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文言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最新中考題

2019-11-22     戰江語文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一、(2017·鹽城中考)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8至12題。(18分)

【甲】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弼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選自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乙】蘇秦者,東周洛陽人也。東事師於齊,而習之於鬼谷先生。

出遊數歲,大困而歸。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產業力工商,今子釋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蘇秦聞之而慚,自傷,乃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得周書《陰符》,伏而讀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說當世之君矣。」求說周顯王。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皆少之。弗信。

乃西至秦,說惠王,弗用,乃東之趙,趙相奉陽君弗說之。去游燕,歲余而後得見……(選自《史記·蘇秦列傳》)

【注釋】說:勸說,說服少:輕視,貶低。

9.解釋加點詞的意思(4分)

餓其體膚( )

衡於慮( )

出遊數歲( )

期年,以出揣摩( )

10.用「/」為文中畫線,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2分)

周人之俗治產業力工商

11.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7分)

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入則無法家弼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乃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

12. 【乙】文蘇秦的經歷能否作為【甲】文論點的事實論據?請結合選文內容說明理由。(3分)

二、(2017·巴中中考)閱讀下面【甲】【乙】兩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題

【甲】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乙】上問侍臣:「創業與守成孰難?」房玄齡曰:「草昧之初,與群雄並起角力而後臣之,創業難矣!」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於艱難,失之於安逸,守成難矣。」上曰:「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業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常恐驕奢生於富貴,禍亂生於所忽,故知守成之難。然創業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

﹣﹣ (選自《資治通鑑•唐紀》)

[注]上:指唐太宗。守成:保持成就。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狀態。忽:不注意,不重視。

(1)請用「/」標示出下面文言文語句的停頓(只標示一處)。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舜發於畎畝之中 發( )   

人則無法家拂士 拂( )   

創業與守成孰難 孰( )   

(3)選出下列加點詞意義、用法相同的一組   

A、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故知守成之難

B、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與群雄並起角力而後臣之

C、國恆亡/今亡亦死

D、征與吾共安天下/安求其能千里也

(4)翻譯文中劃線語句。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然創業之難,既已往矣。

(5)【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國思想與【甲】文中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處,請結合選文簡要分析。

三、(2017·昆明中考)閱讀【甲】【乙】兩則選文,完成9-13題。(12分)

【甲】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乙】

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再者,不敢縱逸。朕每思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若耽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既妨政事,又擾生民。」貞觀六年,太宗謂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為敝,不知時政得失,亦不見過,以是滅亡。朕既在九重,不能盡見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無事,四海安寧,便不存意。

【注釋】貞觀:唐太宗李世民年號。存:撫恤。耽:沉溺。九重:深宮之內。存意:用心操勞國事。

9、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2分)

(1)必先苦其心志( )

(2)行拂亂其所為( )

(3)猶割股以啖腹( )

(4)若耽嗜滋味( )

10、選出下列加點詞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項。( )(2分)

A、管夷吾舉於世/皆以美於徐公

B、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故時有物外之趣

C、曾益其所不能/其如土石何

D、故卿等為朕之耳目/輟耕之壟上

11、用現代漢語翻譯【甲】文第段中劃橫線的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甲】文採用層層推理的方法,開頭先 A ,接著提出了擔任治國重任的人才必須經過磨鍊的觀點,然後從正反兩面進行推論,最後概括出 B 的中心論點。【乙】文太宗認為「為君之道」首先要 C 。(3分)

A B C

13、【甲】【乙】兩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國的觀點,這些觀點有何異同?請結合選文內容具體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18深圳中考)閱讀下面文段,完成28——30題。(9分)

【甲】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乙】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機。可長有者,其唯此也。」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孫叔敖之知,知以不利為利矣。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

——選自《呂氏春秋》

28.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於畎畝之中

困於心,於慮

封我矣

而子

29.翻譯句子

(1)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

30.問答題:寫乙文孫叔敖之子「請寢之丘」為封地的原因是什麼?結合甲文進行解釋。

五、(2018貴州畢節)閱讀文言文,完成13-16題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舜發於吠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高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人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13.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3分)

(1)故天將降大任於人也( )

(2)困於心,於慮( )

(3)必先其心志( )

14.用現代漢語翻譯「人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唐代名臣魏徵認為:帝王心懷憂貧,就能任賢受諫;心懷安樂,就會危及國家。這印證了本文的中心論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在生活條件日益優越的今天,你認為文中的哪一點仍然是人們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條件?請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4分)

六、(2018黑龍江龍東)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3題

【甲】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中,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選自《<孟子>二章》)

【乙】陳禾,字秀實,明州鄞縣人。元符三年進士。時天下久平,武備寬弛,東南尤甚。

……

論奏未終,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請畢其說。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豈惜碎首以報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貴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禍。」言愈切,上變色曰:「卿能如此,朕復何憂?」內侍請上易衣,上卻之曰:「留以旌直臣。」

(節選自《宋史》,有刪改)

【注釋】曹:輩,等。 旌:表彰。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2分)

(1)入則無法家士 ( )

(2)內侍請上衣( )

2.翻譯下列句子。(4分)

(1)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卿能如此,朕復何憂?

3.【乙】文中的 (原文)與【甲】文中的 主旨句異曲同工。【乙】文中的「上」是一個 的人。(2分)

七、(2019北京)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2—14題。(共8分)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因於心,街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乙】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選自《孟子•告子下》)

12.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舉於市 舉一反三 舉足輕重 輕舉妄動

B.人恆過 過目不忘 悔過自新 言過其實

C.衡於慮 不足為慮 深思熟慮 處心積慮

D.征於色 聲色俱厲 眉飛色舞 喜形於色

13.翻譯文中兩處畫線語句,並依據上下文對其作出進一步理解,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2分)

【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譯:用(這些)來使他內心受到震動,性格變得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才能。

理解:孟子認為,只有讓一個人內心愁苦、筋骨勞累,挨餓受凍,身體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錘鍊他的意志,增長他的才幹。

【乙】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翻譯:這樣以後人們才會明白,人(或國家)常處於憂愁禍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處於安逸享樂之中則會滅亡。

理解:孟子在闡明困境能使人奮起的道理,並指出造成國家滅亡的原因之後,才得出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結論。

14.上文論述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結合下面兩則【連結材料】,簡要說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趙襄子和隋煬帝身上是如何體現的。(4分)

【連結材料一】

趙襄子攻瞿,勝老人、中人,使使者來謁之,襄子方食摶飯,有憂色。左右曰:「一朝而兩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憂色何?」泉子曰:「今趙氏之德行,無所於積,一朝而兩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聞之曰:「趙氏其昌乎!」夫憂所以為昌也,而喜所以為亡也。 (節選自《呂氏春秋•慎大覽•慎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fEflm4BMH2_cNUggwo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