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刺激,是兒童片嗎?

2019-09-19     神的電視機

近年,隨著恐怖片市場的回暖,

在舊日時期就得以經過市場驗證的經典恐怖IP電影紛紛回爐再續,載(撈)譽(金)歸來——

2017年重啟版的《小丑回魂》

以全球狂攬7億美金的票房成績,

一舉創造恐怖片影史最高票房記錄。

2018年,距系列首部橫跨40年的續接版《月光光心慌慌8》魅力不減,

上映首周便取得影片1000萬總投資成本的8倍票房回報。



而今年,重新殺回來的,

是堪稱幾代「看著電視機碟片機成長起」的觀眾「童年陰影」的,

那個橘發藍眼,詭計多端,神出鬼沒,持刀殺人,陰魂不散的「鬼娃恰克」(原名Chucky 也有譯作:恰吉)


這麼刺激,是兒童片嗎?



這一次,影片故事在升級恐怖殘暴的同時,

亦對鬼娃人設做出與時俱進的改編——



《鬼娃回魂》

原版vs重啟版

Child's Play



其實,於1988年問世的原版是一部各種意義上的「投機取巧」之作——

在那個盛行虐殺逃殺類B級片的年代,

本片的導演兼編劇的湯姆·霍蘭德想著:

將熒幕之上被反派追殺的受害對象,

由成年人改為兒童會不會更有戲劇點?(開句玩笑,《小鬼當家》是抄襲本片的喜劇罷了

而隨之,也萌生出反派的身份不再是單一性的惡鬼或殺人魔,

而是一名因被追捕警察擊傷,

臨死前通過巫術將惡魂附體在電子玩偶上的罪犯,



機緣巧合下,一位忙於餬口的單身母親從廢品員手中買下鬼娃,送給孤獨的小兒子,

自此,引發多起命案直至威脅到母子生命。



片中,鬼娃各式驚悚兇殺的表現,

在道具師的精妙手藝之下,

有一種介於活靈活現和生硬詭異之間的恐怖效果。

但讓觀眾感到驚艷的背後實則是:

窮則思變,回歸手藝。



表情猙獰,眼露凶光


神出鬼沒,四肢靈活

最終,成本僅用百萬美元的該片,

席捲全球四千多萬的票房,

而出道即經典的鬼娃,

在問世的三十幾年間斷斷續續拍了7部續作,

成為幾代小孩的童年陰影,

以及時過境遷後的大孩子的心頭所好,



H&M當季正在推售的一款鬼娃服飾

此處幫我@一下品牌市場部!

給我打錢!!!

而眼下,重啟版的鬼娃恰剋剝離鬼魂設定,

轉而改為更貼合時勢和現實性的AI(人工智慧縮稱)故障進化——

一名玩具廠的底層工人,在跳樓自盡前,

隨機將生前所組裝的最後一台智能玩偶的參數,進行了極危篡改,

試圖以此製造事故反抗與報復資本,



當被推向市場又因故障被劃入報廢品後,

它再被身為商場收銀員的,小男主安迪的母親順回家,作為其生日禮物,



毫不誇張的說,在被安迪喚醒的一刻,

恰克就立認下「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誓約。



而患有耳疾的孤僻的安迪,所帶的助聽器也從某種程度上,呼應他終身與電子產品如影隨形的關係。



但就像我們形容主人和寵物狗之間的關係一樣,

對於狗來說,主人就是其世界的全部,而人則不然。

恰克是:

夜間盯著安迪睡覺唱安眠曲,

早晨添亂的為安迪收拾書包,

晚上做好禮物守在門口迎接,



而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行為,直到安迪被家貓抓傷,恰克險些將貓掐死之時,才顯現出危險傾向。



恰克固然是被自盡的工人設定極危屬性,

但影片也在試圖說明AI與人類之間的模仿性,影響性,

例如:

安迪隨手將刀定在案板上引得恰克模仿,



當安迪與結識到的新夥伴,一起觀看經典恐怖片《德州/電鋸/殺人狂》時,被冷落已久的恰克試圖效仿影片主角,妒忌行兇,

而其實,無論恰克是否有被篡改,

作為一個有行動能力的AI它本質上就有危險傾向,

因為AI不具備或者說你無法讓他理解和尊重人類社會的道德觀,法制觀,

這也是「科技滅世論」最核心的所在。

在安迪被媽媽的渣男男友背地裡欺負時,

安迪委屈的只恨自己不是一個能夠與之對抗成年男人,而只能咒罵他,

如果說,我們人類擅長動嘴不動手,

那身為AI恰克絕對是「能動手絕不逼逼」

嗜血開掛的它設計謀殺了渣男,

並效仿《德州/電鋸/殺人狂》電影中的殺人狂一樣,將其狗臉割下送給安迪作為「真正的」禮物。



片中所引用的《德州/電鋸/殺人狂》鏡頭


恰克所制的人皮/燈/籠

近年,在美劇《怪異物語》《小丑回魂》等影視的帶動下,孩童們團結抗擊災害,甚至拯救世界的陣容模式興起,

而到了本片之中,安迪設計聯合兩位小夥伴將恰克的拆毀,

然而,隨著恰克被清潔工撿回修理,復活的恰克徹底進入瘋魔狀態,

在清潔工的雜物間裡,恰克終於見到在電影《德州/電鋸/殺人狂》中見到的電鋸,並以此將其重口殘殺,

不惜借用角色多次致敬,可見導演深受該片影響及喜愛之情。




實際上,原版《鬼娃回魂》廣受讚譽,

成為經典的背後,除了上述我們提到的形式新穎,道具逆天之外,

它形而上的「恐怖元」更具價值——

眾所周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堪稱是美國經濟最騰輝的時期,

而相應的也意味著參加經濟建設的成人忙人賺錢的社會形勢,

彼時「爸媽不在家」成為許多美國孩童的集體經歷,

就此,當無暇陪伴的父母買送給孩子的玩偶禮物「回魂復活」成為殺人魔頭,

可以說,從設定上就足夠反動,猛敲人心



同時,這「恐怖元」還相應包含著缺乏溝通的親子之間的信任問題,

原版之中,就上演受到人身威脅的孩子,極力向母親證明鬼娃的危害性,卻被視為無稽之談的誤解,

像極了成人對孩童主觀忽略或視而不見的,疏缺關愛的社會現實。



時過境遷,重啟版故事的創作思路和立場也發生變化——

片中,恰吉大屠殺的高潮戲份被編排到超市,

公共公開化的「割頸動脈噴血」的屠殺橋段,

即顯露出導演的「血漿顏身寸」惡趣味,



同時,恰克操縱各式電子產品屠殺的場面,

也進一步延展到AI科技危世的議題。

以及,在創作上沿襲《怪奇物語》《德州/電鋸/殺人狂》的本片,

上演安迪與小伙操起電鋸斬殺反擊的高燃劇情,



孩童不再只是喚起成人觀眾與受保護的對象,更可以是拯救水火,直面殘惡的無畏赤子。



總之,無論是原版還是重啟版,《鬼娃回魂》在時勢觀察和創作方向上,都能為粉絲帶來懷舊與煥新的觀影體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N5PT20BJleJMoPMNhg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