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奉新才知道,被歐洲學者稱為技術的百科全書的是《天工開物》

2019-09-06   朱文鑫

還沒有到達宜春奉新,老友熊副縣長就發來微信說,我在奉新等你。等我到了奉新,與曾老師們首選去拜訪了《天工開物》之宋應星的紀念館。

雲淡,天高。一條潦河,東西蜿蜒80公里貫穿全奉新。給這裡到了無限生機。這樣的獨特物候,出現了一位中國明末科學家宋應星(公元1587—約1666年),萬曆四十三年(1615)舉於鄉。崇禎七年(1643)任江西分宜教諭,十一年為福建汀州推官,十四年為安徽亳州知州。明亡後棄官歸里,終老於鄉。

宋應星的貢獻是在當時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生產技術達到新水平的條件下,他在江西分宜教諭任內著成《天工開物》一書。《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被歐洲學者稱為「技術的百科全書」。它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地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

鑒於宋應星的成就,奉新為這位天工開物的貢獻者修建了一座紀念館,充分展示宋應星及《天工開物》一書的成果以及他的一生貢獻,紀念館分兩個分館介紹《天工開物》十八卷科學技術內容以及收緊的相關農具等。

走進宋應星紀念館,讓你領略和展示與科普教育功能相結合,注重愛國主義教育功能與休閒娛樂功能相結合,同時做到了寓教於樂,既充分展示宋應星偉大一生的生平和《天工開物》一書所反映的中國古代科技史的精髓。

館內準確地展示中國古代科技歷史文化脈絡,同時以直觀的形式,在一些可以場景化的內容上,設置以互動參與的休閒娛樂形式。館內還收藏有中國古代科技史上多件實物、文物。

宋應星紀念館奉新縣宋應星紀念館是江西十大名人紀念館之一,是一座園林式仿古建築群,殿堂式的朱紅建築,坐北朝南,縱向排列,在欣賞明朝中葉以前中國古代的各項農耕以及製造、冶煉等技術的同時,也領略了建築之美。

其實,這裡還是一座天工開物園,以宋應星的"物生於天、工開於人"的精神,打造一座農耕體驗、親子國學教育以及園林、建築、鄉村振興以及發展成一個現代綜合文化旅遊區。

天工開物,是一部值得老少必讀的大百科全書全書,18卷附有121幅插圖,描繪了130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其中有 乃粒:關於糧食作物的栽培技術。 乃服:衣服原料的來源和加工方法 。粹精:穀物的加工過程 .....以及陶埏:磚、瓦、陶瓷的製作, 冶鑄:金屬物件的鑄造 。還有,殺青:造紙的方法 以及金屬的開採和冶煉 、珠寶玉石的來源 。

宋應星不僅有《天工開物》,還有《野議》、《論氣》、《談天》、《思憐詩》、《畫音歸正》、《卮言十種》等,他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多少年過去了,宜春奉新,處處充滿勃勃生氣,四季宜春,天天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