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曉璃
寫在前面的話:
隨著很多大IT公司的「末位淘汰」、「幹部年輕化」等運動的興起,一批職場中年人不得不面對「被優化」的局面。
有報道說,這批中年人不受歡迎的程度在過去是罕見的。
他們前半場費盡心血奮力攀登,好不容易做到了管理者的崗位,本以為可以安穩退休,誰也沒有想到的是,他們所在的行業正在經歷一次大規模收縮,而網際網路行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隨著行業紅利的褪去,整個行業發展放緩,這些公司仿佛和這些「被優化」的員工一樣,漸漸步入到了「尷尬的中年」。
一、
「曉璃老師,很多人對我現在的焦慮無法理解......我曾經就職於一家有名的網際網路公司,曾經的光環和薪水讓很多人艷羨,但是現在,再也回不去了。」
視頻的那頭,諮詢者李熠(化名)輕輕地嘆了口氣。
「公司開始玩真的了,」李熠說:「HR前不久正式找我談話,我不再是leader了......」
更讓李熠鬱悶的是,當自己把降職的消息告訴幾個好朋友,他們的反應是:「平常心,當時你升職的時候,也是讓人羨慕嫉妒恨啊。做人嘛,得能上能下啊?」
早就聽說公司要採取一些措施優化架構調整,當時李熠並沒在意,結果一年不到的時候,包括他自己在內的很多管理者,都紛紛成為了「優化」的目標。
「太突然了」
「很不適應」
——這是李熠在整個諮詢過程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兩句話。
回想李熠所在的網際網路行業,已經不知不覺發展近20年了,業內很多人都說,這是一個產品輪替的周期。
在內部人員老化、創新力不足的憂患下,外部競爭對手對這些老牌網際網路企業發起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就像人到中年一般,如果沒有力氣承載公司所有人前進,或許,剝落一部分人是為數不多的「保全之策」。
無獨有偶,今年的網際網路行業整體都不大太平,不少公司都在採取各種措施清理一批人,據說考核標準一是價值觀,二是能力,但從剝離的人員情況來看,35-50歲的職場中年人成為優化的「重災區」。
李熠遙想自己當年拿到這家公司offer時,也曾信誓旦旦決定好好珍惜機會,但隨著職位的上升和體力的下降,漸漸地成了很多文章里所說的那類人,所謂「喪失了對成功的渴望」。
「成功?」李熠冷笑了一聲:「我倒是對這個詞產生了質疑。」
李熠說,網際網路行業里的女人,不比男人好到哪裡去。
「在這個行業,很多公司都在不停地想要激活組織,各種淘汰制度驅趕著這裡的男女老少,每個人每天都繃緊一根弦,每天工作像在打仗,哪有時間享受生活?甚至連照顧孩子這樣基本的要求都無法實現......」
「如果不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我們奮鬥的意義又是什麼?但當你發現,你拼盡全力,反而無法更好地享受生活,還動輒面臨各種壓力和危機,豈不是讓我們這些人倍感心寒嗎?」
二、
是啊,從小到大,我們被灌輸最多的職場晉升之路大體有兩條:要麼在專業能力上升級,要麼在管理職能上晉升。
但隨著行業的泡沫褪去,很多人才發現,原來,真正替代性高的恰恰是管理和基層崗位,相比而言,技術骨幹人到中年反而會有一定的安全感。
「要說我做錯了什麼,」李熠嘆了口氣:「大約是我錯把管理當成了自己最主要的工作吧。」
就在李熠被優化之後的日子裡,他也試圖尋找同行業的相關崗位,結果被HR告知:「管理人員哪裡都不缺,缺的是核心技術負責人。」
李熠一下子懵了。
其實李熠面臨的職業困境,更是行業收縮過程中的陣痛。
在這股陣痛面前,職場人首要去做的,就是多替自己打算,要儘早打磨自己的「能力三板斧」,構建屬於自己的「能力護城河」,方能擺脫傳統的平台,踏出個人市場化的步伐。
這裡的「能力三板斧」,主要包括三個部分:
1、一定要有核心的優勢能力;
唯有在優勢能力的基礎上,才能設計出相應的產品或服務。
有形的包括,做出更精美性價比更高的商品;
無形的包括,打磨出更實用的課程,或者提供更有價值的服務;
——這無疑是個人市場化的重要前提。
2、必要的網絡營銷及宣傳能力;
很多人到中年的職場人最大的尷尬源於,他們在前半生投入了所有精力和時間為組織服務,以期可預見的有保障的退休後的生活,但現實卻不如人意。
等他們醒悟過來才發現,自己不曾在平台之外進行自我宣傳及推廣,一旦離開平台,沒有人知道自己,更不知道自己要服務哪些人群,個人市場化的第一步就面臨著重重阻力和困難。
3、基礎的溝通及運維能力;
有了一定的產品或服務,前期宣傳營銷到位,可以吸引來第一批客戶。
第一批客戶用了你的產品或者購買了服務之後,後期運營和維護客戶關係的能力就顯得格外重要,它決定了個人市場化未來能走多遠,是否具備可持續的收入來源,等等。
三、
為了方便說明,我們以秋葉大叔為例。
很多人都認為,這位大叔沒什麼稀奇的,不過就是一個做PPT賣PPT的......
