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81年秦獻公兵敗河西之地,不久之後便因為中毒箭而死,秦孝公贏渠梁臨危受命接手了傷痕累累的秦國,為了求得一時的安定更是將函谷關和河西之地割讓給了魏國。此時孝公為了再次振興秦國霸業發布求賢令,向東方六國發出號召:「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六國知名人士紛紛慕名而來,而在魏國鬱郁不得志的中庶子衛鞅便是其中之一,然而他的「獻策之路」卻是非常的坎坷,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情呢?下面咱們就來詳細的說一下。
衛鞅第一次向秦孝公獻策之時並不是說的法家治國,而是周王朝使用的王道治國論,以大道使天下安寧乃政之魂魄,視庶民為親生骨肉,視鄰邦為兄弟手足,視罪犯為親人朋友,行仁政息兵戈,力行井田赦免罪犯,如此則四海賓服天下歸一。戰國時期乃是金戈鐵馬、弱肉強食的時代,顯然這種「王道治國」並不符合秦國的國情,秦孝公對於衛鞅這位大才很是失望,隨後便給出了自己的評價:「神大於形者智,形大於神者愚,」意思就是說衛鞅此人愚不可及。
第二次見秦孝公則獻出的策略乃是孔子的「仁政」思想,孝公一聽便立刻轉身而走,兩次獻策的失敗讓孝公對商鞅此人失望透頂,然而商鞅卻告訴身邊之人:今日與秦公一議功臣一半。給出的理由便是:「大凡稀世珍品絕不可輕易示人,先出劣質再出奇珍,才能夠找到識貨之人,」後來在大臣景監的幫助下,衛鞅在渭水河上再度與孝公一談。在這次談論中衛鞅便向孝公展示了其真實才學,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秦國的弊端,並向孝公獻上「強秦九論,」由此衛鞅便進入了秦國廟堂,開始了赫赫有名的商鞅變法。
渭水河上衛鞅告訴秦孝公:「關中土地沃野千里為天下列強所無,為何秦數百年荒蕪薄收人煙稀少;渭水湯湯在秦無險天賜佳水,為何秦踞渭水數百年而失漁鹽之利;秦人樸實厚重尚武之風盛行,為何秦國沒有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守富饒土地而貧窮,踞山川形勝而淪喪,擁強悍之民而軍弱,只因為沒有綜合統一的強大國力。」眾所周知,秦國在河西之戰後不僅國內民生凋敝,而且外部還面臨著「六國分秦」的危險,地小民少、工田不振、府庫空空、甲兵老舊便是當時秦國的國情。
而後衛鞅告訴秦孝公,「務求國家實力增強,務求激勵朝野士氣,國家擁有統一的法令便可凝聚國力」,此為法家強國之精粹。綜上可知,衛鞅很明顯從「戰略」上指出了秦國的弊端,而法家強國的思想很適合秦國國情,因此才有了孝公對衛鞅的評價:「先生終顯大才本色。」之後的事情想必大家都清楚了,經過20多年的商鞅變法秦國終於變的強大起來,不僅在河西之戰一舉殲滅了魏國數十萬大軍,而且還奪回了函谷關、河西之地等幾百里土地,最重要的是秦國終於擺脫了困境,可是了東出函谷關的步伐。
奈何商鞅變法因為傷及到了秦國貴族的利益,在孝公死後秦惠文王為了穩住貴族人的心,便將衛鞅五馬分屍了。商鞅三見秦孝公,渭水河上一語道破秦國弊政,定變法大計,對於衛鞅和孝公渭水河畔上的一番商談,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有自己觀點的可以在文章的下方留言。