。
收割機與以往的人工收割相比,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站在村道旁的舊梁村黨支部書記梁國強,看在眼裡喜在心頭。「以前機器不夠,要靠自己收就麻煩了,一天可能就割幾畝,半個月也搞不完。」他說以往夏收季節,田裡更多的是農戶在辛苦勞作。
舊梁村是省定貧困村,現有連片水稻3000畝,適合機械作業。但村裡僅有3台收割機,每到農忙季節,農戶就面臨「有田無機耕」的尷尬局面。「以前收割一畝要100塊錢,還要排隊,例如我的稻穀準備今天割,收割機可能過幾天才來,那就影響收割時間了。」村民黃桂添種有100餘畝水稻,他說好幾次都等不到收割機「如約而至」,只能花錢請人。
此次「上線」的農機服務進貧困村活動,為農戶提供水稻機械化收割和共享農機平台操作服務,讓農機的高效率、降成本、省人工的生產方式融入貧困村。「活動根據農戶實際收割面積,適度予以補貼。」市農機技術推廣站有關負責人介紹,補貼機械作業產生費用的70%,其餘30%則由農戶自費。
舊梁村「第一書記」龍劍波介紹,如今每畝收割費30元,為全村農戶節省收割費至少7萬元。其中,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至少節省了2萬元。
至年底作業達10萬畝以上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農機服務進貧困村活動最大的亮點,就是使用「滴滴農機」共享農機平台。去年3月,我市結合「網際網路+」、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在全省首創推出「滴滴農機」共享雲服務平台。農戶可通過APP發布找工需求、種植情況、農機需求等信息,平台則及時對合理區域內的農機主進行業務推送,農機主可有針對性地進行接單。
「貧困農村大多比較偏遠,我們推廣花了很大的力氣,希望通過活動讓更多的農戶使用平台,幫助農戶去找農機,讓農機也多找點活干,更大程度地發揮農機共享效應。」「滴滴農機」平台負責人李玉光透露,該平台計劃到今年年底,實現我市可跨區作業的農機基本入網,入網可掛單數達2000台以上,作業畝數達10萬畝以上。
「通過農機作業補貼的形式來幫助農戶創收,減少他們的一些負擔。按照計劃,這是一個試點。」市農機技術推廣站站長邱方亮介紹,接下來會根據實際情況,在全市其他一些貧困村進行推廣。
來源:惠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