——如果你對這位大叔的印象還停留在這個階段,只能說你對前面提及的三種能力所知甚少。
市面上有不少人都會做PPT甚至也不乏有人做的很好的,但問題是,秋葉大叔如何在網際網路世界裡獨領風騷呢?
會做課程或者產品,只是具備了「能力三板斧」的一項最基礎最普遍的能力,然而秋葉老師的成功,遠遠不止於此。
1、很早就不斷輸出,有意識地進行自我營銷;
早在很多年之前,秋葉就在更新自己的新浪博客。
那個時候,秋葉還不是「大叔」,他也會在博客里吐槽助理多麼不靠譜之類,那個時候他的博客點擊量也不高,而那個時候的他正在不遺餘力地宣傳一本新書,叫做《超越對手:大項目售前售後的30種實戰技巧》。
也不知從何時開始,他轉型講起了PPT,微博興起後轉戰新的陣地,才慢慢地聚焦在了PPT上面。
再到後來,他又到網易雲課堂開課,陣地又漸漸拓展到微信公眾號上。
事實上,縱觀很多當今的個人IP,很多人都是在之前做了多年的累積和輸出,這才讓自己漸漸有了知名度。
2、找到了符合自己的市場定位,充分了解客戶需求;
要說一開始,秋葉大叔在營銷方面的書為何沒有火起來?
因為他本人的身份是大學老師兼大項目銷售,這樣的頭銜和人設讓他在營銷領域很難拔得頭籌。
而秋葉老師轉型PPT無疑很契合他大學老師的身份,因為PPT面向的用戶多是大學生及剛畢業的職場新人,秋葉作為大學老師的優勢凸顯出來,他每天和學生接觸,最了解用戶需求,所以他的解決方案很接地氣。
3、超強的社群運維能力,不斷疊代更新;
我曾經和秋葉老師有過線下一面之緣,實在說,秋葉老師開口說話時,著實讓我吃了一驚,他的口音較重,必須仔細聽才能明白。
當時他分享的是社群運營方面的實戰經驗,這就更讓我篤定,他的成功遠遠不止PPT這麼簡單。
秋葉老師分享的時候說,他這些年一直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運營社群,每天都保持和客戶群體打交道,這才有了後面的疊代更新。
例如他發現,學生們缺的不是PPT,而是邏輯不清,於是他會在PPT之外繼續延展,打磨出梳理邏輯的產品,等等。
如此梳理下來,想必你不難知道,這些當今大火的IP們,他們在很多人抱怨自己的工作或者渾渾噩噩度日的時候,早就不聲不響地行動起來,打磨出了自己的「能力三板斧」——
即,前端的網絡宣傳營銷能力,中端的產品研發和設計能力,後端的運維能力。
這讓在他們創業初期具備「一個人一支隊伍」的強大力量:搭建起自己的平台,擁有自己的客戶群體,研發出適合客戶群體的產品或服務,如何維護好客戶關係,等等,才能產生源源不斷的收入,不僅養活了自己,而且越做越大,直至養活了一個團隊。
四、
從我這邊的諮詢案例來看,職場人最大的認知盲區,便是誤認為只要有了某一項能力就能所向披靡。
就好比很多人都希望做心理諮詢師,仿佛考一紙證書不斷學習,第二天就能面向市場成為收費諮詢師一樣,只能說他們把問題想的太簡單。
真正能脫離原來的平台,成為成熟的市場化個人,需要練就的能力結構差不多是這樣的:
超強的網絡營銷能力(30%)+迅速果斷的行動力(30%)+一定的專業水準和研發能力(30%)+相關的運維能力(10%)。
而很多人都以為,只要具備一定的專業水準就能獨當一面,事實上,你光有專業知識和經驗是遠遠不夠的,如果無法具備其他能力,只適合和其他平台合作,而市場上不缺這樣的「專家」,你的專業水準必須保證在前10%的水平,才有可能獲得平台的青睞。
——這是任何一個面向市場的個人,都需要經歷的洗禮和磨礪。
值得一提的是,諮詢之後的李熠又參加了一期線下訓練營,經過訓練營的系統梳理,他更加明確了自己的能力優勢和能力邊界,以及明白了自己的短板。
在訓練營中,針對李熠的情況,我也給到了他一些實操方面的建議。
參加完訓練營的李熠變得堅定而果敢,如今的他已經開始了嘗試和探索,並且達成了第一階段的行動目標。
李熠說,如果早一點做規劃做準備,現在的他一定會更好吧。
我說,如果不是變故,你何嘗不是在安心地上著班,過著日復一日的生活呢?
從這個層面來說,讓你痛苦的未必是壞事,因為它很可能就是促使你轉變的契機。
行文至此,我最想告訴你的是——
如果你想要在未來有一定的選擇權而不去依賴平台,你所要付出的,不僅僅只是勤奮和努力這麼簡單,更需要明辨時局,讀懂自己的能力邊界,才能做出明智的決策,同時要不斷強化自己的商業實戰經驗,方能在人到中年之際,活出自己的尊嚴。
以上。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為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為職業規劃領域為數不多的諮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乾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被評為2018年經管類十大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